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放血治病多
2015-12-08蔡晓刚
蔡晓刚
耳尖穴又名耳涌,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廓的最高点,独居阳位,外来之邪,多犯阳经阳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炎症、抗过敏、抗风湿、退烧、镇静、止痛、降压、清脑、明目等作用及调节脏腑机能、传递生物信息、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细胞代谢的功能。如肝阳上亢证的高血压患者,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刺出3~5滴血,患者的眩晕、头痛、面部发红等一系列表现会即刻缓解(或消失),令患者休息10分钟后再检测血压就会明显下降。研究发现,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耳尖放血的降压作用是自动而智能的,当血压降到基准水平时,降压的调节作用即会自动停止。如果是规律性的血压升高,则可以在血压升高之前0.5~1个小时刺血,有预防性的控制作用。在排除感染、输血反应、输液反应等常见原因后,对于高热不退可根据发热程度采取一侧或双侧同时取耳尖点刺放血,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具有启闭开窍、通阳泄热的作用,使升高的体温下降,在经络的调整下,使保持体温相对平衡的功能趋于正常。对于痄腮患者在两侧耳尖穴点刺并挤十余滴血,每天治疗1次,一般治疗1~2天后会热退、肿消。点刺患侧耳尖穴并挤血20滴左右,对于麦粒肿轻者一次可愈。青光眼患者在耳尖穴刺血,可使房水流畅系数明显改善,有降眼压作用。对于口唇疱疹中医学认为,证属脾胃湿热,湿热之邪浸渍口唇周围皮肤所致。取耳尖穴点刺放血十余滴,每日1次,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痒,消肿祛湿的功效,能促使疱疹干燥结痂,一般患者3~5天可结痂而愈。口腔溃疡生于舌尖和舌尖两侧,黏膜色红而赤,伴有心烦口渴,证属心火上炎。于耳尖穴点刺放血有清心泻火的作用。取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效果不亚于其它方法。醉酒者点刺耳尖穴挤出数滴鲜血也会有即时醒酒作用。耳尖放血法还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取以耳尖放血为主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能明显缓解诸多症状。以耳尖刺血为主用于痤疮、荨麻疹等皮肤疾病更为临床所常用。在耳尖穴点刺放血对如沙眼、咽喉肿痛、颜面疔疮、偏头痛(剧烈头痛)、肛周脓肿、小儿尿床、婴儿湿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牙痛等诸多常见病症和部分疑难杂症确有良好治疗和辅助效果,对某些急性症状往往还能显示出神奇疗效。
耳尖放血法具体操作时,当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用75%医用酒精消毒双手十指及患者耳尖穴处,并将耳尖穴处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将耳轮自然向耳屏对折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小号三棱针在耳尖穴直刺约2毫米深(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接着医者采取双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时用95%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按压止血并碘伏消毒。
在实际操作时应无菌操作,最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以防血源性传染病。点刺后挤压时不能只在穴位局部挤压,应从远端向近端轻轻地挤压,以防血肿产生,如挤压不当形成血肿要及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出血点不少于5分钟,防血肿扩大。对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身体虚弱、胆小怕针者应慎用。对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或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