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葡萄果实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5-12-08李兴红

烟台果树 2015年3期
关键词:果粒灰霉病炭疽病

近年来,葡萄果实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种类多,危害重。有生理性病害,也有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如日烧、气灼以及生理性落果等;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白粉病、霜霉病、溃疡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酸腐病等,近年来病因不明的干梗缩果病发生普遍;葡萄果实病害几乎在各个生育期都有发生,由于果实病害种类复杂,给其防控带来一定困难,正确诊断葡萄果实病害,及时进行防控,对葡萄安全生产意义重大。

1 几种葡萄果实病害的诊断特点

1.1葡萄穗轴褐枯病 该病仅在开花期发生,此阶段遇有阴雨天气,易发生该病。症状表现为:整个花穗变褐萎蔫枯死,发病初期在穗轴上出现褐色梭形病斑,很快扩展至整个花穗。

1.2葡萄灰霉病 该病在花期、果实转色期至成熟期,以及贮藏期均有发生,引起花穗及果实腐烂,特征是发病部位产生鼠灰色的霉层。

1.3葡萄白粉病 该病只是幼果期侵染果实,受害果实果面上着生白粉状物,果实不能正常发育,经常引起果实裂口,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1.4霜霉病 霜霉病危害果实也是发生在幼果期和花期,特征是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上产生白色稀疏的霜霉状物,穗轴和果实变褐枯死,病害发展迅速。

1.5炭疽病 引起果实腐烂,在果实近成熟期危害严重,受害果实果面上出现小黑点,有的排列成轮纹状,经常有桔红色粘液出现。

1.6溃疡病和白腐病 这两种病害危害果实容易混淆,白腐病危害果实典型症状是在病果表面表皮下有浅褐色颗粒状物,果粒发病时呈灰白色腐烂,先从果柄处开始,迅速延及整个果粒,果面上密生灰白色小粒点。溃疡病危害的果实,一般果面上不产生颗粒状物。

1.7酸腐病 主要危害果穗,在葡萄近成熟期开始发生,引起葡萄果粒褐色腐烂,组织破裂解体,大量的腐烂汁液流出,有醋酸味,如果是套袋葡萄,在果袋的下方有一片深色湿润(习惯称为“尿袋”),在病果穗及其周围有大量果蝇或叫醋蝇的幼虫、蛹和成虫存在。另外,果粒腐烂后流出的腐烂汁液会造成汁液经过的地方(果实、果梗、穗轴等)腐烂,病害后期腐烂果粒干枯,干枯的果粒只剩下果皮和种子。

2 防治方法

2.1果园卫生

2.1.1生长期 及时剪除病果穗及其它病组织,注意剪除的果穗和其它病组织,要集中处理或销毁,不能留在田间,防止病菌在田间传播。

2.1.2收获期 收获时,应彻底清除病果,避免贮运期病害扩展蔓延。

2.1.3休眠期 冬季清落叶,剪病枝,并进行深翻,以达到清除或减少越冬菌源的目的。

2.2生态控制

2.2.1避雨栽培 采用避雨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

2.2.2合理架式与栽培管理 选择一些有利于病害控制的架式(单干单臂整形或单干双臂整形);加强营养和水分调控;合理叶幕,保证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优化作物生境。

2.2.3果实套袋 利用套袋技术可有效控制葡萄炭疽病。

2.3化学防治

2.3.1进行药剂保护,防控葡萄霜霉病,兼治葡萄白粉病和毛毡病 在葡萄萌芽期喷施1次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各用一次铜制剂,常用的铜制剂有:80%水胆矾(波尔多液)WP:施用600~800倍液(必备或波尔多液)、30%王铜(氧氯化铜):800~1 000倍液,葡萄收获后埋土前喷施1次石硫合剂。以上4次药剂主要起到病菌的铲除和保护作用。

2.3.2监测病害,利用治疗剂进行病害控制根据田间病害发生和气象条件进行调整用药。葡萄幼果期若遇雨水多的年份,田间出现霜霉病时,增施3~5次治疗剂,可选用以下药剂:25%精甲霜灵2 500倍液、25%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 500倍、25%吡唑醚菌酯2 000倍液(兼治白粉、霜霉病)、50%烯酰吗啉1 000倍液,也可选用治疗剂与铜制剂交替应用。

灰霉病的药剂防治应抓住防治适期和用药种类。花期前后、封穗期、转色后是防治灰霉病三个关键期,药剂可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800~1 000倍,50%腐霉利WP 600倍,50%异菌脲WP 500~600倍。果实采收前,可喷洒一些生物农药,如60%特可多100倍液,10%多抗霉素WP 600倍或3%多抗霉素WP 200倍及寡雄腐霉1 000~2 000倍液。

溃疡病、白腐病和炭疽病主要通过栽培技术防病,在转色期,遇有雨水多的年份,可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3 000倍液或80%戊唑醇6 000~10 000倍液;喷药时期为果实近成熟期;视病害发生情况,喷药3~5次。

猜你喜欢

果粒灰霉病炭疽病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果粒橙”的快乐时光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设施蔬菜灰霉病症状及抗药性发展
猪炭疽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脏脏珍珠奶茶的制作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提高葡萄品质的技术措施
葡萄干的加工工艺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