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

2015-12-08郭芳英

地理教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区位案例

郭芳英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东 深圳 518172)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

郭芳英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东 深圳 518172)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课堂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未来生活、生存与发展中必备地理素养的担当与责任,为此,学生必备素养即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去凸显,然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落地”,能否在学生日后生活与发展中“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育人”能力。

人文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各学段的核心素养体系,要确立各学科的“育人”价值所在。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涵盖核心知识、核心技能(或方法)、综合思维及地理观念。因此,作为教师应思考如何转变“育人”观念?如何调整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策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落实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文地理课堂教学为范本,以案例剖析为载体,着重谈高中生人文核心地理素养的培养。

一、以案例为载体运用核心知识

什么是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学生日后生存及发展必备的知识,地理核心知识包括核心地理概念、原理及规律。核心知识是基础,是培养地理技能与方法、发展地理综合思维、地理观念的保障,也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源泉。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区位理论是核心原理,是人文地理重要的主干知识,其包括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及商业区位等。通过对此类原理的学习,学生懂得在地理环境发展中人所起的作用,尤其对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普遍联系观、因时因地的发展观及科学的规划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看似简单的知识变得丰满,看似“死”知识变活,让学生易于理解、提炼、转化和长时间保留,并最终把知识灵活运用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成就学生日后终生发展。

案例分析

【案例1】工业区位因素案例探究设计过程。

如何高效提升学生对有关区位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实际应用与分析能力,其教学设计路径是: “个案”分析——总结规律——演绎案例——案例比较。具体的操作策略是:目标展示——案例呈现——任务驱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归纳规律——拓展迁移。旨在培养学生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能力,区位选择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培养学生从动态的视角、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举例说明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展示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归纳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实际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展示案例材料一:山东省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图1)图1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模式(图2):苏南模式 (a)、珠江三角洲模式 (b) 和温州模式 (c), a、 b、 c对应中国局部区域图 (d) 中的省区分别是A、B、C三省。图 2材料三: 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特征是以中外合资企业为起点,聚合海内外资金和人才,通过市场导向,实行进口替代策略,生产“国产洋货”,带动整个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的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任务驱动思考:(1)列举山东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山东省铁矿资源贫乏,但钢铁工业发达,分析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对钢铁工业布局影响的变化。(2)图2中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3)图2中b所示地域与a、c两地相比较,促使该地区乡镇企业实施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区位优势条件是什么?(4)目前图b所示地域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5)你认为b区域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6)谈谈你对c所示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看法。独立思考探究活动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是保证小组能顺利交流的前提与保障;防止探究活动形成个别学生的“表演”活动,利于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并防止个别学生边缘化。小组交流经过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环节后,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思考过程、方法与策略,甚至提出各自碰到的可能思维阻滞点及疑难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在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初步获得解决,但有些问题还一时无法解决,需要其它组的同学或老师提供帮助,这一环节就是“兵教兵”的过程,也是个体差异的一个互相补救过程。小组展示通过小组的交流,此时也是暴露各小组的缺陷或不足的环节,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取长补短,若还有疑问可以请其它小组同学帮忙解决,在展示中师生之间尤其是生生之间的各种信息如思维方式与路径得到最有效的交换与融合。纠错释疑作为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可以参与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同时收集并发现学生在探究思考过程中一些共性的偏差,及时进行纠错与释疑,对表现突出的个体学生及小组给予评价及鼓励。探究小结基本步骤:首先要弄清是何种工业类型(或区域);其次是影响此工业(或区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第三是某区域此时或未来是否能满足它;第四是这些因素是否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去解决?迁移拓展运用个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完成在新材料及新情景下工业区位的选择,做到举一反三,适时迁移与应用。

【案例反思】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与工业区位理论相关的还有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都涵盖了区位要素及各要素特征,如何选择区位及如何评价,在提高经济效益时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无论何种区位因素的选择,由于其主体对象的不同,影响其主体的因素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农业对象是动植物,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而工业是工厂里进行,影响更多的是经济因素,而城市是人的聚居地,自然条件及不断发展的经济条件对其影响都有。但是,由于地理条件及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及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在区位理论学习中要始终坚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才能做到科学与灵活,才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不同区位原理教学设计构建中既有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其影响因素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无论何种区位选择,其能力培养过程都离不开: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选择——区位因素发展与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系列的逻辑关联及结构化分析。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技能

什么是核心技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地理技能主要是指地理实践的操作能力,而核心技能是从事地理学习必备的技能,地理核心技能包含地理观察、模拟、实验、实地考察与调查等,人文地理核心技能更多的是进行实地考查及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这种亲身感受和体验性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经验,是培养与落实人文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案例分析

【案例2】调查当地生产活动(农业或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组织实施的具体路径:首先,教师明确指出本次调查要求、意义,指导学生如何选定调查对象;其次,组织各调查小组,制订具体的调查计划;第三,指导并提供学生调查的基本思路;第四,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第五,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与研讨;最后,对各调查小组进行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案例 2 仅仅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一个缩影,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各小组成员参与调查前的准备如分组、具体内容与要求、收集并整理调查的有关图文数据等;调查后对数据及素材的分类与整理、对比、得出调查结论;最后形成研究或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技能,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当下,新一轮课改中越来越强调提升学生的实践与技能素养,通过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

【案例反思】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实地调查、访谈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充分挖掘学生个体及集体的潜能,加深学生实践体验,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社会了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素养,提供课堂知识延展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感受地理知识的有用性与生活性,无形中助推了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能力,尤其运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作为融科学、人文与技术的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可挖掘及开发可供学生开展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的课题,大胆实践并进行总结,目前在中学教学中地理技能及实践活动仍然比较薄弱。

三、以地理图表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什么是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基于地理事实材料,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等手段对地理规律和成因,进行抽象认知过程,其经过大脑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加以综合概括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地理综合思维的基石。在人文地理模块中有各种各类型的统计图表,通过引导学生读各类统计图,不仅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分析、判断、比较及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

【案例3】读“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图3)。

图3是动态的中国人口“三率”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曲线图,从图中引导学生思考:①同一时期如1949年我国“三率”的具体数据;②同一曲线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演变趋势;③判断我国不同阶段增长模式;④分析我国特殊年份自然增长率状况,并在网上收集及查找我国当时的国际与国内背景;⑤分析80年代以来,我国“三率”变化的趋势及原因;⑥分析我国现有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对我国人口结构带来哪些影响?⑦我国现有人口结构及趋势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

图 3

案例3引导学生直观分析各种事物“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同时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及综合地理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历史观及发展观,认识人口变化的基本国情,增强危机感,寻找应对的措施。

【案例反思】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统计图不计其数,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地理信息,熟悉各种统计图呈现方式及判读方法,挖掘隐含在图后地理规律及反映的社会现象。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足够机会充分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进行思考,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地理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四、总结

人文地理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明确核心素养要素的涵义及各要素的“育人”价值,并依据各自价值取向灵活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人文地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要做到三个凸显即凸显“区位”、“图表”、“实践”,坚持一个原则即始终渗透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实际教学中会受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校软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观念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往往让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打折扣,尤其对学生社会实践等体验活动的开展受到各种束缚,目前面临不少困难。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必将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与转变,将使地理课程更有特色,地理课堂更富有活力与魅力!

综上所述,高中生人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赖于课堂教学有机渗透,有赖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与转变,有赖于教师自身育人素养的提升,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努力,也需要学校、社会创造或提供学习氛围与平台,并形成以之相应的教师素养配套评价机制,高素质地理教师队伍是保障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根本保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区位案例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