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郑板桥自书润例的原因及影响

2015-12-08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郑板桥市场影响

陈   峰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试析郑板桥自书润例的原因及影响

陈 峰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225009)

摘要:自宋元以后,文人士大夫多为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的主体,对于他们而言,科举才是唯一正途,书画艺术只是消遣娱乐的玩物。板桥其人其画在扬州画派中地位较高,求画者众多,开润例可以减轻一些应酬与负担,换取银钱维持生计。郑板桥不以卖画为耻,一纸润例,痛快淋漓,也可以看出板桥的愤世嫉俗与叛逆性格。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推动着书画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与繁荣。由于经济观的觉醒,书画家们开始切实认识和关注社会,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现实因素。

关键词:郑板桥;润例;原因;市场;影响

润例又称润笔、笔单,是撰写文稿与鬻画的价格标准,即书画家和文人卖字画所得的报酬。最早 “润笔”一词出现在《隋书·郑译列传》:“上(隋文帝)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地方官),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一直把收取润笔看作是文雅之事,当事人常常羞于计价,直到清初,据史料可查的便是戴易首创明码标价,挂牌卖字,其“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不过最具影响力的还是郑板桥的润例,他将字画的价格与尺幅大小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此后,书画家们订润鬻字蔚然成风,并被社会大众所接受。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诗宗陶、柳,书出入汉隶而别开生面,兼以余事写兰竹。著有《板桥诗钞》、《词钞》、《家书》与《题画诗》行世。卒年七十三。

郑板桥于六十七岁时自书润例挂于堂前,其内容在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都有转载,全文如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1]

我们知道,自宋元以后,文人士大夫多为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的主体,对于他们而言,科举才是唯一正途,书画艺术只是消遣娱乐的玩物。在这个群体里,能够掌握一定的书画技能的,往往都出身名门望族,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受过系统教育。他们有时也会出卖自己的作品,但大多是购买者慕名而来,主动索求,一门心思考虑银钱收益的,少之又少。到了板桥,自书润例,继戴易之后影响深远,这使文人画加快了走向市场的步伐。前人在对郑板桥的润例方面也做过不少研究,成果丰厚,本文拟从板桥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平经历、个性特征等角度寻找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分析板桥自书润例的意义和影响。

1板桥自书润例的外部原因

1.1 政治经济的发展

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吏治与发展,扬州的政治局面逐步稳定,史料记载,当时的扬州乃“淮扬天下一大都会也,舟车之辐辏,商贾之萃居,而盐荚之利,南暨荆襄,北通漳、洛、河、济之境,资其生者,用以富饶”。 扬州在政治上的宽松、经济上的发达和文化上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着各方的文人学者,也强烈地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热情,许多著名诗人、画家纷纷来到扬州,一时竟有“天下名士,半在维扬”之说。一大批才高学富的书画家先后汇集在扬州以文会友、以画谋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思潮。扬州的发展与兴盛除了因为政治局面的逐步稳定且远离京师少受制约以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的便利与盐运的发达。发达的盐运造就了盐商这个群体,盐商与政府之间彼此需要,互惠互利,他们靠着朝廷的惠政和地方官府的庇护,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最为显赫的阶层。两淮盐商在扬州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以及多样化的奢侈消费,推动了诸多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艺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切都为郑板桥的艺术活动逐步市场化提供了社会保证。

1.2 市井文化需求的拉动

盐业的发展与盐商的到来,使扬州经济得到发展,更使扬州市井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无论是酒楼茶肆,或者是风流妓馆,它们的滋生与存在都铺设在经济的温床之上,同时它们也都需要用一种文化来提升自己,吸引客人。出于迎合有钱人的喜好,满足客人要求的原因,这些店馆都会尽可能地按照客人的喜好来购买绘画、书法、词对等用来布置室内环境,或是作为馈赠礼品,甚至还设雅席雅座来供有身份地位的客人消费。娱乐场所与艺术文化生活互相促进,互为消长。在这里,外在条件给画家提供的社会文化环境是非常优厚的,十分适合艺术家生活,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大有市场。

1.3 社会对郑板桥及其艺术的认可

郑板桥在与盐商的交往中逐步获得认可与推崇,培养了其卖文鬻画的社会环境。

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开始,国家就“重农抑商”。 汉朝初期政府甚至规定商人不得穿绸衣、骑马、乘轿。在暴富的盐商内心深处,其实隐藏着一种十分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希望借助财富考取功名和结交文人来弥补社会地位的缺失。郑板桥在扬州结交过不少商人,其中不乏文学修养深厚者,有着较高的审美需求。应该说,商人对郑板桥的帮助对他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尤以徽商程羽宸对板桥的影响为最。郑板桥乡试中举后,欣喜之余却又愁云顿起,他在《得南闱捷音》中写道:“……何处宁亲惟哭墓,……捧入华堂却慰谁。”就在板桥穷困潦倒之际,程羽宸以徽州商人特有的诚爱,用手足般的关爱勉励他“勿坠青云之志”,并且慷慨解囊资助一千金,使郑板桥能够与金农、黄慎等画家出游庐山、北上京师以及去往焦山书院潜心攻读,为日后步入仕途奠定了基础。后来板桥有诗《怀程羽宸》曰:“世人开口易千金,毕竟千金结客心。自遇西江程子鵔,扫开寒雾到如今。十载音书迥不同,蓼花洲上有西风。传来似有非常信,几夜酸辛屡梦公。”1763年中秋,板桥先生七十大寿,四方好友纷至沓来,为他恭庆寿辰。史料记载,前来祝寿的社会名流有:扬州大盐商马曰琯、马曰璐,盐商汪秋白、江春、汪堂,两淮盐运使卢雅雨,学者杭世骏,诗人陶元藻、王文治,还有“扬州八怪”中休宁籍画师汪士慎以及老友程羽宸。板桥先生欣慰异常,特地用程羽宸馈赠的休宁松萝款待宾朋,席间即兴吟诗一首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赢得一片喝彩。

板桥在十二年的官吏生涯中,得民意,有政声,这也就分外增加了他的名声,同时也因为艺术思想的不断升华,技法上的日趋成熟,他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也与日俱增。清代评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这样评论板桥说:“郑进士板燮,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绝伦。”再加上板桥所处社会商品经济发达,艺术作品商品化越来越盛,所以“擅画竹”且“曾为七品官人”的郑板桥回扬州后画名大噪,有人因为他做过官而攀附他,有人觉得他的竹画得好,格高绝俗,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并且争相购买,相互传阅。不少文人画友、商贾富户也常向板桥索画。板桥在题《靳秋田索画》中这样说道:“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可见当时板桥的画在扬州是相当受欢迎的。

2板桥自书润例的自身原因

2.1 开润例以减轻应酬与负担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是对郑板桥的最佳概括。郑板桥是扬州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在他辞官回扬州后的十几年中,成为扬州画坛的盟主。他的绘画风格极大地影响着他同时代的画家,并给予后世绘画以深远影响。郑板桥存世的绘画超过一千幅,是古代画家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板桥利用兰、竹等有限的题材组织多变的构图、以熟练的笔墨创造感人的形象,表达出愤世嫉俗的思想,这一点深深地赢得了绘画爱好者的倾心;板桥的书法艺术也与众不同,无论真草隶篆,都以画法入书,用笔遒劲,字体的结构变幻离奇,他尤精楷书,但不常写,他写出来的字,非楷非隶,非篆非草,真书中兼有隶意,隶书中带有篆法,自成一派,板桥自称是“六分半书”。金农曾评论他的字说:“板桥风流儒雅,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郑板桥能博采众长,大胆革新,在技法上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合,“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在艺术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影响深远,使得清末画坛萌发出新的生机。郑板桥是清代以至整个书画史上的一位奇才、怪才,他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新意盎然的趣味,写出他心底那种冲破传统的“倔强不驯之气”,后人只要谈到字画,谈到兰竹,谈到“难得糊涂”,都离不开对他的评价和褒奖。

除了画名、书名之外,板桥还兼有诗名和文名。板桥在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他的文思敏捷,心境高旷,嬉笑怒骂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他在画坛的名声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画家,“文学作品有诗词三百余首、曲十余首、对联百余幅、书信百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涉及艺术门类之广、艺术造诣之深,可谓扬州画派之翘楚。”[2]因此,找板桥求画者众多。板桥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诉苦:“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在这种情况下,板桥开润例也可以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与负担。

2.2 售画作来换取银钱维持生计

郑板桥在入仕途之前本就贫困,当官后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他说自己:“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尽管声名渐起,但是,他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很大的改善,赚了钱,得寄给家里妻小,用以改善生活、购置田产,还得周济亲朋乡邻。《兴化县志》中说郑板桥:“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3]此外,板桥性格不羁,爱饮酒、爱交游,这些都要有经济做后盾,没有适当的收入是难以为之的。然而板桥的一生基本上都处于半饥不饱之中,所以他只有通过卖画来获得新的经济收入,这样既可以解生计之困,又能为绘画的再创作提供物质条件。扬州画派诸人,如李鱓、汪士慎等人囊中羞涩时也都曾托朋友卖画:某年汪士慎托边寿民到淮安卖画册,边氏路过扬州,留下这样一封信给他:“册子售出四本,钱四包(三两八钱),交尊嫂夫人收。弟有事复回淮,四月初当再至扬,可盘桓月余。存册得售即续上,不多及。”绘画作为一种特殊门类的学科,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创作训练才能达到一定高度,它是集修养、阅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现。绘画所需要的笔、墨、纸、书籍也是很可观的,板桥润格中那句“纸高六尺价三千”说的倒是很中肯的。板桥所定的润格在当时可谓不低,观其画也是价有所值。但润格的规定并不等于实际收入,此时的板桥已67岁,加之他好周济穷人,润格虽不足以使他致富,但至少还是有了或多或少的收入,这为他的绘画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3 民本思想促成润例推出

前文我们提过,板桥贫儒出身,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道路,青年时期卖画却少人问津,生活贫苦,性格狂放。又加之仕途坎坷,使他对个人的前途失去信心,对封建科举制度绝望,他三十岁时写成的《七歌》,以深挚的感情,白描的手法,慷慨悲歌,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控诉。此时他在艺术创作中已初显民本主义的思想倾向,如他后来在家书中所说:“若王摩诘、赵子昂,并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试看齐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2]中年时的板桥,经历了人生诸多的不幸,三十岁时父亲去世,三十一岁丧子,三十九岁发妻亡故,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他的性格也变得沉闷、忧郁。也正是因了这痛楚,板桥潜心读书,诗书画也越发大有长进,同时,他“字养民生”的抱负也越发强烈。他一直认为:“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民生,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到了板桥晚年,社会痼疾、百姓忧患重压在他心头,他对穷困者充满同情,对为富不仁者深恶痛绝。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在此,板桥艺术创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的民本思想已经十分明确,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作品充分体现了他对苦难人民的关怀和同情。因此,板桥对平常百姓求画可以半买半送,而对于附庸风雅的富贾乡绅求画,按润例收费则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倒也省去了许多无谓的纠缠。正如其润例中所说:“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2.4 与现实抗争的进步思想

板桥青年时代处于清入关不久,国内矛盾还十分尖锐的时期,这时候他缺衣少食,生活困窘,四处奔波,受尽了社会的不公。板桥的老师陆种园先生在《赠王正子》中写道“吾辈无端寒至此,富儿何物肥如许”,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反抗精神,对板桥的影响很大。年轻时的郑板桥在出游北京期间,因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而得狂名;在扬州,他有时是穷困得连变换季节时的衣服都没有。有一次,大中丞尹会一送了一端帛给他,他拜受之余,写下了《赠大中丞尹年伯赠帛》:“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忽惊雾縠来相赠,便剪春衫好出游”。[4]板桥中年,社会的情势已有了改变,板桥也不得不与现实妥协,通过科举来求得发展。他对封建政治产生了幻想,希望通过仕宦之路去实现自己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伟大抱负。板桥的思想有如此转变也不单单只是因为社会情势的变化,我们从板桥的《老书生》中可以窥见一斑:“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板桥蔑视的是作威作福压迫百姓的权贵,而不是功名本身,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举步维艰之时,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功名的渴望与追求。但是,十二年的县令生涯也使他徒增了混世的阅历,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和腐朽,救民的壮志开始逐渐被磨灭,理想的憧憬也很快消逝。史上记载,板桥到潍县以后,不久就遇上了大灾年,灾情最严重时,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穷苦百姓卖儿鬻女,纷纷逃离故土,流落他乡。板桥亲眼看到一群群灾民到关外逃荒的悲惨情形,又看到悍吏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关心民疾的板桥对此忧心忡忡。但是板桥在拿出自己的俸银救活灾民,在开仓赈贷、大兴工役以工代赈的同时,却也恰恰因此而“忤大吏”,得罪了上司,后来被迫辞官。从此他对封建政治彻底丧失了信心。他在《宦况》一词中写道:“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装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

板桥在去官临行时,还曾画竹题诗别潍县绅民,画中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在认清了清廷腐败没落的实质,识破了社会险恶虚伪的世情之后,郑板桥决然去官,远离尘世, 其“不同为恶”的遁世思想越发清晰。这种遁世的思想在他六十五岁时为世兄织文所画的《墨竹图》题画诗中也略见一斑,诗中写道:“置身已在烟霞外,莫问人间道路难,写与数枝清秀竹,秋风江上做渔竿。”板桥初回扬州,作画一幅并题诗曰:“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郑板桥辞官回到扬州卖画后的第一幅竹画,他挣脱了官场的争斗与利欲, 在诗酒之中“再种扬州竹”, 以笔代耕进行书画创作,自食其力。此时的郑板桥,无论是个性使然还是在思想深处,他早已将卖文鬻画作为与现实抗争的有力武器。

3板桥自书润例的意义与影响

郑板桥不以卖画为耻,昔日的“阿堵物”俨然成为舒心的代名词。一纸润例,痛快淋漓,由此也可以看出板桥的愤世嫉俗与叛逆性格。中国的文人最耻于提“钱”字,谈到钱就羞羞答答,拐弯抹角,顾左右而言他,显出一股子“酸”味。郑板桥也有那么一点点“酸”,但是他理直气壮, “酸”得有格调——“按劳取酬, 按质论价。我不欺你, 你也莫要欺我”。这样看来,郑板桥的“酸”却是心胸坦荡、风度十足的豪气、骨气,他把自己直接推到了市场的面前,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推动着书画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与繁荣。

郑板桥推出润例后,因为盐商和绘画市场的影响,其后期绘画题材上以他特有的笔墨技巧专事兰竹,技艺日益炉火纯青,但由于绘画市场的喜好,造成其绘画题材趋向单调。板桥在后期应付之作多了而主动画的少了,绘画创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被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品位就使得绘画的艺术性发生了倾斜。 正如板桥自己所说:“写来兰叶并无花,写出花枝没叶遮。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作生涯。”

4结语

综上所述,板桥理直气壮地挂出润例,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积极走向市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会现象而已,它所起到的效果也不是简单维持书画家的生存。由于经济观的觉醒,书画家们开始切实认识和关注社会,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开始融入更多的社会现实因素,这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无疑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郑夑.郑板桥集[M].吴泽顺,编注.长沙:岳麓书社,2002.

[2]曹惠民,李红权.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梁国棣.咸丰元军重修《兴化县志》[M]//中国地方地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郑燮.郑板桥全集:影印本[M].王缁塵,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李金宇)

On the Causes of Zheng Banqiao’s Remuneration from Poetry and Calligraphy and Their Influences

CHEN Feng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scholars and literati were the main bo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or whom imperial examination was the only right path whil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was just for recreation and amusement. Zheng Banqiao and his paintings were highly praised in Yangzhou School of Painting, with numerous painting lovers. Zheng’s selling paintings at marked price could alleviate some social engagement and burden, in exchange for money to make a living. Zheng Banqiao was not ashamed to sell his paintings. Instead, Zheng, as an artist, promoted the deep integration and prosperit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Due to the awakening of the economic outlook, painters began to realize and focus on the society, which made their works with more social reality factors.

Key words:Zheng Banqiao; remuneration; reason; market;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K 8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93(2015)04-0005-05

作者简介:陈峰(1975—),男,扬州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收稿日期:2015-10-13

猜你喜欢

郑板桥市场影响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郑板桥劝学
浅谈房产测绘中的质量控制要点与体会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