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体育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015-12-08张妍
张妍
摘要:从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对体育生的教育情况来看,教师更多的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使得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体育生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本文以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切入点,就其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生;心理健康问题
伴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频率也不断地增加,尤其是我国普通高校中的体育生。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些学生不仅仅要承受复杂、劳累的日常训练,还要承担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当前体育生心理存在何种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便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体育生的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厌学心理。由于我国高校体育生不仅每一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繁重的日常训练,还需要时刻保持最佳水平,以便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这使得体育生正常的学习时间被缩短,导致其文化课成绩不断地下降,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1]第二,考前焦虑症。受到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体育生在正规的考试之前都会由于紧张而出现心悸的现象。如果是长时间处于这一状态,就会导致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慌乱不堪,从而变为过敏性焦虑,进而导致学生出现思维混乱、肌肉紧张等情况。
(2)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中一些体育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意志力较为薄弱,做事无法坚持到底,这就使得其取得成就的动力水平相对偏低,对于挫折和困难的抵抗能力较弱。[2]当其面对成长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是能避则避、能逃则逃,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取成功,无法承受任何挫折的打击。当这种心理问题不断扩大时,他们就很容易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
二、普通高校体育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要想保证体育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对体育生的心理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高校应该在校园的内部建立一个专门用来管理体育生心理档案的制度;安排专业人员来负责对体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便对体育生当前的心理状况进行一次普查,从而全面地了解每个在校体育生的心理变化,使学校在此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可以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只有这样,学校和体育生的教练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更正,有效地防止体育生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2)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由于每个体育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对体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多变性。并且,高校的心理教师还可以将心理教育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的教学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有效地调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锻炼和考试中出现的紧张情绪,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反省能力为目标。体育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能否得到有效的提高,最根本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生能否全面地理解心理教师传授的那些有关心理健康发展的知识与方法、是否认同这些方法,并将其作为指导自身心理发展的准则。因此,高校的心理教师应该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教育制度,针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制订出相应的自省方法;以帮助体育生提高自省能力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结合实际情况,使自省制度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总而言之,就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情况下,对高校体育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有效的研究,对于及时地发现并解决体育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便以当前高校体育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的研究点,就如何促进体育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行简单概述,以期可以为高校对体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郑学美我国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成都:四川大学,2006.
陈莉莉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研究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