创作感言
2015-12-08顾抒
对于“校园暴力”这个词,我并不陌生。
还是初一炎热的夏天,站在学校操场上,一个同学悄悄告诉我,本区另一所普通中学的某男生因校园暴力而死去了。施加暴力的不过是他的同学,恐怕也没以为事情会变得这么严重,因为被殴打之后,那个男生还能走路,回家吃了饭,晚上忽然内脏出血死掉了。虽然经过大家一轮又一轮的言语传递,这个消息听上去依然震撼。头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我感到浑身冰冷,一阵阵地心悸。
这种暴力有时是为了抢少得可怜的一点钱,用于吃东西、买东西、打游戏,有时是为了发泄在别处被压抑了的狂怒情绪,有时甚至并没有什么缘由,只是“看你不顺眼”。施暴者未必是什么凶恶的歹徒,只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然而因为不知深浅,下起手来甚至比成年人更狠。在施暴之前,他们自己往往在家庭中或社会上已然遭受了外人所未知的痛苦,抑或非正常的对待和教育,心理早就扭曲而难以矫正了。至于受害者,之所以被“看中”成为标靶,必定是因为沉默和胆怯。也许是发自内心的恐惧,也许是曾经面对的冷漠,使得受害者对于父母、老师、同学,都不敢完全信赖。他们蜷缩在地,无法抵挡,亦没有一点渠道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就在最近,我又连续读到了几条与此有关的新闻,包括浙江庆元小学生被打案、江苏高邮女生被打案、中国女留学生凌辱案等等。其中最令我感到痛心的,是重庆的电梯摔婴案,虽然这条新闻已经淡出了公众视线,但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甚至可以说,童年的这种影响是伴随人这一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类现象仍在肆虐,并不断摧残着儿童的身心(包括施暴者和受害者)。
一个孩子,是如何独自去承受那份痛苦、恐惧与无助的呢?在这样的阴影中长大的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当他们挣扎着想要发出自己微小的声音时,会有人愿意去聆听吗?作为父母、老师和同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这就是写《草籽之歌》的初衷。
也许我无法给出一个有力的解决方法,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我试着用文字消解一丝暴力造成的疼痛,轻抚你们心上的烙印,希望在黑暗中的孩子能够自救,不要变成怪物,为自己唱出一首《草籽之歌》——
因为,哪怕是一粒最小的草籽,也要活下去,也有属于自己的声音。
作者档案
顾抒,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儿童文学作家。著有长篇系列小说《夜色玛奇莲》、儿童小说《蓝色翠鸟倒计时》等。曾获“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二等奖,《儿童文学》擂台赛铜奖,2014年获“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