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15-12-08王满四郭成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王满四++郭成

摘要:学科竞赛的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学生主动参与竞赛的思想意识问题、专业知识学习与学科竞赛的协调一致问题、竞赛师资的短缺问题、优秀生源的匮乏问题等。围绕以上问题,基地采取了完善竞赛实践平台、建立“多元化”的竞赛指导团队、成立竞赛协会、组建“阶梯式”的参赛队伍建设等措施。但由于单个基地的力量仍然有限,在学校层面或更高层面,需进一步淡化专业限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改变学生现行的考评和奖励标准、鼓励老师指导学科竞赛,同时加大竞赛经费投入。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广州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11-03

近年来高校的各个学科领域都设置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科竞赛,竞赛组织者不同,直接目的也不完全一样,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面对不断涌现的学科竞赛,高校在组织好学科竞赛的基础上,如何对学科竞赛的功能进行精确定位,使学科竞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使其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分析和探索。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在解决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些许体会。

一、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基地根据经管类跨专业的学科专业特点,把组织参与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动手实操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ERP大赛、创业大赛、理财规划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大赛等课外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发挥特长、突破自我。在组织这些学科竞赛的过程中,有计划的扶持学生团队和竞赛组织,在竞赛项目的选择评审、指导教师的选拔、参赛学生的组织、研究经费的资助、成果的奖励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形成“基地重视竞赛、教师关心竞赛、学生热心竞赛、家长支持竞赛”的浓烈氛围。每年引导组织超过50组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均取得较好成绩。近5年来,基地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30余项。主要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项,铜奖8项;“用友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季军2项;“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竞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6项。据统计,近5年来,基地直接或间接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超过了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获得各类奖励200多项。

基地通过大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不仅获得了较好的学科竞赛的名次,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学生社团和协会组织运作竞赛,深层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学科竞赛的辐射功能,即使是未能参赛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匪浅。通过竞赛,营造了学校善于创造、勇于创新、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许多优秀学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也鼓舞和带动身边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近5年来,基地所属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100%,10余组学生成功创业。对于教师而言,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做法

基地在取得学科竞赛带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1.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竞赛主动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尤其在大一新生中,学习被动的现象严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在大学阶段应该要学到什么、应该要怎么学习等问题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学科竞赛作为切入点,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带动,尽早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设计问题及求解问题的意识,以带动促主动。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是不够的。我们主要充分依赖近年在学生当中影响广泛的学科竞赛协会,通过他们的运作可起到非常好的宣传和组织效果。具体的做法和流程是:协会高年级成员在大一新生中招收协会新会员——邀请竞赛教练开设讲座、外聘教练或优秀队员开设讲座、高年级竞赛优胜队员开设讲座——吸收部分会员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吸收部分会员参加项目开发。

2.学科竞赛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协调问题。学科竞赛须以专业学习为基础,同时学科竞赛又能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要达到这种良好的互动效应,就要协调好学科竞赛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学科竞赛是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学科竞赛可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但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级课程情况,使学科竞赛与专业学习的其他环节,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等结合起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项目在适当的环节安排适当的学科竞赛并进行不断完善。

3.竞赛师资的不足及积极性问题。学科竞赛工作开展的源动力在于教师与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学科竞赛工作的成功与良好成绩的获得,除了学生自身的投入外还要依靠广大教师的不懈指导。目前,由于教师大多缺乏指导学生参赛的经验,同时,迫于教学科研任务的压力,以及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科竞赛工作量补贴的不足,竞赛师资不足及其积极性问题仍严重存在。我们主要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争取项目经费适当补偿的方式来初步解决。

4.优秀生源任务繁重问题。近年来,随着学科竞赛及科研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家,对优秀生源的需求十分强烈,导致优秀生源任务繁重、应接不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科竞赛及项目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对大面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是,通过学科竞赛协会多层次选拔生源,一部分学生作为学科竞赛参赛队员或是储备队员,一部分推荐到项目队伍从事项目开发,同时注重老生带动新生,一级带一级,使优秀生源不断得到培养。endprint

三、更好发挥学科竞赛创新型人才培养功能的进一步举措

围绕以上问题,为更好的发挥学科竞赛功能,基地进一步采取了如下措施:

1.完善竞赛实践平台。根据竞赛要求及竞赛发展变化情况,构建了跨专业实验和实训平台,重新编制了市场环境数据库等。将基地原依托的“项目管理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实验室进行整合,根据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组建了新的广州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分成专业实验级、跨专业综合级、创新创业级三个层次,在原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优化,并新建跨专业综合级和创新创业级两个层次的部分实验环境,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新建实验课程与项目对场地具体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实验室的架构和功能,构建具有全新功能的、充分满足项目需要的实验教学平台(见图1),从而不断满足竞赛实践的需要。

2.建立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建立包括校内教师、高年级优秀队员、校外教师、毕业的优秀队员等在内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队伍相对固定,其他人员则根据情况每年进行适度替换。特别是依托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共建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引进政府和企业家资源,构建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育人的指导教师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竞赛师资短缺矛盾,同时多元化多层次队伍将提供给队员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

3.依托各类协会进行组织运作。成立与专业培养密切相关的各类竞赛协会,协会主要会员及竞赛指导教师团队通过系列讲座及实践操作方式指导会员了解各项竞赛及入门要求。具体的措施是:成立与专业培养关系密切且影响面大的竞赛协会→在大一新生中招收协会会员→协会主要会员及指导教师团队讲座→选拔部分会员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选拔部分会员参加项目开发。

4.组建“阶梯式”的参赛队伍。在大一新生中吸收正式队员及后备队员,有条件的情况下新生单独组织队伍。达到竞赛资格前提下优先考虑选拔低年级学生参赛。优化参赛队伍结构,各组竞赛队伍保证参赛队员在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合理分布。

四、进一步发挥学科竞赛功能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由于单个基地的力量仍然有限,为更好的发挥学科竞赛功能,针对学校层面或更高层面,尚有如下体会和建议:

1.鼓励跨专业融合。学科竞赛队伍的组建,需要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各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对其他专业有所了解。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需要相互渗透,尽可能实现彼此交融。学校在制定专业发展方案时应有配套的教学管理规定,适时修改调整教学方案,适度淡化专业限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学校选课学习,所获学分在各学科之间、各学校之间互相认可。当然这种方法涉及面广,需要逐步实施,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当前的实际中,学校可以增设不同种类的通选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选课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不受学科、专业限制的创新环境。

2.创新考评和奖励标准。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优、评奖仍以学年度综合考评的方式进行,即在一个学年内,学生所学课程成绩与学分加权平均,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名。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但不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个体素质,不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讲,全面发展固然重要,特长发展更能展现其个人能力和创新精神,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发展的结合,其中基本素质概括为学生的道德修养良好和课本知识能够达到考核要求,个性发展概括为每个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专长。因此,学校在设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时候,应尽量考虑不同级别、不同种类单项竞赛奖励,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3.鼓励老师指导学科竞赛。目前学校在老师的职称评定、突出贡献奖评定、年度评先评优都是老师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及论文的数量质量而定,这种评价方式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力不足。因此学校能否考虑职称评定、突出贡献奖评定、年度评先评优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权重。

4.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经费投入是学科竞赛能够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竞赛的顺利开展,使竞赛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喜鸿,王良成,周密.论以学科竞赛促进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室科学,2011,(8).

[2]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4]耿新,陈心浩,姜臣林.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

[5]李娟,刘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2).

[6]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学科竞赛创新能力
广州大学作品选登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作品的创作探讨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第15 卷) 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