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三毛永远的故乡
2015-12-07马迢迢
马迢迢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一曲由三毛作词的《橄榄树》,牵动过多少人的心,又勾起了多少人对故乡的情怀。而他们可知道,这首为他人作词的歌同样寄托了三毛对故乡定海小沙的一片深情。
三毛祖籍是浙江定海小沙,那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滨海小镇。她早年随父母从上海赴台湾,从此过上了“飘”的生活。三毛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数年,足迹遍及59个国家和地区,发表《撒哈拉沙的故事》《稻草人手记》《雨季不再来》等23部作品,被广泛译成英、法、日、西班牙等15种文字。上世纪80年代,她的作品从台湾传到大陆,并迅速掀起了“三毛热”。三毛,是那个时代挥之不去的时代情结。
然而,纵使三毛曾经踏遍千山万水,作品风靡大陆及港澳台,但无论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她的根永远留在了小沙镇陈家村的庙桥陈家60号。定海的小沙,这是三毛魂牵梦萦的地方。在三毛的《悲欢交织录》里,她这样形容梦中的故乡:“我最不该碰触的,最柔弱的那一茎叶脉我的故乡,我的根。”她就像一片树叶,在空中旋转、飘零,却最终会回归到那片土地上。
那个年代,三毛回乡寻根有着特殊的意义。1989年4月20日,三毛终于踏上了在她印象中只有“地图上的小点”的定海的故土。
家乡人用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位游子的归来,船员用最高的迎接规格拉响汽笛来欢迎三毛。那汽笛声充满着复杂的狂喜,仿佛在喊:“回来啦”三毛穿着自己那双意大利短靴重重地踩在故乡的泥土上,跟自己说:“可不是在做梦吧?”抑制不住的乡愁眼泪,洒在故土上。
在家乡,三毛呆了近一个星期。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见到了久违的母亲,她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在定海小沙,有着三毛祖父陈宗绪生活过的陈家老屋。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三毛为“小沙女”,从此,三毛说自己有了个新的名字。在祖父陈宗绪坟前,三毛恭恭敬敬地磕了九个头,抱着坟碑哭喊着:“阿爷,魂兮归来,魂兮归来,平平看你来了!”(三毛本来叫陈懋平,她嫌“懋”字不好写,更名为陈平。)临走时三毛还从坟头装了一小袋土,随身带上。在祖父50年前挖的井里,三毛亲手吊上一桶水喝了一口,装了一瓶,回到宾馆后,还是不放心,拿出那土,倒出那瓶井水,掺了一杯,悄悄喝下。心里告诉自己:“从此不会生病了,走到哪里都不再水土不服。”
三毛终于要离开故乡了。伴随着离开的船所鸣响的汽笛声,三毛哭倒在栏杆上,自语:“死也瞑目。”
好一个重情重义的小沙女。
这个一直在行走中的游子来得匆匆,去也匆匆。三毛的突然离世震惊了亚洲人民,然而家乡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她。1999年,三毛研究会成立。2000年,修葺一新的三毛祖居对外开放,里面分别以“充满传奇的一生”“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陈列着她的数百件遗物、作品、照片,以及友人们缅怀她的文章。
遗物中最珍贵的当属丈夫荷西赠送给她的结婚礼物一个非洲骆驼头骨,随着她从非洲到台湾,最后由她的胞弟陈杰捐赠给了定海祖居,现存放于定海的舟山名人馆内。
如今,她的家乡定海正计划建造三毛纪念馆和筹备一系列三毛纪念活动,让全国各地的三毛研究者和喜爱、思念三毛的文学爱好者能随时随地来走走看看,让定海成为一个三毛研究者、爱好者的心灵港湾。
焰火散落,光影犹在;礼赞生命,放歌人生。三毛的故事,也将恒久留在这片她深深爱着的故土上,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