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系统动力机制初探
———基于系统论视角
2015-12-08黄慧琴
○黄慧琴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
工学结合系统动力机制初探
———基于系统论视角
○黄慧琴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4)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系统论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进行初步探究,构建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探讨分析包括高职院校、企业、受教育者、政府在内的社会大系统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工学结合 系统论 动力机制
一、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根源
1、根本动力
社会分工趋于专业化、精细化,技术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周期日益缩短,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根本动力。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方面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训的情况,培养的人才应用实践能力较差,与企业用人需求和受教育者自我需要存在差距,需通过工学结合推动人才供需的高效对接。
2、原始内因
根据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各种需要存在并不断进行层次提升,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实现。
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出于生存就业的现实考虑和向更高层次的需要提升、发展的渴望,接受高职教育,为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关注人才市场需求,渴望以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发展。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成为工学结合的原始动因,迫切要求工学结合实施并深化,推动个体乃至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积累和生产力进步。
二、工学结合的系统驱动
1、开放系统的运行机制
系统论认为,在开放的系统中,各要素能与系统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以保障系统的有序性及其功能的发挥。当系统面临一定临界值范围的涨落(微涨落)时,系统存在负反馈力,能启动自稳定机制,减小系统受涨落影响的偏离幅度,使系统重回稳定状态。而当对系统施加了强大干扰的涨落(巨涨落)发生时,系统有显著偏离稳定状态的倾向,正反馈力将调整系统功能,甚至重构系统层级结构并复杂化,启动自组织机制,从而使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并提高对系统环境的适应度。在自稳定-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系统将趋于复杂化,不断融合、分化一些功能,逐步发展更具自主性的子系统,向功能更丰富、环境适应性更强的更高层级系统演进。
社会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整体系统,高职院校和企业则是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子系统,在自稳定—自组织机制下相互作用并发展变化。下文将分别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个子系统进行分析。
2、高职院校系统驱动
人才培养和发展是高职院校系统进行工学结合的内在驱动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融合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潜移默化地发挥系统自稳定作用。但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积淀不足,造成系统的自稳定性不足。
而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定位等提出全新的要求,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定的冲击力,也使校园文化的自稳定控制力受到削弱。面对如此的系统巨涨落,开放性不高的高职院校系统反应被动滞后,很多高职院校盲目扩招抢生源,但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转变教学方法等,改善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性,但未能触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根本上的改革,从而无法促成高职院校系统结构质的飞跃,再加上未能与其他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并联合应对,因此高职院校系统的演进、升级不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以带动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已是迫在眉睫。
3、企业系统驱动
经济绩效是企业系统进行工学结合的内在驱动力。企业系统的开放性较好,与系统环境以及其他系统频繁地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卓越的企业家能够从市场动向中敏锐捕捉新机遇,提高资本、生产资料、技术、人等要素之间的耦合程度,以其远见卓识积极推动企业组织关系的变革和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系统自组织机制的作用力。然而,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在自身经济利益驱动下容易产生短视化行为,不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积淀,导致企业文化在企业内化、规范、传承、发展方面的核心作用缺失,从而导致企业管理运作的自稳定机制乏力,缺乏持久活力,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人需求匹配度不高,两个子系统在人才供需方面的耦合性不好,进而对社会系统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工学结合正是在社会系统运行自组织机制对子系统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能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能量、人才等的交换和系统功能的融合、分化,促成系统结构的复杂化,提高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从而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
图1 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
三、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
在社会整体系统下,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个主要子系统,以生产力和人的需要为动力根源,在系统自稳定—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构建了工学结合的系统动力机制模型,详见图1。
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系统整体及其内部各子系统运转的根本动力,通过市场机制在社会系统内部传导。
生产力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企业系统,要求企业顺应生产力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协调各要素组织生产和生产关系变革,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此外,生产力通过市场机制,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社会职能的转变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高职院校系统与企业系统协作构建工学结合平台,进行信息、能量、人才、技术、资本等的交换,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更进一步地,借助该平台,通过系统自稳定-自组织机制的运行,实现系统结构复杂化和系统演进,增强校、企系统的耦合程度。
通过该平台,企业系统向高职院校系统传导市场信息和经济发展动向,高职院校向企业系统传递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经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对市场动态和生产力发展趋势做出敏锐的判断和响应。对工学结合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创新和协调,从文化、制度、管理、师资等层面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融合,增强系统自稳定力。此外,分别将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和企业的员工拓展培训各自分化出来,统一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设计、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并拓展能力素质,由企业一线实战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示范、指导实习实践并培养顶岗职业能力,优势互补,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系统功能融合、分化的过程能够增进校、企系统之间的联动,并各自逐步衍生系统层级,达成系统自组织,从而提校、企系统在人才供、需两方面的匹配度。如此循环往复,能够促进双方系统的演进,增强对系统环境的适应性,也对生产力产生反馈和推动。
第三,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工学结合发展的原始动因,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推动力,并直接作用于工学结合过程,影响校、企系统动力和系统演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发展压力,企业要求生产关系中的重要要素——人要与企业的生产资料、技术、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相协调。而面对生存就业压力和企业用人需求,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受教育者对高职院校完善师资、教学条件等和实施工学结合产生迫切需求和推动力。同时,受教育者作为工学结合的目标行为主体,直接参与、作用于工学结合过程,其对工学结合投入参与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工学结合的实效,从而影响构建工学结合平台的校、企系统动力作用和机制传导,影响工学结合对个人乃至对社会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此外,受教育者毕业后,作为校友,能对带动行业企业资源投入并促进工学结合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四,政府作用力是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工学结合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对工学结合的辐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政府通过政策介入、调控,组织各行业专家能人,合作制订各行业实习实践培养标准,考察、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培养工学结合发展极点和核心,并积极推广经验,增强辐射效应,带动校、企系统层级跃升,促进工学结合不断深化、创新。同时获得信息反馈,促进自身职能转变,促进高职院校系统与企业系统的耦合,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总结
在本文所构建的工学结合系统动力机制模型中,高职院校系统和企业系统形成一个小循环,在自稳定—自组织机制下不断进行功能融合、分化,相互促进各自系统的演进,成为工学结合运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因其需要以及对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与校、企系统构成一个中循环,成为工学结合中联接校、企系统的纽带,并反馈、影响着工学结合过程,为其提供持续激励。政府作为社会系统调节作用的实施者,协同市场机制并补充其欠缺,促进生产力作用在各子系统之间的传导效率,协调各子系统、各级循环的耦合运行。在工学结合中,政府因之转变优化的职能、高职院校因之丰富发展的文化制度成果以及企业因之提高的人力资源、技术等,对生产力共同施加反作用力,促进包括高职院校、企业、受教育者、政府在内的社会大系统与生产力之间的良性大循环。
[1]朱璋龙:高职教育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2]韩晶:公司治理:制度系统的发展与实践[M].时事出版社,2010.
[3]向东春:系统论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困境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
[4]戴翔东、石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