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2015-12-08蔡江

人间 2015年36期
关键词:处置收集研判

蔡江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1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研究

蔡江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121)

摘要:本文分别从大学生网络典情的内涵、形成特点和传播规律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做了详细深入地分析,并针对大学生网络典情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高校网络舆情群体对发生在校园网络空间内以及在校园可以监控到的网络范围内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包括认知反应、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等。本文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 这是由高校网络舆情的本质及其运行发展趋势决定的。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与自由性交互。高校校园网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平台,他们通过校园网络可以获得信息、共享资源,通过博客、论坛,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针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生活事件等自由地发表评论、真实地表达自己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快速、高效、便捷地分享给其他网民。比如微博的一键转发功能,能够将信息在能够关注、转发、收藏,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内潜性与外显性交互。潜性是相对于校团网络的隐蔽性而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可以不受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限制,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交流思想。但大学生很可能因为某种顾虑、担心,在信息发布时不署名,而是采取匿名的方式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看法,匿名的特点正是网络舆论大肆其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上的身份并不是网民的真实身份,每个人都可以跳出生活中的“我”,去扮演一个完全不同的身份。由于匿名的特点,人们在网上发表言论多了几分随意。每个人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表达个人观点,不用担心机构审核、修改,不用承担责任,甚至违背伦理,法律可能也无法制裁。人人敢于说话。但信息发布的同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现出外显性,因为热门话题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并形成热烈的讨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三是突发性与及时性交互。大学学生访问的网站相对比较集中,发展非常迅速,热点事件加上情绪化的发帖、跟帖和评帖,成为点燃舆情的导火索。特别是校内外重大事件引发,大学生网民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班级QQ群、校园帖吧、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发表自己对事态的看法并迅速扩散,短时间内各种意见迅速汇集,形成公共意见,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交流互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在畅通便捷的高校网络资源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同是也具备了较高的及时性,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四是丰富性与多元性交互。这是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而言的,不仅舆情信息的内容和类型丰富多彩,而且传播舆情的渠道和载体也形式多样。各高校BBS论坛讨论的主题非常广泛,涵盖了读书、生活、娱乐、情感、心理、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大学生网民能够在自己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中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真实地反映了高校大学生网民的舆情。此外,大学生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舆情信息,如即时聊天、新闻跟帖、帖吧留言、BBS讨论、博客互动等都可以成为广大师生表达言论、发表意见和观点的重要场所,再加上传播技术的多样性使发生的事件在网络传播中更为全面和生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报道让大学生网民全面了解新闻始末,这样给大学生网民们一个更立体更直观的视角去理解整个事件。五是互动和可控的交互性。大学生网民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某一热点事件、别人意见的评介来实现与学校管理者、网络媒体、大学生网民自身三者之间的互动,以发帖、评帖、转帖等途径实现虚拟的互动交流,但由于在校大学生人缺乏社会实践,人生阅历比较浅,再加上网络身份隐蔽性以及之缺少相应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成为某一类学生情绪宣泄的空间,他们在学习、交友、恋爱、求职、实践等方面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认识不便面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放大,容易形成灰色的言论,带有偏差性的网络舆情的出现会给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高校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实施引导和控制,一旦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并实施干预,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就能化险为夷。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收集。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是高校校团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面对杂乱无章、瞬息万变、汪洋大海般的网络信息空间,欲高效、快捷、及时地收集到息息相关的舆情,需要做好充实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切实提高高校园相关领导、网络管理员、大学生舆情收集人负责人以及全体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思想境界,端正对网络舆情的看法;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专业的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机制,既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者,从而指定他们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作好及时的记录和反馈,又要加大对相关校园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及时配备和更新必要的设备,以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需要。第三,切实抓好校内外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相关案例库的建设。做好这一项的关键是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监测负现在在互联网上对于有关新浪的舆情事件进行抓取、分析,从网络新闻、博客、论坛、帖吧、知道等等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敏锐发现和整理与新浪有关的舆情信息,正确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开展动态跟踪,科学分析研判,形成定期分析制度,分析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做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然后根据河南省有代表性的高校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结合不同的网络媒体,从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舆情信息的表现形式、舆情信息的成因、先期处置与沟通措施、善后处理等方而,研究制定相应的预案。力争做到对常规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持续跟踪,建立日常舆情信息数据库,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有针对性、阶段性的收集,为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和信息沟通提供依据,直到事件的处置与应对工作结束。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判。

制度是工作的天然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分级分层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制度,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传播。首先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院系参与协作的组织管理体制组建的一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敏锐的洞察力且懂得重视引导艺术的研判队伍,以能够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然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学生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再次强化网络监督,研判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设置的热点话题的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从而实现有效干预和调控网络舆情。

除上所说,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采用有效的研判方式也很重要。笔者以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可参考此种流程。第一、预测。根据以往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趋势和规律,进行针对性的监控。要建立“辅导员一学生干部一普通学生”三级网络组织,从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有效监控和引导网上舆论,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特别是在重大政治事件、高校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初期,这是监控和跟踪的最有效的切入点,以便对舆情未来的发展动态做好预估。第二、分层。以每日通报、每周研判、每月分析、专题研判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层级研判。比如可以从相关论坛入手,利用web挖掘技术抽取与该突发事件相关的数据,如该论坛上相关的主题帖数、看帖数、回帖数、帖子级别、影响范围等。在这样一种分工明确、团结全作、信息互通,资源整合的良性互动中,将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破坏后果降低至最低点,避免演化成严重破坏高校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恶性群体性事件。第三、反思。当高校校园里某一舆情事件过后或者在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职能部门和负责人都应该反思总结。通过如开评析会,科学总结网络舆情研判决策的成败得失。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是公众的权力,是拓宽民主渠道的一种新方式。如果公众的意见是合理的要求、正当的呼声、理性的感情,那么它对社会的进步是有益的,反之则是有害的。”①因此高校校园里大学生网络舆情要健康发展,必须疏导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网络正能量,既是美丽中国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运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增强了师生之前的互动性,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新媒体的运用将高校的德育空间和新媒体的社区空间、博客空间等虚拟空间进行整合,实现了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健康的姿态出现在网络环境中,使网络媒体源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进网络文明、网络道德及网络文化建设。

其次,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新形式下的社会道德教育应顺应时代的需求,发生根本的变革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完善新媒体的立法机制。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虚拟社区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引导聊天论坛和BBS的网络舆论,发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传递正能量。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大对网络违规经营的惩处力度,特别严重的应该加以取缔,真正地发挥网络警察的执法力度,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建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辅助体系。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新天地。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提升自己,奉献社会的理念,养成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抵消虚拟交往带来的道德和社会情感方面的消极影响;社会心理危机咨询机构也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切实解决青年大学生因迷恋新媒体网络而导致的性别混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痴迷、道德情感冷漠等心理问题,从而释放内心的负能量,使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第三、加大人文精神的宣传力度和影响深度。新媒体语境中90后青年学生在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脆弱表现就是一定程度上文化的缺失导致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失落和信仰的功利,因此人文精神信仰的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高校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理念和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同学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再次,培养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领作用。当突发事件在互联网上开始传播时,网络上信息爆炸,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大学生网民们对于这些信息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时候更需要一个拥有网络社区威望,有强势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来满足公众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感。高校网络论的意见领袖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凭借他们的地位优势、煽动性的话语以及较具专业性的分析赢得大量“粉丝”的青睐。他们热衷于发帖、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分析问题全面到位、观点比较独特新颖,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作用非常明显,有时候甚至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活跃在在论坛中,发表的言论能被人认可并且一呼百应。意见领袖对于整个事态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校BBS论坛的意见领袖,并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授予一定的特权,使其成为校园网络论坛的管理者,管理者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帖子论坛版块的管理者可以将某些代表性的发言通过标红、加粗、置顶的比较醒目的方式加以强调,引起大学生网名的关注,通过意见领袖的这种引领作用从而影响和感染其他大学生网民的思想观点,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网络舆情专家、时事热点点评员、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参与大学生的讨论,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解答大学生关注的、比较感兴趣的与时事热点、社会事件以及生活相关的问题,发挥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向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三、 结语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管理和引导,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机制,必将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刘正荣.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fJl.现代传播,2007(3).

参考文献:

[1]旁东贺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和引导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4,(31).

[2]郭大燕.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3.

[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5.

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5年度专项调研课题(课题编号为QSNYJ2015134)成果。

作者简介:蔡江(1980—),女,湖南益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00-02

猜你喜欢

处置收集研判
市场研判 不确定因素困扰市场
全球低轨卫星网络最新态势研判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与利用策略分析
巧用物理“秘籍”,帮助学生练功
建立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
加大污泥处理力度 提升固体废弃物科学处置水平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