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ACK视阈下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2015-12-08超刘玉振

地理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师范要素课程体系

牛 超刘玉振,2

(1.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TPACK视阈下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牛 超1刘玉振1,2

(1. 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培养地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基本功过硬、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合格型、成手型地理师资是高校地理师范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知识已经成为教师条件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章依据TPACK的内涵、特征以及教育类课程的作用,并结合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在TAPCK视阈下提出了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并初步拟定了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的方案。

TPACK;教育类课程;构建策略

一、TPACK的内涵与特征

1.TPACK的内涵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米什拉于2005年在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TPACK框架包涵三个核心要素和四个复合要素(见图1)。TPACK的三个核心要素与四个复合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关系[1]。TPACK是由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知识、关于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等多种知识整合生成能有效应用教育技术解决学科内容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知识形态[2]。TPACK的生成,会切实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TPACK也成为了未来教师的必备知识。

图1 TPACK知识体系构成图

2.TPACK的特征

TPACK作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其主要特征如下:(1)知识的整合性:TPACK是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师自身具有的关于学习者与教学情境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整合生成的结构复杂、内容综合的知识形态[2]。(2)情境依赖性:TPACK体系中不仅含有教学情境知识,其生成还必须依赖教学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被看作是TPACK生成的母机。(3)平衡性:TPACK的三个核心要素知识之间保持着动态生成的平衡关系,改变或删除任何一个要素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关系,且这种关系还需要不定期的重建和维护[3]。(4)个体性:教师对TPACK的核心要素与复合要素皆有着自身的理解,自身的TPACK也会随所处教学情境变化而变化。对教师而言,技术整合也是个性化极强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够适用所有教师学科内容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决。(5)发展性:TPACK生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师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的更新发展及其教学经验反思的不断累积而重新整合,产生新的变化[4]。(6)实践性:教学实践是TPACK的来源,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将TPACK的核心要素有效整合为复合要素,才能将获得的教学经验经过反思后再次运用到TPACK核心要素的整合当中,生成符合自身特点的TPACK 。

二、教育类课程及其作用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本文涉及的是师范生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师范生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技能方法、真挚的教师职业情意。教育类课程体系涵盖了四个模块[5](见表1)。

表1 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分类

教育基础课程能够夯实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为其日后教学工作所遇困惑指点迷津。学科教育课程是教育学相关课程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生成的课程,对于学科教学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PCK生成。教育技术课程是师范生掌握技术理论知识,培养教育技术操作技能的重要载体,为其日后教学中相关教育技术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教育实践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形成教师职业认识,缩短职业适应期。综上所述,教育类课程有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

三、师范生TPACK与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的关系

TPACK核心要素知识之一教学法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教育基础课程的有效学习来实现。教育基础课程能为TPACK核心要素中教学法知识的构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单是教育类课程体系的主干,更是学生TPACK建构的奠基之路。学科教育课程是学生掌握学科教学知识的载体,它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整合,生成了TPACK复合要素中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课程是学生TPACK建构的加固之路,是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是TPACK的复合要素之一,它由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整合生成。因此,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教育技术课程与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做到相辅相成,铺垫好学生TPACK建构的催化之路。教育实践是TPACK生成的着力点,关于学习者的知识、教学情境知识的获得以及TPACK核心要素知识的整合,都需要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教育实践课程不仅是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其它课程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TPACK建构的升华之路。

四、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优化“老三门课程”实施,更新课程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学论是地理师范专业最为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是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俗称“老三门课程”。“老三门课程”虽在教育类课程体系中举足轻重,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其理论化严重、教学内容脱离当代教育实际的问题也日益凸显[6]。针对课程理论化严重的问题,我们要优化课程实施,适当增设实践活动、教学案例分析以及技能训练等内容来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老三门课程”内容多属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一味的理论学习在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构建。优化课程实施、强化课程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改善“老三门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的问题,就要适当更新课程内容,摒弃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与当代教育实际不相符的知识内容。我们须将“老三门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融入到相应课程的学习中,致力于使课程在实施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内容上时代性与基础性充分融合。

优化“老三门课程”实施,强化课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师范生牢固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教学法知识,为自身TPACK的建构夯实基础。此外,TPACK具有发展性,更新“老三门课程”的知识内容就是为了使学生TPACK的构建能够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2.科学完整设置教育实习课程,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完整的地理教育实习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教育实习是学生熟悉教学环节、了解教学过程、接触教学情境、体会教学意义的途径。教育演习含有阅读课程、备课、设计课件、试讲、听评五个环节,是教育实习前的必要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实习质量。微格教学是教育演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提高教学技能,做好实习准备的必经过程。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7],学生如果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感性认识,就难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的科学认识过程。所以,教育见习应在教育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学科教育课程学习之前进行,实现科学的认知过程。TPACK的生成依赖真实的教学情境,教育见习正是学生熟悉、认知教学情境的过程,为其在教学情境中获取TPACK核心要素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为理性知识,并逐步构建起自身的TPACK做好了准备。

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检验并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师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8]。目前,地理师范专业普遍存在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的问题,不仅造成学生马虎过关的心理和消极的实习态度,也极大地降低了教育实习质量。鉴于TPACK源于教育实践的特点,在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需要延长并灵活安排教育实习时间,使学生在相对充足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TPACK核心要素知识与教学经验反思的有机整合。我们应使实习课程的设置实现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经验积累以及再实践、再反思、再积累、再整合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建构起TPACK。

3.明确设置教育技术课程,重视实践操作课程

随着教育技术进步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已成为教师条件性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9]。技术知识是TPACK的核心要素知识之一。教育技术课程支撑了学生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中,首先需明确教育技术类课程在整个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不仅在必修模块中确保课程的设置,选修模块中还要丰富课程种类,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教育技术,实现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其次,明确教育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价值,重视实践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分开设置,使实践操作课程不再从属理论课程,另一方面还要明确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学分和考核方式,发挥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势。

教育技术理论课程包涵了技术操作的原理方法与教学法的相关知识,其能够有效指导教育技术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在技术操作过程中生成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为学生的TPACK建构打下基础。

4.加强学科教育课程学习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与育人优势,各学科教学中所需知识、技术、方法等也都有别于其它学科[10]。学科教育课程是最易于实现TPACK核心要素中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与学科内容知识整合的课程,地理学科教育课程也具有同样的课程价值。加强地理学科教育课程学习,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均衡设置的同时,还需使它们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地理学科教育课程除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外,也含有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技能等课程。例如,学生除学习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标解读等理论课程外,也要开设教具模型制作、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地理“三板”技能等技术技能类课程来加强学生教学技术、技能的培养。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识和技术相辅相成的地理学科教育课程,才更易于实现师范生TPACK的生成。此外,我们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竞赛、微课大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法知识与技术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并逐步建构起自身的TPACK。

五、TPACK视阈下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文章以上述TPACK视阈下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为指导,结合高校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实况,初步制定了该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方案(见表2)。TPACK视阈下构建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基本能够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均衡设置,教育基础课程与学科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了教育技术课程的功能作用,旨在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为师范生TPACK的建构起到辅助作用。

表2 TPACK视阈下地理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必 修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5教育技术课程选 修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5网络课程开发6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6 Photo shop应用6第二课堂地理微课竞赛均含实验、实践课程必 修地理课程与教学论5包括实践课程学科教育课程选 修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5含有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课程形式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5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6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技能竞赛6、7

[1] 舒晓杨.TPACK框架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透视:从教学辅助到课程常态化的融化[J].外语电化教学, 2014(1):54-59.

[2] 卢强.TPACK视阈下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8-72.

[3] 徐章韬.基于关键特征的TPACK发展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4(9):58-62.

[4] 刘艳杰.本科师范生TPACK意识研究现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4.

[5] 秦耀辰,张广花.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28-130.

[6] 于庆军.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地理教育,2009(4):76-77.

[7] 郭保中.教育见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8(12):159-161.

[8] 邵秀英,王红,王向东, 李元平.高等师范地理教育实习现状与规范性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59-61.

[9] 梁存良,邓敏杰. 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5(4):45-51.

[10] 金宝石,闫鸿远.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2):170-176.

猜你喜欢

师范要素课程体系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