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枪

2015-12-07崔立君

曲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奉天将军日军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20分,奉天城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接连不断的枪声,日本关东军向我东北军北大营驻地发起了攻击,震惊中外的“9·18”事变爆发了。

当时驻守北大营的是国民东北军第七旅,总兵力八千多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而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呢,其实不过六七百人。咱们军队的人数比他们多十倍还富裕呢,明显的敌弱我强啊,打他们应该不费什么事。可东北军第七旅却伤亡惨重,狼狈撤出,将沈阳城拱手交给了日军,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接到了上司的指令:不准抵抗,违者严惩。此时,在日本特务机关办公室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接到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电话,报告东北军溃败撤出,日军战况顺利,美得他是一个劲儿地摇晃那猪头一般的脑袋:“幺西,幺西,这么发展下去,奉天今天就是我们的了,东北明天也是我们的了,中国用不了多久就全都是我们的了!”他随即命令关东军乘胜进发,将奉天城全面拿下。撂下电话,土肥原贤二和几个部下启开了几罐啤酒,摆上了猪头肉,喝上了。几个猪头一样的脑袋,嘴里嚼着猪头肉,得意地哼哼上了日本小调。

日本军没遭到任何抵抗,占领了北大营之后,便大摇大摆地向奉天城里进发了。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平静的夜空里突然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枪声。第一枪响过,紧接着就是一阵猛烈的射击。随着枪声,打头里倒下十几个鬼子,这让日军的进城队伍是瞬间大乱。先头部队领头的是个少佐,赶紧下令:“后撤!先弄清打枪的什么人的干活。”是呀,日本军也糊涂了,他们掌握的确切情报是中国军队奉命不抵抗正在一路后撤,让出了奉天城。这都已经是空城了,那这打枪的是哪门子部队呀?不一会儿,前边刺探情报的回来了:“报告,前边打枪的不是中国军队,是中国警察的干活。”“警察?不会吧?”那少佐把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警察哪有什么战斗力呀?敢和我大日本皇军叫板?我的不信!”“报告少佐,确实是警察。”“不可能,刚才分明有机关枪在扫射,警察哪儿来的机关枪啊?”

你别说,这少佐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警察,各国如此,都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没有打仗的任务。即使有枪,也都是小手枪,近战防身用的,哪有配备重武器的?何况中国的正规军对日军的进攻都没敢还手,调头就跑,你小小的警察敢向日军开火?是胆儿肥了还是吃错药了?

那么向日军开火的究竟是什么人?你别说,还真是警察。但这支警察队伍和别的警察队伍可不一样,那背景可是不一般哪——他们的局长,那是大名鼎鼎的黄显声。

黄显声是谁?那是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少帅张学良的铁哥们儿。原本是东北军二十旅的旅长,一年前,被张学良委派,担任了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的局长。大家还记得小说《红岩》里那位在渣滓洞监狱里给小萝卜头当老师的黄以声将军吗?原型就是黄显声将军。黄将军在后来的抗战中更是屡立战功,声名显赫,官至东北军五十三军的副军长。西安事变后,受张学良的牵连得罪了蒋介石,被捕后被关进了渣滓洞。但是,面对这位赫赫有名的抗战英雄,国民党高层对他也得高看一眼,不敢怠慢。所以黄将军在监狱里的待遇还比较好,一个人住单间,伙食也不错,还给他订了报纸,自由度比其他的囚犯大多了。黄将军在狱中还通过牢房墙壁的缝隙,将报纸传递给隔壁牢房里被关押的共产党狱友,有力地支持了监狱党组织的地下斗争,他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名特别党员。

话说回来,“9·18”事变发生前,黄显声将军就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分析,对形势做出了极为正确的判断。他完全摸透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也完全掌握了上边的不抵抗意图。但是他绝不甘心就这么把奉天城交给日本人,心想:你们正规军不敢违抗军令,但我作为公安局长,和你们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不能看着日本人耀武扬威地在中国土地上横晃,必须让他们吃点苦头,叫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于是黄将军早就做好了准备,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因为他在军内还有职务,搞到重武器是没有问题的。他秘密派人,搞来重武器,装备了他的警察队伍,做好了抵抗日军的战斗准备。所以,那日军少佐弄不明白了,警察怎么还会有机关枪啊?别忘了,这是黄将军统领的警察队伍,别说机关枪啊,要机关炮还有呢。

日军先头部队遭到了迎头痛击,撂下几具尸体暂时退了回去,并不敢贸然推进。那少佐赶紧向上司报告:情况不妙,请求增援。

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刚刚还和土肥原贤二报告,关东军顺利地拿下北大营,正向奉天城里大踏步地前进呢,怎么说话功夫就被送回老家好几个了?怎么中国的警察还敢跟大日本的皇军梗梗?他赶紧下令,集中队伍,分兵多路,从不同路线向城里进发。他寻思,你在这条道上阻击我,我就从别的道绕过去。我还不信了,东北军的兵营我都进去了,还能在你奉天警察的地盘上掉链子?可是,不大会儿工夫,各路纷纷传来让他懊恼的消息;“报告,小西门方向部队遭到阻击。”“报告,大东方向遇到顽强抵抗。”“报告,皇姑屯方向过不去,都死了六个了……嗯……说话这工夫,又死了一个瘸了两个。”

本庄繁这个气呀,怎么哪条道上都有抵抗啊?他忘了,公安局下面都有分局呀。黄将军一声令下:日本军过来就给我往死了打,哪个分局敢不听他的呀?所以,哪条道上日本军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本庄繁一琢磨,这黑灯瞎火的,也不知道城里的部署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打下去恐怕不是个事。赶紧发话:暂停进攻,原地休整,明天再说。

各路日本军得令,先撤下去了。

奉天城里的夜晚,暂时平静下来。

公安局里,黄显声将军正在召开紧急会议。

黄将军,大高个,身材挺拔,眉宇轩昂,用今天的话说,那是标准的帅哥,或者说颜值很高。他虽然是一个武将,但从小饱学博览,学识渊博,后投笔从戎,所以他和一般鲁莽的武将有很大的不同,那是英武而不失儒雅,思维缜密,头脑清楚,从不莽撞胡来,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要不,少帅张学良也不能和他的关系那么铁。

黄将军看了一下部下,从椅子上站起身来:“诸位,黄某感谢大家!今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日本人一点颜色瞧瞧。不过,虽然暂时阻止了日军的脚步,但我们必须清楚,日本人是凶恶的,残忍的,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我们警察队伍,以前从来就没打过仗,战斗力毕竟有限。今天我们是突然袭击,打了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可一旦他们缓过劲儿来,就会积蓄力量,对我们发动更猛烈的攻击。我们和他们硬拼,是不明智的。所以我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准备,尽量多坚持些时间,争取多打死一些鬼子,然后,我们按计划撤出沈阳,到新民和锦州待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我们保存好火种,烧死日本鬼子,那是早晚的事。”接着,黄将军如此这般地作了部署,部下们便分头下去执行。

第二天白天,没什么动静。日本人受到惊吓,也得缓口气呀,晚上折腾够强,白天还得补觉不是?

到了夜里,日本军队出动了。这回,他们不敢大意,把坦克派上来了。这边,黄将军搞的机关炮也派上了用场。双方叮咣噼啪火力都相当猛,战斗是异常激烈。几个回合过去,死伤都很多。本庄繁见久攻不下,下令把坦克集中起来,从一个城门突击。这一招还真见效,毕竟那钢铁大家伙抗打,你干掉一个它第二个又上来了。警察队伍遵照黄将军的指令,边打边撤。他们熟悉地形啊,游刃有余。鬼子也不敢掉以轻心,慢慢推进,谨慎前行。最后,日本军终于推进到了城里,包围了公安局的总部,只见那大门紧紧地关闭着。日本军用坦克连续撞击,打开了大门,冲到了院内。此刻,院子里已是空无一人,整个大楼里也是漆黑一片,鸦雀无声。人呢?刚才火力还那么猛,怎么蔫吧悄地都没了?在这儿跟我玩儿失踪啊?嘿嘿,真叫他说着了,此时,黄将军的队伍已经按计划顺利地撤出了奉天城。

就这样,一支原本没有战斗力的警察队伍,在黄显声将军的指挥下,打响了“9·18”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第一枪。他们坚持了四十多个小时,对日军实行了重创。最后,为保存实力,撤出奉天,来到了锦州,和已经先期到达那里的省政府行署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部行署汇合。

虽然黄显声将军率队伍对日军进行了抵抗,但张学良却并未对此予以追究。因为黄显声将军指挥的毕竟是警察队伍,不属于正规军,你拿军令惩处,显然并不合适。再说,你怎么知道张学良心里头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打的是日本人哪,他能不高兴?不说民族大义吧,他老爹是怎么死的他不清楚吗?这也等于给他报了仇是不是?因此,黄显声将军到了锦州后,少帅张学良不仅没责怪他,反而将主持锦州两个行署工作的大任交给了他,命他设法保住锦州。锦州是关内外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的得失,直接关系到热河、平津的安全。

黄将军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也知道因为有不抵抗的军令,正规军是不能出战的,那日本人打过来,光靠警察队伍,总不是长久之计。如果阻挡不了日军,那保卫锦州岂不成为一句空话了?怎么办?经过深思熟虑,他计上心来。当即决定以警察队伍为基础,发动民间武装,动员社会力量,全民奋起,保家卫国。

于是,在黄将军的发动下,一支特殊的抗日队伍——东北义勇军正式成立了。从此,在东北的大地上,在白山黑水之间,义勇军这支特殊的队伍,承担起了抗日救国的重任。他们英勇战斗,前赴后继,不惧流血,甘愿牺牲,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这才有了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那首《义勇军进行曲》。唱着这首歌,中华儿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旧体制,建立了新中国。这首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这正是:危难之时挺脊梁,岂容恶魔逞凶狂。血肉之躯筑长城,义勇美名万世扬。

点评:

读了崔立君先生的评书《第一枪》,眼前一亮,这是一篇饱含满满正能量的佳作。

据立君先生说,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组织创作力量为田连元先生打造了系列评书《铁马冰河丹心谱》,立君先生参加了创作,《第一枪》就是其中的一篇。

我们通常说的八年抗战,是指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全面抗战。其实,从1931年“9.18事变”之夜,黄显声将军率警察队伍在奉天城打响第一枪后,东北人民就一天也没有停止对日军的抵抗。对东北人民来说,是十四年抗战。关于抗战的作品,我们早已不陌生。有悲壮感人的,有弘扬民族大义的,甚至也有近年来某些胡搞的所谓“抗战神剧”。但能做到既还原史实,又给人带来艺术享受的佳作并不是很多,《第一枪》 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篇作品充分尊重史实,没有胡编乱造,时间、地点、事件及主要人物都有据可查。同时,作者没有让史实束缚了手脚,在纪实的基础上,大胆展开艺术构思,发挥合理想象,丰富了很多生动的艺术细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曲艺毕竟是让人开心的艺术形式,整个作品,张弛有度,描述自然,紧张曲折,又透着轻松幽默,而且不乏“包袱”,让人在领略英雄壮举的同时,又时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情节的设计上,自然流畅,故事性强。在语言的使用上,准确精炼,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没有多余的话。尤其是充满了诙谐爽朗的“东北味”语言特色,给作品打上了鲜明的烙印,也紧紧把握了田连元先生的表演风格。

对敌人的描写,贬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贬损得恰到好处又是极难的。这一方面该作品在尺度的把握上做得也比较恰当。

立君先生曾说过,他一向追求“严肃认真地创作,轻松幽默地完成”,这话很值得我们搞曲艺的人琢磨。

如果说还有什么令人不满足的,大概就是在黄将军个人形象的塑造上,可能受节目时长的限制,并未充分施展。如果再多一些对人物性格和动作的描述,艺术感染力势必更加强烈。

立君先生是一位勤奋的曲艺作家,多年来,他不仅坚持在曲艺创作领域不懈耕耘,而且在曲艺教学中也颇有成就,带出了很多优秀弟子,其中不乏来到深圳打拼的佼佼者,他们已经成为深圳曲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此,我也一并向他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奉天将军日军
影像志
哼将军和哈将军
马援将军
清末移民对奉天地区粮价的影响
将军驾到
奉天讨罪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点兵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
神头岭巧歼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