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捧上一杯龙井茶

2015-12-07淖柳

湖南文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龙井茶高邮汪曾祺

淖柳

汪曾祺老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八年了。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一日夜,汪公食道出血,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十二日、十三日,又两次出血。十四日得到控制,精神有些好转。汪公要看书,并让女儿从家里取来眼镜。十六日上午,汪公想喝口茶水,便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谁也没想到,就在女儿回家取茶叶的那会儿,汪公静静地走了。汪公累了,他不需要什么了,只要一杯龙井茶。汪公给世界、给高邮留下太多的精神财富,临走只要一杯龙井茶。“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这是汪公留给世界最终的渴望、最后的声音(见:苏北《忆读汪曾祺》第21页)。

汪公是从高邮水乡走出去的,一辈子总是惦记着故乡。烟酒茶,伴随着汪公的一生。在汪公作品中,我们总能摸到水的自然与纤柔,总能体验到茶的清香与温馨。汪公在《寻常茶话》中回忆:“他(祖父)看看我的字,我的‘义,有时会另拿一个杯子,让我喝一杯他的茶。真香。从此我知道龙井好喝,我的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汪公在《无事此静坐》中写道:“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悠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在茶水的洇润中,一篇篇佳作飘然而至。

据对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汪曾祺全集》收录的一百二十五篇小说统计,汪曾祺以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就有六十多篇。在其散文、诗歌中,写高邮的情怀、人物、街坊、故事、风俗、河水、食物等,依然比比皆是。汪曾祺和高邮,如同老舍和北京、鲁迅和绍兴、沈从文和凤凰、巴尔扎克和巴黎一样,故乡成了他们生命之根、寄托之源、创作之泉。在他们的心里和作品中,始终感受到故土的底色与脉动、欢乐与痛苦、传统与变迁。著名作家叶辛说:“汪老对家乡的热爱流露在他写的高邮作品中,又多又好。这在作家群中也不多见。汪曾祺无论是写人、状物、叙事还是写风光,以及透过家乡人的命运,写高邮这块土地都是很到位的。他从时代、故土、家庭、从师方面受到的教育、熏陶而形成的文学功底以及成果,后学者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对故园的回望,是贯穿汪公创作的主线、主题、主色调。汪公的作品总是贴着人物来写,贴着自然来写,贴着高邮来写。汪公所写高邮的那个年代,是一种特定时代的缩影。汪公所写的家乡人物,是世界艺术形象中的群雕。汪公所作的文字,是高邮湖湖滩上鲜嫩的蒌蒿。汪公笔下的大淖、保全堂、草巷口、善因寺等,常常水彩画般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巧云、小英子、十一子、明海、戴车匠、叶三、陈小手等,总是活生生地与我们对话;每一片水、每一条船、每一个滩、每一位人物、每一条街巷、每一种食物,都在我的脑海里灵动。不管身在外乡都市,抑或于宁静的夜晚,我总能感受到她的存在、她的气韵、她的呼吸。汪公的一些作品,被作为课本、读物,走进了课堂,走进莘莘学子的心中。小学生在读,中学生在读,大学生在读,中外读者都在读;今天在读,明天在读,后天仍在读。评论不知其数,中外大学生、博士生以汪公作品为研究课题的毕业论文,还将一代代撰写下去。汪公有关家乡的题材,像杯中升腾的水气,丝丝缕缕、飘飘渺渺。经过汪公的“悠然独坐”“浮想联翩”,便活灵活现、稳稳当当地在作品中生根,在人们的心中扎根。阅读汪公的作品,如饮一杯龙井茶,香馥若兰,清高持久;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每读上一篇,每呷上一口,真是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多少代人之后,汪公的作品,以及汪公笔下的高邮,依然青春勃发、阳光灿烂。如此热爱高邮、认识高邮、抒写高邮、创作高邮的,已经是前无古人,恐怕也难有后来者了。

汪公对家乡是热爱的、感谢的,但也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和惆怅。汪公在给家乡的信中坦露心迹:“曾祺老矣,犹冀有机会回乡,写一点有关家乡的作品,希望能有一枝之栖,区区愿望,竟如此难偿乎?”真是字字三回首,句句故乡情。这种爱之、叹之、恳之、写之的向往和流连,让人为之动情、落泪。

汪公仙逝之后,儿女们决定,在他的墓碑上只写“高邮汪曾祺”。知父莫如子也。高邮是汪曾祺的肉身来处,也是他的灵魂归宿。

猜你喜欢

龙井茶高邮汪曾祺
夕照高邮湖
杭州龙井茶园
龙井茶
画说铁军:高邮受降
我的家乡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爱逃课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