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教育基地模式的探索①

2015-12-08赫国胜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科类校企基地

卢 颖,赫国胜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9)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教育基地模式的探索①

卢 颖1,赫国胜2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9)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提升文科生综合就业能力,提升高校竞争优势,降低企业招聘和入职培养成本,促进和提升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在校企合作基地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职能部门介入的校企政三方实践基地,通过明确三方主体在实践基地建设中的权责分工与角色定位,把握住实践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可以探索基于三方资源高效整合并且兼顾稳定性、保障性、长效性等综合性的新模式。

文科生;校外实践基地;校企政

一、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文科专业包含众多领域,如经济、管理、语言、教育、政法、传媒、艺术、人文社科,等等。近年来,高校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巨大,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却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能力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由于文科类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能力需求的软性化,不同于理工类对技能要求的刚性化,即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综合能力,包括宏观分析、逻辑思辨、人际交往、营销沟通、合作协作、把握问题、综合性突发性事务处理等等。[1]封闭和半封闭的实践环境同实际职业环境相比,在专业技能应用和综合性能力等方面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先进性上均有差距。因此,在封闭和半封闭的实践环境中文科生的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眼界与视野的拓展,显而易见是难以达到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真实需求水平的。

为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文科毕业生,切实改善文科生就业难和企业对应岗位招聘难的困境,搭建真实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平台,探索真实职场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模式[2]是新形势下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高校目前实践教学环境,基于与企事业单位实践需求的结合度可以分为封闭、半封闭、社会真实环境三种。封闭教学环境是指由高校自主建设的校内实践教学基础环境,具有暂时封闭性、内部循环性特征的实践教学系统内环境;半封闭教学环境是包括网络虚拟环境和教师专业工作室等,这种半封闭环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或者教师个人的科研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与社会一定程度接轨的实践环境[3]。而社会真实环境是校外的企业设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亲自在“岗位情景”下获得全方位的社会信息、自觉参与社会信息交换,并在“职业氛围”中自动接受责任考核的实践环境。对比这三种实践教学效果可以看出,第三种社会真实环境下的校外实践教学最适合锻炼文科生的专业技能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参与各方主体都有可能带来多种受益。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文科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校外实践基地拥有真实职场氛围,履行真实的岗位职责和锻炼自己综合能力的平台。在实践基地企业的不同岗位上,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实际竞聘企业岗位提前演练;同时还有可能通过实践期的优秀表现,获得企业青睐或者推荐,优先就业。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优势。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增强企业真实需求和高校培养计划的匹配度,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提升高校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委派和培养专业教师,配合企业在实践基地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打造出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最终从师资能力和学生就业能力等双方面提升高校自身竞争优势。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可以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和入职培养成本。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一些日常实习岗位的工作需求,考虑到用工成本绩效比,很多企业对于一些简单的岗位职责外包给一些专业人力资源公司,而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学生入驻企业实践,可以让企业降低这部分岗位职责外包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学生实践期间的综合表现,企业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其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是否适合企业需求,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录用后的培养成本。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建设可以促进和提升政府辖区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促进和提升辖区内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率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职能,通过引导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解决企业人才招聘和培养难的问题,同时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率,这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是一举两得的举措。

二、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的架构

(一)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的核心理念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的核心理念,主要是依据教育部关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并且引入了地方政府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共享中的引导、促进、担保、保障等综合催化作用,进而促使地区内的实践基地建设高效、有序、共享,并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教育部在2012年倡导开展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高校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即“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承担大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环节,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法机关等各个行业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4]然而文科类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类专业的一些特点:一是文科类专业的就业涉及行业面较宽,对应的可开展实践基地的企业非常多,校企双方在意向磨合阶段的信息沟通和信任成本有较大成本障碍;二是文科类实习岗位职能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企业能接纳的实习人数相对有限,实践各环节的协调和管理成本较高;三是文科岗位胜任度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需要一定时间历练,实习生难以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文科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我国在建设文科类校外实践基地中需要引入独立第三方主体(如: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以降低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信息与信任的成本,提供第三方担保,监督双方履责,更重要的是促进双方明确自身主体意识和责任分工,为校企双方在实践基地的运行中最终实现“利益双赢”提供支持平台并可持续运营的激励机制。

(二)校企政三方在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中的职能解析

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合作探索期、实践环节设计期、实践环节的执行期、实践基地模式推广和资源共享期。在实践基地建设的不同时期,由于三方主体的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利益点和关注点的不同,在基地具体建设中的履行主体职能及贡献值必然大不相同。为了确保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高效有序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三方主体在基地建设不同时

期的主体职能予以明确。为了明确三方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职能贡献度,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的对三方主体的10位相关责任人进行背对背调研,对这些相关责任人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三方主体的意愿强烈度以及可能的贡献力量进行分析和推断,给出院校、政府和企业三方在实践基地建设不同阶段的贡献比重值,基于十位专家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合作探索。在实践基地的合作探索期,校企双方在市场上寻找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合作伙伴,并力争为对方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合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一般以校方为主,政府方给予大力的辅助,同时部分有岗位招聘需求的企业也会积极寻找合适的能提供实践学生的合作伙伴。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阶段三方主体的贡献比例分别约为60%、15%、25%。

第二,实践环节设计。校方和企业共同努力,设计最大程度地满足双方需求的实践环节。校企双方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互利互惠的市场原则进行具体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协商,基本不需要政府方给予支持。实习过程中,院校应该负责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改进教学计划,并将学生意见反馈给企业和基地的教学管理人员。院校应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和企业自身特点,结合自身院校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环节设计,将实践课程体系与校内的理论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企业应积极配合学校,建设独立于各个院校的实践培训基地。根据院校需求,设计实践课程体系,让基地的教育成果可以更好的与企业衔接。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阶段三方主体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0%、0%、50%。

第三,实践环节执行。企业为主导方指导并考核学生在企业岗位的日常实践工作,校方配合企业方对实习学生的日常食宿和交通予以管理。只有在校企双方在履约时出现分歧时,才需要政府方的协调和督促,因此这一阶段政府方的贡献值较小。对于在基地中培训效果好的同学,应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帮助其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企业还应主导安排同类产业的所属大中小企业的内部实践岗位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主导设计企业实践环节、实践任务、考核标准,并不断标准化,成为可推广执行并考核反馈的一套机制。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阶段三方主体的贡献比例分别为15%、5%、80%。

第四,实践基地共享。因三方利益点和兴趣点的侧重有很大不同,在实践基地模式推广和资源共享阶段必须要靠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制定和督促执行为主。在这一阶段,政府方的资源优势明显,职能贡献力最高。校企双方在共建实践基地过程中达成了利益共享和双赢,但是在推广成功的实践基地模式方面,校企双方没有强烈的利益动力,尤其在引入地区内其他高校和企业共享实践基地模式方面,更缺乏利益驱动性。政府方可以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提出相关的政策并拨款。应该加大力度,将建设基地的费用划入每年政府的教育建设费用预算,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费用;另外,政府还可与一些大型企业进行联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育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院校间交流活动,推行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条件。在课程的设立上可以多个院校联合,弥补专业院校的不足。同时,政府还可以凭借自身的公信力和辐射力,可以促进院校与院校之间的交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使人才流动起来,激活整个人才市场和毕业生群体。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阶段三方主体的贡献比例约为10%、70%、20%。

(三)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的实践环节设计

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的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方面,应该探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打造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整合院校、企业、政府等三方资源、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即努力构建“一个核心、两种体系、三方平台、四个目标”的具有文科某专业特色的立体化实践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构想,本研究重点探索了金融类企业与沈阳市各主要高校的文科专业,尤其是金融专业实践教育模式与本地金融企业单位需求之间,如何以学生的企业岗位技能提升为核心,建设静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动态实践教学轮岗、晋级、评价、反馈体系等立体化的实践教育环节设计。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校外文科(财经)类实践基地实践环节设计与执行路线

第一,整合三方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企政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即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引入政府的监督履约和促进共享的功能,把企业作为师生提高实践技能、增强操作能力的课堂,企业把学校作为培养员工的基地,促进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实训、考核全过程的管理,促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遵照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对不同专业的各类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在“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这种合作共建理念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同时企业单位能够通过实践基地的环节,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得所需的人才,是合作的长远目标。

第三,构建静态性实践资源体系。静态实践课程体系与培养环节的的设计,要着重于实效强、有针对性、有侧重性、有逐级提升机制、可持续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不断提升实践基地本身课程质量的体系。实践课程设置与训练环节的考核围绕着企业具体岗位。文科专业分为基础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等),法学(法律,电子法务等),管理,经济等。针对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学生从专业基础岗入手,根据掌握情况逐步升级到管理岗,并可以进行同级不同岗位间的轮岗。实训环节的设计,从实践基地模拟环境逐步上升到企业真实环境中。基础学科的大部分毕生生针对的是将来进入学校和研究所等。法学专业学生可以进行模拟法庭、准备法官、书记员等多个岗位轮流实习,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直接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轮流实习。

第四,构建动态性实践资源体系。打造产学研横向间的对比与提升平台。建立实践训练的校企间、校校间,企业间横向对比体系,建立实践教育之后的学生表现跟踪机制、建立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及时反馈与实践方向随之调整的体系。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应由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践基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研究,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环节、手段等项研究,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四)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运营的制度保障

玻璃药瓶来自何处?侦查员对全市药店、医药公司、卫生所、医院进行全面调查,均无结果。据说,这种茶色玻璃药瓶十几年前就被塑料瓶替代了。

实践基地的建设,涉及到高校、高校教师、学生、基地企事业单位、企事业管理者和实践活动负责人员、政府相关部门、政府协调基地建设的责任人。也就是说涉及到校企政三方单位以及各自内部的管理层和执行人。为使得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在规章制度可循的基础上切实可行并可持续化运行,必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方向的前提下,注重平衡多方利益,建立的实践基地的合作模式,能够让高校和企业双方直接受益;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对参与的管理层和执行层的人员进行考核和激励。[5]同时对于引导和督促实践基地市场建立的政府部门,给予一些考评激励。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在经费支持规模、来源和使用

方面给予了一些明确支持,在基地的选择和要求方面给出了一些原则指导。但是在具体执行中,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内的各种行业特色和企事业单位情况,出台具体引导和促进基地建设和分享的细则。另外,鼓励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制定实践基地的建设机制,成果与人员考评与晋升相联系,确保激励机制落到实处。

三、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建设中的关键

(一)企业方的权责分工与角色定位:“主力”与“主导”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的三方贡献值估算显示,四个环节总计400的贡献值中,企业方的贡献值占175%,高校占135%;政府占90%。从这些数值中可以看出,整个实践基地的建设的成功与否,企业方的贡献值占比最高,院校方次之。实践基地建设中应该以企业为主导,搭台唱戏,设置岗位角色,分配职责和任务,考核学生表现,选留合适员工;设置实践岗位、弹性岗位职责、岗位胜任度的跟踪服务。

(二)校方的权责分工与角色定位:“基础”与“配合”

校方负责提供参与实践的学生团队,运用校内实践基地设置校内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内“彩排”培训,同时负责管理校外实践学生的食宿交通等后勤生活。具体而言,校方应提供实践备选人选,提供基础培训,灵活教学时间安排,完善学分考核;实践教学计划的倾斜、课程设置、教学考核的适度弹性化。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中,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是所有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教师能力和教学效果时必须关注的重点。

(三)独立第三方政府的权责分工与角色定位:“中介”与“保障”

(四)以市场化规律运作,促进多方共赢:“核心”与“关键”

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招聘成本和岗位适应性成本;对于高校而言,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降低了择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心理成本,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扩展了对社会人际和综合环境的认知,对职业素质和市场竞争的理解。然而,由于文科生所学专业多有所谓的“无用之用”、“隐形之用”、“慢用之用”的特点。企业一般会考虑自身招聘成本以及在招聘及聘用文科毕业生后的需要付出的各种培训和其他方面成本。因而,一部分追求效率、利润优先的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只希望摘果子,不愿意种树。因此,需要国家明确出台企事业单位必须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政策法规。

因此,如何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和设置实践岗位,真正为企业减少招聘和试用环节带来的成本压力,是企业最看重的,也是企业愿意配合院校和政府进行实践基地探索的关键。这就需要明确权责,使得企业和院校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充分沟通彼此的需求和所能提供的资源,并联合建立实践岗位的考核与跟踪机制,使得在校生在毕业之前能够接触到实际岗位职责,也使得企业在聘用员工之前,提前了解到其是否胜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

四、校企政三方校外文科类实践基地模式建设中应注意的其他方面

(一)稳定性:基于情感沟通与利益共享

稳定性是实践基地选择和建设中最重要的方

面。为建设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企业基地,必须要注重保持良好的沟通,做好从领导层面到执行层面的广泛而深入的沟通环节。稳定而畅通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实习设计、教师挂职安排、企业成长与需求满足方面都有较强的保障性和可控性。同时,对于多方主体的实际收益,最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保障性:实习期间课业管理和生活管理

实践基地的保障性,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期间课业的冲突与协调,尤其是在满足企业的岗位连续性要求与高校理论教学及考试环节完成等方面的兼顾与协调。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期间出行、住宿、安全等方面的安排。[6]目前大学城距离市区都比较远,学生参与实践工作,面临交通问题或者食宿问题。合理组织和安排实践期间的食宿交通问题,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每次外出实践中的重复耗用在这类事物上的精力。

(三)长效性:组建专门实践管理组织,明确权责利主体

文科各专业目前的实践现状,大多数外出的分散实习主要是学生自行解决出行和住宿问题,集中实习通常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代表统一带队乘车或者租车、安排食宿。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隐患,权责利不清,难以维持长久的稳定安全。[7]经过前期调研论证,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方式是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托管机构,主要与各院系下实践基地联系,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联系好专门的交通和食宿问题,形成相对完善具有法律效力合约,涵盖实践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并与相关单位和个人钱数权责分明的合作,以便在有意外安全事件发生时,能最快的明确权责。同时,这种实践基地的配套服务管理模式,适合在多个高校推广,并从院校、企业中收取适当费用,形成适当盈利,以解决维持该组织机构或者第三方托管机构的可持续运营。

[1]杨沛,钟丽,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369-379.

[2]宋元.“亲产业”本科高校校外文科实践基地的创新研究,群文天地[J].2012,(24):219-221.

[3]刘守合,陈翠丽,杨煦,等.应用型文科专业群的动态开放实践教学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7):263-268.

[4]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www. gov.cn.

[5]刘海燕.高校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培育机制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219-220.

[6]曾晖,张云英,黄建强.校府合作:高校文科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以湖南农业大学芙蓉区政府教学实习基地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1):55-58.

[7]王映雪,张继亮.应用型文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育人功能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2,(7):87-88.

(责任编辑:于 翔;责任校对:李作章)

Study on University-enterprise-government Off-campus Arts Practice Bases Model

LU Ying1,HE Guosheng2

(1.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2.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9)

University-enterprise-government off-campus arts practice base can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ies,reduce the cost of recruitment and entry training costs of enterprises,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university-enterprise-government off-campus arts practice bases involve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which may explore a new practice bases model with efficient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stability,guarante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clear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roles of three-parties as well as grasping the key point in the practice bases construction.

liberal arts students;off-campus practice bases;university-enterprise clearing government

G642.44

A

1674-5485(2015)06-0092-06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重点课题“校企政三方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G12DA024)。

卢颖(1973-),女,辽宁沈阳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经济管理研究;赫国胜(1956-),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文科类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文科类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就业体系构建研究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