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参与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创新研究
2015-12-07孟国忠
孟国忠
摘要:尊重并保障学生党员主体参与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在保障学生党员主体地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校要树立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丰富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内容与载体,强化学生党员主体参与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主体参与;工作创新;党支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4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这一课题。可以看出,我党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到十八大报告的“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对党员主体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和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主动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一切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活动中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要深刻认识保障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找准工作对象的新特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改变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党支部工作机制,保证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提升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尊重高校学生党员主体参与:高校党建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参与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及其他活动中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是能力和意愿的有效统一。而主体参与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特定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目标明确的实践活动的行为。学生党员主体参与主要指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党员在各种党建活动中,充分关注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能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其中的一种表现行为。党员主体参与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兴趣,使党建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党员的主体意志,吸引学生党员愿意并主动参与到各种党建活动中。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队伍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体现,直接关系到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和吸引力。保证学生党员在党建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党内生活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党建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缺失:高校党建面临的难题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特殊的群体,同时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1]。但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尤其是党支部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文件、听报告,学生主动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党建工作形式大于内容,党员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视甚至是缺失,聆听指示多于参与讨论,共同接受大于个体需求。同时,党支部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手段单一,存在重服从、轻平等,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党员通常是作为被教育、被管理、被提高的对象[2],追求共性,缺乏对不同学生个性差异、主动能动性的重视,学生党员长期处于一种被培养、被教育的过程中,从而导致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上,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党员多为“90后”,他们对党的历史和理论有较大兴趣,且有较高的参与意识。由于国内教育大环境影响,加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多地依赖网络、手机使得他们更喜欢以一种隐身的方式来参与活动。因此,高校党建在面对全新的工作对象时,必须要以观念上的更新促进工作上的创新。
三、保障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高校党支部需要工作创新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发挥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水平,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尤其要在党支部工作创新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1.树立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工作理念。主体意识是对人的地位和价值与需要的意识,尊重并重视学生党员主体参与地位,首先要树立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工作理念,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逐渐从教育管理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要通过校园网络、各种培训班、党课等多种形式和机会大力宣传党员在党内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党员能够充分意识到党章所赋予的权利。在党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坚决维护好、实现好学生党员的权益,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各种党建和思想教育活动。可以选择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有组织领导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大学生党员管理队伍,鞭策他们时刻以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锻炼,明确各自职责。
2.丰富学生党员主体参与的内容与载体。当前,传统教育内容和手段在新时期内外界形势的变化下已无法适应“90后”大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影响了党支部的工作效果。局限于课堂的说教式培训方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要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党员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的过程,强化党员意识、先进性意识、素质意识和模范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加强党性修养。党员教育活动要紧跟社会形势、密切保持与社会大环境的有效互动,既要符合党的要求、体现党的性质,又要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3]。将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换成辩论会、情景模拟、调查研究、案例学习等双向互动方式,多带领学生参观党史馆、纪念馆、观看革命影片,开展热点问题讨论,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大学生素质户外拓展、征文知识竞赛等。强化大学生党员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认识,让其及时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入党启蒙、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各个阶段的新颖有效的教育、培训、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搭建与时俱进的教育平台,实现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突破创新。其次,高校要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志愿和奉献精神,这有利于学生党员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学生主体将学到的知识、文化、道德进行内化、感悟的践行过程。最后,党支部应充分利用好网络技术,根据当前学生的行为聚集特点,认真搭建网络平台,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需要,利用进论坛、写博客、发飞信等现代网络媒介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建立网上党校以及开展社会问题、时事形势、环境与发展、学习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大批主流板块,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学生党建活动全程进行广泛宣传、意见反馈、公示监督,畅通网上、网下活动渠道,实现网上、网下齐头并进,为学生党员主体参与注入“联合动力”。
3.强化学生党员主体参与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将学生党建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践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的重要举措。因此,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服从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于学院的科学和教研,要把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转变为落实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措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参与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素质教育推进,尤其是后勤社会化和弹性学分制的出现,学生在学习、生活、居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参与就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学生党建工作能够突出学校特色,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特点、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党员组织活动的载体,吸引广大学生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拓宽党员活动的覆盖面,增强活动教育效果,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并利用学院产学研合作的条件,与社区、街道、区县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通力合作,整合资源,各方联动,共享信息,打造建立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同时也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场所和阵地,融思想领悟、知识渗透、实践锻炼于一体,培养学生党员学会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思考、学习和创新,提高学生党员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做到党建工作和专业学习相得益彰,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同度和社会认同度,激发学生党支部的内在活力,推动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