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筋琴创用之文献辨析与初步认识

2015-12-07乔志亮

曲艺 2015年9期
关键词:牛筋平阳瑞安

乔志亮

牛筋琴属于匣形打击弦鸣乐器①,因以牛筋为琴弦②而得名。它是浙江南部曲种温州鼓词的首要伴奏乐器。牛筋琴伴随鼓词而问世,鼓词借助牛筋琴则音乐音响独树一帜,说唱韵味别具一格。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将对牛筋琴创用的相关记载作出梳理和辨析,并由此形成笔者的初步认识。

温州鼓词说唱表演所用伴奏乐器经过了件数上的由少到多及其乐声形态上从单一节奏性到节奏性与旋律性并举的发展变化。温州鼓词最初的说唱表演仅用鼓来伴奏,其击鼓唱词的形式与鼓词一名正相吻合,后加入旋律性乐器牛筋琴以及拍板、梆子等其他节奏性乐器,使其伴奏形式逐渐得以完善。

鼓词这一称谓已经将其早期表演形式表露无遗,这就是击打鼓而诵唱词,据此陈汝衡先生在谈到北方南方鼓词时还曾概括说:“凡是敲着鼓儿伴唱的均可以唤作鼓词”③,这种“敲着鼓儿伴唱”也正是鼓词家族重要成员温州鼓词早期曾有的漫长经历。刊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郭钟岳《瓯江小记》:“唱大词者讲十四娘娘之事迹也。岁九月,于广应宫内搭一台,二瞽者对坐,旁置一鼓,击之而唱。”④这一记载已经清晰地说明,当时温州鼓词伴奏乐器“一鼓”以外并无其他,由此也可推知,击鼓唱词曾是该曲种草创之后至19世纪70年代这一长期过程中所保持的基本表演形式。击鼓唱词本来是浙南地区(甚至延伸至浙中)较为普遍的民间说唱表演形式,丽水鼓词和永康鼓词的伴奏乐器,现代表演中虽然鼓以外还加用拍板或竹板或碎子⑤,然而其早期很可能也经过了长期的仅击鼓而唱的漫长时期。温州鼓词虽然早已普遍使用牛筋琴来作伴奏,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温州永嘉一带仍有老艺人延续着仅击鼓而唱的古老说唱形式⑥,可见温州本土区域内鼓词伴奏的乐器配置并不统一,这也反映出该曲种在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同时昭示着温州鼓词与丽水鼓词、永康鼓词在表演形式上的历史联系。

但是,艺术手段的更新和表演形式的完善本来是鼓词艺人行艺中的不懈追求,百姓请艺人表演在艺术水平上也总是有选择的,当然是技艺高超的优先。那种只击鼓而伴唱的形式毕竟显得单调,在晚清浙南民间音乐相对活跃⑦的语境中,人们对击鼓而唱已经感到不满足,加之曲坛竞争日趋激烈,这就会促使艺人在说唱形式上不断改进,于是,在表演的音乐性方面寻求突破也就成为鼓词表演形式发展的必然。经过艺人不断摸索并大胆创新,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终于在鼓词说唱表演中创用了新的伴奏乐器——旋律性乐器牛筋琴,并且也慢慢加进了其他节奏性乐器。历代艺人不停地试验、改进,使该曲种音乐音响趋于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温州鼓词在历史演进中,其表演形式已趋于稳定,伴奏乐器种类与件数在大多数艺人中也已形成共识,其基本配置是:牛筋琴、扁鼓、拍板、梆子⑧,若需要有时会单样加入琵琶、三弦、二胡、大鼓、大锣等乐器(视曲目题材和表演喜好,以及表演人数和表演条件等而定)。

牛筋琴这一乐器创用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是温州鼓词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鼓词一事,旧时文人不屑一顾,能见史料极度匮乏,这又给研究设置了不小障碍。有鉴于此,20世纪中叶以来不多的记载就成为继续探讨的珍贵资料。然而这些资料说法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左,而且出处比较模糊,源头难以摸清。唯其如此,对记述文献作些分析,对所证事例予以判别,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正确解读文献,还原牛筋琴创用的历史事实,顺带也就创用之后的改进与其他乐器的逐渐加入予以史料展示。

建国初的文章(后称王文):“鼓词究属何源,其说不一。据一已停止演唱十余年的老鼓词艺人季松坡先生讲:‘如今流传于温州地区的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里巷之曲(即民间小调)⑨与词曲合并而成。……演唱时所用乐器,除扁鼓木板⑩外,尚有一牛筋琴。起初是用牛筋临时缠绕在翻转来的凳脚上,敲起来很单调;大约在清朝末年,平阳有一姓彭的老艺人,通晓丝竹,开始创造五弦琴,配以宫、商、角、徵、羽五音,才弹出较悦耳的音调来。”?这是以温州鼓词为题来探讨该曲种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所见牛筋琴诉诸文字的最早材料。文章把牛筋琴创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艺人把牛筋缠绕在倒置的凳子脚上进行摸索试用,能奏出的乐音数量有限,自然音乐性能和使用效果上还比较单调;第二阶段是正式创造出牛筋琴,这是该乐器生成时的质的飞跃,文中首次给出创用的时间(清朝末年)、地点(平阳)、人物(姓彭的老艺人)和事例,事例中包括艺人的音乐能力和素养(通晓丝竹)、琴的最初名称(五弦琴)、琴的乐音数量(宫商角徵羽五音)、音组织形态(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以及琴的音乐性能和使用效果(弹出较悦耳的音调)。这篇文章在温州鼓词研究史上具有拓荒性意义,其史学及民族音乐学价值与学术意义不言而喻。文中所述内容来源虽未明确标注,但从上下文联系以及全文的纪实性文风来看,它极有可能是出于文内所提对温州鼓词源头作出说明的“已停止演唱十余年的老鼓词艺人季松坡先生”之口。老艺人已经停唱十余年,成文时其年龄少说也应在六七十岁,若不谬,所谓“清朝末年”大约正是该艺人的少年或青年时期,换句话说,清朝末年牛筋琴创用那些事应该是距季松坡先生很近的事,虽不是自己亲为,却在发生时段上可能与其生活的年代同步,从已知材料来看,在时空上他是离客观事物最近的人。于是笔者以为,这一初源于口传又落于书面的说法有着极大的可信度,据此对牛筋琴创用的相关事作出定性判断,应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事实上,几十年后的本土文人谈论到牛筋琴创用,也大都以此文作为记述依据或当成事例源头。(当然也存在不同说法,后详)

才改革开放时的文章(后称叶文)指出:“温州鼓词,开始时,艺人仅用一圆形的单皮扁鼓,拿竹筷敲击伴唱。那时,没有其他乐器伴奏,唱的是吟哦式的韵文,曲调比较简单,直到清光绪中叶,才创造了牛筋琴这一具有特殊风格的乐器,曲调也随着复杂和丰富起来。”该文还对牛筋琴创用和改进的大致过程以及伴奏中加入其他乐器的情况作如下较详的记述:“谈到牛筋琴的产生,还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那时,有个叫新进的老艺人,从永嘉纸山坳来到温州城里演唱。一次,在本市打锣桥一爿棉花店里唱喜词,因敲鼓时用力过猛,那缚在方凳脚上的绳子?突然断了。过去棉花店里因出售弹棉弓兼营牛筋生意,于是临时找了几根牛筋缚在凳脚上代替绳子,那老艺人偶然用竹筷碰击牛筋,闻有声音发出。后来,他就用牛筋缚在凳脚两头,并用竹码当枕,就这样,产生了最原始的牛筋琴。它只能发两、三个高低不同的音,较为单调,不成音律,仅给艺人停唱时奏奏过门,一面调剂单用鼓声的枯燥,一面作为艺人歇力之用。后来,平阳有位老艺人,人称‘彭仙,精通丝竹,懂得工尺谱。他觉得这样的声音太单调,并且每次要缠上缠下,携带保管都不方便。于是他着手大胆改革,用五根牛筋,配以官、商、角、徵、羽五音,并制作了专门琴架。这样,就把它从凳脚上解放出来,另成一琴,并配以三粒板,加强节奏。”再后,瑞安的广全“把五弦发展到七弦……又加上‘小抱月”。温州市区“艺人陈艮连仿照牛筋琴的形式,还试制了钢丝琴”。几代艺人“将牛筋琴发展到九弦、十二弦、十四弦,并加上‘4、‘7”,使其“成为现在较完善并具有独特风格的伴奏乐器”。?就牛筋琴创用来说,该文在延续前述文献事例框架的同时,又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充实,如:牛筋缠在凳脚上原先未说是谁人试缠,这里说是由永嘉纸山坳老艺人新进所为;创造牛筋琴原说是清朝末年平阳姓彭的老艺人,这里将时段具体为光绪(1875—1908)中叶,还把艺人尊称为彭仙,等等。这些充实进的内容文章未说来自哪里,笔者揣度,大约采自艺人间的传说,因为人名与地名互有联系,加之以早先文献中事实为基础,一般讲这些是不大可能凭空想象的。我们认为,在“文革”极左思潮结束不久、传统艺术保护意识正在复苏的年代,趁掌握口头资料的一批老艺人还健在,作者不失时机地为鼓词艺术留下如此难得的材料,着实令人敬仰,不消说,这是牛筋琴研究中的重要史料。至于牛筋琴改进的系列事例则为我们勾勒出此乐器演进的基本面貌,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多得宝贵材料。

时隔4年,鼓词研究文章(后称宋文)再次涉及牛筋琴创用的问题。“古时,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只用扁鼓……到了清末,瑞安个别艺人从弹棉花老师?敲打弹花弓上的牛筋弦,发出叮咚的声音中得到启发,便试着用三、五条牛筋,临时缠在小桌的脚上,奏出简单的音阶来伴奏……稍后,瑞安仙降彭桥地方艺人彭阿元把牛筋固定在木板上,演唱时挂在桌边敲奏,比临时把牛筋缠在桌脚上,既方便,音阶又较准确,便正式创造了牛筋琴。”就牛筋琴逐步得以改进则说:“据……阮世池?的回忆,他的启蒙老师王启凡少年用的琴还只是七条弦的。抗战期间……郑声淦?……增加两个半音弦,可以奏出各个音阶。解放后又继续改进,增至十七条弦,装上涡轮涡杆,调节方便,音域广,又有高音琴、低音琴之分。”?这则材料中,关于牛筋琴创用的事例与前二文很相似,但是其中艺人及其籍贯等却发生了变化。33年前王文即已明确说过创造牛筋琴的是平阳姓彭的老艺人,令人费解的是:宋文在陈述温州鼓词渊源时曾引述王文说法,然而把创造牛筋琴的彭艺人从平阳移到瑞安仙降彭桥并称其为阿元却未作任何说明。宋文与叶文的相比:从牛筋绳张紧受击发声得到启示的艺人从永嘉纸山坳老艺人新进变为了“瑞安个别艺人”,如此一来,籍贯从具体的县加村变为另一县(变宽泛)?,受启发者称呼从清晰的人名变为模糊的代称,牛筋试用方式由缠在凳脚上改为缠在“小桌的脚上”;创造牛筋琴的艺人虽然仍姓彭,却不再是平阳的彭仙,而变作了“瑞安仙降彭桥地方艺人彭阿元”。这些变化的依据何在,不得而知,但却难以解释。文章是否在为本地争文化创新名分?从文章题目中“温州(瑞安)的鼓词”之提法与文内牛筋琴创用的描述来看,似乎有此嫌疑。至于牛筋琴得以逐步改进的诸多记述,则实为牛筋琴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事例。

再晚一年的文献(后称试编本)说到从牛筋绳张紧受击发声得到启示时采用叶文的说法,但说到牛筋琴的正式创用的艺人时则不同于前述三种材料。至于牛筋琴的改进与后来发展,试编本则在综合叶文和宋文基础上略有补充。这一材料,其牛筋琴创用的事例与叶文相比,也有较高的相似度,甚至可说它大都是抄自叶文,但牛筋琴创用人却由叶文的平阳姓彭的老艺人改为“平阳鳌江郑家墩艺人姓陈名昌牌(1864—?),人称‘牌仙”的。?关于艺人尊称,叶文是姓加仙即“彭仙”,试编本却改为名末字加仙即“牌仙”。这使人顿生疑惑:莫非是彭和牌本为一人,只是二字读音相似而引起的误会?可是尊称打头字一个为姓,一个为名末字,说其音相近而所指同也解释不通。试编本抄袭叶文,但变动关键人物称谓却未作任何说明,如此来说陈昌牌创用牛筋琴,怎能使人信服。

经上评述和辨析,结论已经明确。笔者据已有记载可作如下推断:牛筋琴正式形成之前,艺人曾做过无数次的张紧牛筋击打成音的试验,在实践摸索中,起先是用较少的乐音来伴奏。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平阳姓彭的老艺人,或称“彭仙”的正式创用了牛筋琴这一乐器。牛筋琴创用之后,历代艺人曾对它进行过多次的改良,使其结构趋于合理,音乐性能逐渐获得完善。至于牛筋琴创用人的其他说法,如宋文的瑞安仙降彭桥的彭阿元,或试编本的平阳鳌江郑家墩的陈昌牌(此说影响很大)等,在缺乏有力证据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轻易接受。

注释:

①现代乐器分类法一般将乐器分为弦鸣、体鸣、膜鸣和气鸣四大类,四大类之下又按演奏方法和形制差异细分出若干小类,所谓“匣形打击弦鸣乐器”即是以此而划归。(乐声.中华乐器大典[K].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凡例,目录.)

②时下也有艺人以琵琶A弦或筝13号弦来替代牛筋弦的。

③陈汝衡.说书史话[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221.

④转引,同上注。

⑤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浙江卷(下)[K].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6:1237,1284.

⑥黄正路.敲鼓独唱是早期鼓词的形式[K]//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永嘉县卷.油印本,1986:90-92.

⑦《温州市志》曾以清嘉庆道光(1796—1850)诗人项霁(1792—1841)诗句“繁弦未断踏歌起,总是人间丰乐声”形容清代当地音乐的繁荣。(编委会.温州市志:下[K].北京:中华书局,1998:2585.)

⑧4件乐器业界有不同的叫法。《温州鼓词》(同一乐器几种叫法用顿号隔开,并按重要到次要排列):牛筋琴、唱词琴、打琴;唱词鼓、扁鼓;三粒板、拍板;小抱月、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编委会.温州鼓词:试编本[M].油印本,1986:159-161.)《中国曲艺音乐集·浙江卷》:牛筋琴、唱词琴;唱词鼓、扁鼓;三檩板、拍板;小抱月、梆。(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浙江卷(下)[K].北京:中国ISBN中心,1986:1023-1025.)

⑨前二夹注出自原文。

⑩拍板,笔者注。

?王子辉.温州的鼓词[C]//华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华东地方戏曲介绍.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95-98.

?表演时,扁鼓是置于绳子织成的网上来演奏的,而绳网是缠绕在倒置的凳脚上的。

?叶大兵.温州鼓词[J].文化娱乐,1981(1):39-40.

?原文为“老司”,疑误,笔者引用时改为“老师”。老师是对具有某种技能的人的敬称。

?阮世池(1929—),瑞安安阳人,著名鼓词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鼓词)代表性传承人。

?郑声淦(1923—?),温州市区人,瞽目,鼓词艺人。

17宋维远.浅谈温州(瑞安)的鼓词渊源和发展[C]//政协瑞安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瑞安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印刷品,1985:28-34.

18瑞安曾有县到市的建置变化,该文发表时还是县,两年后的“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下达撤县设市文件……7月1日启用新印鉴。”(编委会,宋维远主编.瑞安市志:上[K].北京:中华书局,2003:73)

19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温州分卷编委会.温州鼓词:试编本[M].油印本,1986:8-9.

(本文图片由温州市曲协和郑福根提供)

(作者: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曲艺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曲协理事)

猜你喜欢

牛筋平阳瑞安
风筝
虎园观虎
泥火交融见初心 入窑淬炼现珍品
快乐农场
荡秋千
简述平阳木版年画体裁
熬在牛筋汤里的爱
熬在牛筋汤里的爱
我的生日
牛筋爷变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