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考试作弊的片状性传播成因及对策

2015-12-07颜晓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5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学生心理

颜晓丽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规律并加以利用,将对教育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考试是学生群体心理活跃度极高的一个节点,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面对考场时心理状态的一个判定,而严格的考场纪律是确保考试稳定进行的必要条件。在长期的监考经验中,发现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现象十分普遍,并带有广泛的规律性。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考试作弊的片状性传播概念是最具代表性的学生作弊规律,分析其成因并对策,可从根本上妥善解决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

关键词:考试作弊;片状性传播;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52-02

一、引言

考试日益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决定性工具,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考场心理的较为准确的判断方式。尽管考场纪律问题逐渐被重视,但考试过程中仍会出现各种学生作弊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考场秩序,甚至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考场纪律问题,就要从实际的考试过程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针对性地拟定解决方案和措施。在长期的监考过程中,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以片状性的规模化出现。因此,本文将分析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概念,以此分析学生的考试心理,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现象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往往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出现,而是以某个点为中心的片状分布。这种分布也并不全是无规律可循的,作弊带有强大的传播性,考生对于答案错综复杂的记录和传递方式带有某种指向性。不同的作弊群体的性质不尽相同,从作弊的片状性传播上来看,就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以规模区分作弊的片状性传播。①小规模片状传播。小规模片状传播是指3~5人的作弊群体,群体的大小通常由考场位置决定。因为参与学生较少,作弊影响也仅限于其中的几个学生,所以这种作弊现象常常隐蔽不被发现,答案信息的传递率也高。小规模片状传播往往会产生同质化严重的答卷,无论是抄袭较为简单的选择题还是较为困难的问答题都会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它将比较严重地影响个别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正确体现原有的学习水准。②大规模片状传播。大规模片状传播是指5人以上的作弊群体,借助现代传播工具,会产生更加庞大规模的影响力。大规模作弊没有考场位置的限制性,主要受考试科目、考试群体、监考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在考试过程中,由于一部分考场纪律的宽松以及监考人员的懈怠,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后果,这种后果对于考试的结果的冲击的是非常强烈的。

2.以特性区分作弊的片状性传播。①点与点组合的片状传播。点与点组合的片状性传播与大规模传播类似,是以考试水平相当的考生个体为基础而形成的作弊群体。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当某个考场内的监考环境不达标时,就会同时产生多个个体的作弊行为,从而带动周边更多的人参与。该群体最初的作弊行为并不是互相联系的,而是由个体作弊带动的大规模片状传播,对整个考场环境具有十分恶劣的影响。②由点到面的片状传播。由点到面的片状性传播与小规模传播相近,是以个别或局部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为中心展开扩散。它往往在考试的后半场出现,是在答卷基本完成后的后期作弊行为。这种作弊现象在一个考场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几个组团,但带有强烈的指向性,对中心点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只要在考试过程中密切关注潜在的中心点,基本就能杜绝该类现象。

三、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成因

通过对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分析,发现根据作弊规模、特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成因。要彻底杜绝考试作弊以及作弊的片状性传播,必须溯源至该现象的成因,深入挖掘考场环境、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多年的监考经验,发现作弊的片状性传播主要有两个原因:偶发性原因、必然性原因。

1.片状性传播的偶发性成因。①部分考场环境宽松。考场环境受监考人员的限制性较大,监考的规范性能够很大程度地影响考场纪律的实施。学生在考试时会对考场环境有一个判断,在考场环境混乱的条件下,考生会不自主地产生作弊想法进而付诸于行动。因为缺少考场中监考人员的实际约束,原本不具有作弊行为准备的考生也会偶然性地产生作弊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影响往往是具有全局性的。②学生作弊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人的普遍存在心理,在考试过程中极易出现,是侥幸心理的片状化传播。当考场中的一小部分人偶然的有作弊行为并得逞后,其他的学生就会立即扩散出浓厚的侥幸心理。这种从众扩散的影响是很难控制的,是人性的根源问题,只有在对个别作弊学生的严肃处理下才能基本解决该考场的作弊问题。

2.片状性传播的必然性成因。①品德教育缺失。学生品德教育的集体缺失是作弊片状化传播的道德方面根源。无论是参与作弊的答案提供者还是接收者,都是违规考试的一部分。因为品德教育的缺失,道德的约束力也逐渐弱化,为作弊的片状化传播提供了重要保障。②知识教育缺失。作弊的片状化传播归根结底是知识教育的集体缺失,是学生知识储备的集体性不足。正是因为学生对于考试知识掌握能力的不足,才产生了片状性的集体传播作弊现象。这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加之部分学生对基础课程缺乏必要性认识,片面追求实用性知识,对考试低分结果的预测使大部分人宁愿铤而走险获取更高的分数,对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的不自信是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引导着学生的作弊行为从偶然性走向必然性。

四、解决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对策

学生考试时的个体性作弊就已经能够对考场环境造成影响,而由个体组成的片状传播更是对考场纪律以及考试结果造成了恶劣影响,它甚至会让考试失去应有的评判作用。如何解决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阻断考场中违规违纪行为扩散的行为,尽可能减少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是监考和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根据片状性传播的表现及成因,基本能了解其一般性规律,只要及时有效地在考前和考中制止此类行为,就能为考生和考场、学校和社会共同减少损失。

1.提高学生教育水平。①品德建设。学生的群体性作弊行为危害极大,违反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和社会行为标准,其行为将极有可能在未来时间内发酵并扩散到其他生活工作中。片状性的传播更是引发了群体性的道德失控,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就加以品德建设,用道德来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自主行为。②心理建设。基于片状化传播的心理分析,学生在考试中通常会是临时起意,通过对考试环境及周边考生的观察产生从众心理,这与生活中所提到的盲从基本一致。要客服从众心理,必须紧抓个体的心理建设,使其产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其即将进行的行为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学生评价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还应该与教师自评、同行评分、以及教学委员会评分相结合。

2.强化监考人员职责。①明确监考职责。大面积的作弊片状性传播都是由于个别监考人员的长时间松懈和疏忽导致,在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同时也应当提高监考人员的监管能力。②严肃处理违纪。监考人员应当对考场内的违规违纪行为有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作弊行为有严肃标准的判定。这样才能防止作弊行为进一步扩散传播,阻断其更恶劣的影响性。

3.科学改善考场环境。①规范考场环境。规范化的考场环境能够基础性地解决大部分作弊及片状化传播问题。如在考前的考场准备中,严格清空处理考场内部的墙体、座位上可能用于作弊行为的信息;在学生进考场前,严禁一切手机、计算器等传播工具,笔记本、纸条等资料工具的携带;在考试过程中,减少一切影响考场纪律的杂音,控制个别学生扰乱考场秩序的行为。②科学排布座位。科学的座位排布也能防止作弊行为的片状化传播。因为片状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作弊学生群体的熟识性,其将学习生活中的交流习惯带进考场,从而不自觉地破坏考场秩序。

五、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综述及解决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作弊的片状性传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作弊的片状性传播是普遍存在并具有研究意义的。不同规模的片状化传播,会对考试结果产生不同等级的影响;不同特性的片状化传播是基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产生的。而上述两种不同的分类,在很多情况下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促进产生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我们可对其表现和危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作弊的片状性传播的成因是有迹可循并符合某些特定规律的。从偶发性来看,考场纪律的把控是造成群体性作弊以及片状化传播的根源;从必然性来看,品德和知识教育的集体缺失是导致学生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无论偶然还是必然,我们都可根据这些规律比较彻底地解决作弊问题。第三,作弊的片状性传播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可从学生、教育者、考场纪律等多方面进行同步改进。加强学生的心理、知识、品德教育,可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的出现和传播;加强监考人员的指责感,为及时控制片状化传播提供最快速有效的解决之道;规范化的考场环境则是从长远的角度对考场作弊的片状化提出合理的方案。通过多方的共同改善提升,片状化传播就能有效缩减为个体作弊,并进一步全面解决所有作弊行为。了解了学生作弊行为的特性和危害性,对于如何更好彻底地解决作弊行为的出现,这都要靠新的文论来进行探讨研究。借本文抛砖引玉,从作弊的传播特性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巍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与对策探讨[A].中国电力教育,2011,(5).

[2]王云峰.大学生作弊心理的调查研究与教育策略[A].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3]吴嫦娥,曹春.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A].科教导刊,2011,(12).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学生心理
浅谈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及对策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浅论高一英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