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文学的反经典及其出路
2015-12-07杨光祖
杨光祖
随着网络的诞生,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文学的边界从此就模糊了。很多热爱文学的写作者开始把自己的爱与恨泼洒在网络上,这里没有编辑,没有门槛,自己写,自己贴,自己看,当然还有许多网虫参与阅读、点评,甚至创作。看得人多了,点击率高了,名声开始大扬,有些还走向了纸媒,或将网络作品由出版社出版,成为了畅销书。由于中国网民已过六亿,手机网民超五亿,这些网民大都为青年人,青春岁月,做梦的季节,于是,文字的书写自然也就遍地开花,博客、微博、微信,还有很多网站,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文学的门槛从来没有这么低过,谁都可以把自己心里的所思、所想敲到网上。因此,网络文学自然数量庞大,繁殖迅速,读者广泛,对它的评价,也出现争执,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垃圾居多,优秀之作凤毛麟角;有的认为那么多的网络文学没有谁是可以读完的,说不定哪个旮旯里就藏着一部《红楼梦》呢。
但是,就目前那些影响大的网络文学而言,即便那几部被转成纸媒出版发行,影响较大的,就其艺术性而言,也是乏善可陈,无法成为文学经典。当然,这可能也是现代艺术的必然结局吧?德国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本雅明认为“灵光”是古典艺术区别于现代艺术的标志,古典艺术是灵光的艺术,而现代艺术是复制艺术。现代艺术中灵光的日渐减少,主要原因是现代艺术生产的制作与复制技术的发展。而时代的巨变,也结构性地改变了人,大多数读者、观众已经无法看到古典作品中的光韵了。朱宁嘉也说:“现代艺术培养起来的接受者,由于影像的连续刺激,更多时候对艺术的欣赏采用的是反射性感知,即本雅明概括的涣散消遣式,因而,往往感受不到存在于艺术中的灵韵,尤其是古代艺术中的灵韵。”“现代艺术培养起来的感知方式,不只让人无法感受传统艺术中的光韵,往往也致使人们与现代艺术中潜藏的灵韵擦肩而过。”
文学是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能大家都是会认同的,那就是文学必须是从“个体”的情感出发,与写作者的“生命”有关。那种与“个人”无关的集体性作品,与“文学”无缘。至于所谓的网络文学,首先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很难说清楚。而且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也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甚至骨子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发表在网络而已。其实,文学就是文学,不管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载体,最后还是看你的文学品质、文学元素。
我总觉得网络文学,不仅应该有自己的网站,更应该有自己的网络杂志,有自己的网络编辑。如果,人人都可以写作,人人都可以随意发表,没有一点门槛,那也就没有文学了。当天堂的门票越来越便宜时,也就没有天堂了。很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很早就开了博客。然后就在博客上说东说西,指天指地,有一天,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已经看过他满页病句的博客,所以,也就只说了一句话:不要以为开了博客,就是文化人了。他满脸迷惑。
西方哲人说,政治的民主化与文学艺术的贵族性,天生是一对矛盾。我觉得说得极好。当有些人认为拿起毛笔在宣纸上随便一划拉,就是书法,那就没有书法了。如今,这个大众文化的时代,人人都很狂妄,我经常遇到那些年轻学子,拿着他们的长篇小说让我看,而且不是一部,是几部。可你随便翻看几行,几乎都是病句,一聊起来,几乎都没有读过经典作品。我就毫不客气地说,你们真胆大,书没有读几本,就敢写长篇了。而且,他们找我,还不是求教,是要求我写序的,说要自费出版。我只好婉拒。
小桥老树的长篇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我从网络上阅读了一些章节。以网络文学的现状来看,这是一部还过得去的作品。起码语言还流畅,结构也清晰,描写乡村底层生活,比较生动形象,那些基层领导,还有那些乡镇干部,也各有各的特色。可以说,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网络文学。尤其那个侯卫东,比较成功,通过他,我们看到基层工作的泼烦,也看到中国基层的真实情况,更看到了人在江湖的艰难。从题材上看,这无疑是一部官场小说,而且还算不错的一部官场小说。不过,倘若严格要求起来,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还有待提高,部分情节,尤其那些性爱情节,总觉得有点低俗。比如,小说一开篇,就很轻浅,不好说轻薄。一没有写出大学生毕业时的混乱情况,那种整体感没有写出来;二,人物描写也不是很好,男女主人公交代得太模糊了,对他们的描写也没有到位。不是说不能写大学生同居,写他们临毕业前在山上丛林里做爱。而是那种描写的态度,那种功力,很有问题。比如说,写侯卫东与那三位小地痞的搏斗,就太马虎了,完全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草草几笔,就仓促结束了。小说里其他相关章节都有这个毛病,仓促交代,细节不细。
甘肃网络作家云宏(孑与2),创作了历史小说《唐砖》,网上影响较大。《唐砖1:土豆有妖气》已由文心出版社于二〇一三年出版。这部小说语言有动感,读起来,有一种爽利的节奏,就像它的穿越一样,很有味道。描写的是陕甘大地,运用关中方言,也颇有趣。但人物对话却较缺乏个性,作为穿越小说,想象力当然是不错的,不突兀,但细节依然经不起推敲。《西游记》是伟大的神魔小说,故事情节不可谓不离奇,我觉得比之当下的所谓穿越小说,恐怕也是无人能及,其实,它的伟大,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细节的伟大。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而生动的细节,《西游记》也早就无人提及了。
纳博科夫说,抚摸你那神圣的细节。这部长篇小说的细节还缺乏丰富、生动,总体看是粗线条,是那种电视剧脚本的形式。当代小说普遍有这种情况,作家都开始看重戏剧性,而没有耐心去描写一个人,一棵草,一个场面,更不要说人物的心理了。现在有些穿越小说为穿越而穿越,小说没有一定的精神含量,小说“穿越”完了,也就完了,什么都没有,甚至留给读者的只是无聊,还不如一个穿越游戏好玩。技术毕竟是技术,最后我们还要看技术后面的精神。因为人毕竟是人,他是需要文化、信仰、思想的。海德格尔说,动物缺乏世界,而人构成世界。人与动物不一样,就是人有对高雅文化的诉求。那些低级文化虽然能满足读者于一时,但却无法满足于永远。最后大家还是会去阅读那些真正的富有精神深度的作品。而真正的文化精神是需要一个个细节呈现出来,就像美术上的素描一样,你不能乱画一气,毫无章法。不管你穿越到唐朝,还是宋朝,人性的幽微处,丰富处,还是需要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否则,那就不能称为文学。
比如《唐砖》里写到西域少数民族政权,作者写道:“域外的牧羊人是野蛮的,没有是非观念,没有礼义廉耻,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给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却没有给他们创造、劳动的本能。向苍天抢食物,向大地抢食物,向邻居抢食物,如果必要,他们不介意向自己的父母抢食物。他们什么都吃,包括吃人,只要自己的遗传基因能传下去,拳头和弯刀就是他们利益的基础。”这样赤裸裸的民族歧视,甚至诽谤羞辱,都可以公然写出来,还是让人吃惊。如果一位作家持有如此的民族观、人性观,那他的作品就值得怀疑了。蒋胜男的《大秦宣太后》一开篇从秦始皇兵马俑开始,更像一篇文化散文。后面的宫廷故事传奇、惊险,颇有动感,戏剧性很强,改编电视剧顺理成章,它其实本身就很电视剧。当然,因为网络上内容太少,后面没有看,无法多谈。希望以后有机会阅读全文。
就目前的网络文学而言,以我粗略的阅读感觉,认为已具有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具备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从一九九八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到如今网络文学已经发展十几年了。它的“模式化”“同质化”“低俗”“色情”“暴力”也一直是被人诟病的痼疾。由于上网人员大多是青少年,所以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基本以青少年为主。如今很多大学生已经没有阅读经典的兴趣,他们很少读书,每天游荡于网络文字里,甚至开始了庞大的网络写作。网络文学的娱乐化、世俗化、低俗化、碎片化、程式化,使得他们的写作,往往起点低,眼界窄,甚至几乎成为了机械复制。而网络高强度的写作,很快透支了他们那一点点生活积累,于是,胡言乱道、闭门造车,成了基本的创作模式。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独爱血书者。
网络文学大都发表在网络上,字数都在十万以上,以至数十万,上百万之上。阅读这些文字需要一双好眼睛,也需要好耐心。很多专业批评家没有时间,也没有好眼神在网络上阅读这么庞大的小说。因此,网络文学的深度批评,就极其欠缺。由于缺乏严肃认真,富有深度的批评,它们亦很难得到提高。E批评,成为他们主要的批评来源,而这种批评,虽然也不乏优秀的点评文字,但总体看,依然是一种浅批评,大多无助于他们的创作。
我最早接触网络文学,那也是十年前了。当时加拿大有一位笑言先生,办了一个网站:笑言天涯,是一家纯文学网站。我在那里也发表了很多文字,当然那些文字大多后来也在纸媒发表了。二〇〇九年末,《文艺报》石一宁先生打长途电话向我约稿,说是为一部网络长篇小说写一个四千字左右的评论。我从邮箱看到了这个长篇的电子版《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终结版》,用了一天时间读完,大概有四十万字,但似乎没有结尾。我又问他,他说,网络小说就这样,大多都没有结尾。你就根据这四十万写就可以了。我又上网看了看,发现很多网络小说都超百万字。看着这些码字的英雄,我既惊讶,也佩服他们的顽强。我的文章《怀念英雄的时代》,最后发表在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三日的《文艺报》上。
我在文章中说:“网络文学,应该说与网络共生死。如果只是在网络发表,就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差别,只是载体不一样而已。网络文学,应该与网络的高科技结合,互动性、多媒体、高科技、特有的网络语言、跨文体等等,应该是它固有的特点。但刘猛的小说似乎不是这样。它其实只是在网络发表而已,与纸媒写作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当初仅作为小说投稿,恐怕无法在杂志发表。”
近年来,不论是网络作家创作,还是网络文学本身,尤其网络作家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比如结构、文笔,题材也更加丰富。但商业运营,对作家的榨取,对他们文字的伤害,也是致命的。文学艺术一旦与商业完全结合,一般都导致品质下降。盛大文学3D(所谓3D,指的是原创小说,衍生版权,作家品牌三个维度)全版权运营的首位获益者唐家三少从二〇〇四年二月开始网络作品创作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一共创作了十三部作品,出版了一百二十多本书,数量超过了三千万字。这样的产量,还真是让人怀疑它的质量。任何艺术家,如果一旦与资本绑架,一般都不会创造出什么优秀的作品来。商业性,是需要的,但如果一味追求商业性,那必然的结局就是世俗性、娱乐性。那里就没有神圣可言,就没有趣味可言。我们的口号是:生产快乐。这样的话,哪里会有艺术二字?
网络文学总体的浅俗化、娱乐性,对广大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阅读趣味越来越狭隘、低级。白烨说:“种种迹象都表明,资本似乎成为了支撑和推动网络文学的主要杠杆和基本力量。作为文学形态之一种所应有的美学的力量好像在淡化,在萎缩,如果没有文学的元素与精神的力量在起作用,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会失去应有的制衡,使得商业的元素与经济的力量无遮无拦,这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个优秀的读者群,他们需要的就是优秀的作品,而一个市民的读者群,他们需要的其实更多的是娱乐,而不是艺术。我曾经说过,艺术是艺术,娱乐是娱乐,这是完全不同的。可在一个后现代的社会,却是学者开始把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并列,甚至打通的时代。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它不需要鲁迅、曹雪芹,它只适合周星驰、超级女声、非诚勿扰。因为对市民群来说,太艺术的东西,他们无法消化,那需要他们去思考,他们没有那么强大的脑袋,也没有那么强大的胃。他们不喜欢思考,他们只想娱乐。因此,程式化、模式化就是通俗文学的唯一标准和出路,这是不需要提高的普及,甚至连普及都不是,而只是迎合。
艺术是挑战一切可能性,是一种不要命的探险,它需要它的读者做好准备,并有一个比较优秀的素质。而那些所谓的走市场的畅销小说,在固定的模式下,情节的不合理似乎并不那么重要,读者(观众)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只要情节吸引人,能赚他们几滴眼泪,消磨他们一段时间,就可以了。《还珠格格》如此,韩剧如此,大多数网络文学,亦如此。
网络文学要真正走向艺术,需要注入美学的力量,需要与人类伟大的文化传统、文学传统接续上。如果无视这个伟大的传统,那网络文学就永远没有出路。最多就是一个娱乐产品而已,一种快餐消费而已。那么,充其量,还是一个大众文化,与艺术无关,与文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