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丝路上的珍稀文物惊现杭州

2015-12-07栗子

文化交流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织锦扎染丝绸

栗子

天空秋雨细丝,地上铺展绸丝。9月15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七省一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在杭州西湖博物馆开幕。

虽然因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闭馆扩建工程,展览场地换成了杭州南山路上的西湖博物馆,但是按照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的话来说:“丝绸之路离西湖更近了。”

大运河把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连接起来

这大概是本年度杭州最值得看的展览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为了展现中国古老丝绸之路的辉煌,本次由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展览级别相当高,集结了包括浙江、河南、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共27家文博考古单位的138件丝绸精品。从河南郑州青台村瓮棺出土的蚕丝碎片到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线,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的龙蚕形玉到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织物残片,从新疆尼雅1号墓地出土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再到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的营盘男尸,一大堆与丝路有关的珍稀文物“扑面而来”。

“围绕丝绸之路这个主题做专题展,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赵丰馆长说。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最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联系在一起。尽管丝绸之路很重要,但是在丝绸起源上,很多国家有着不同的看法。“举办这次大展,就是要告诉大家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怎样的辉煌。”而浙江无疑在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浙江是丝绸的产地之外,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认为:“很重要的一点,通过大运河这个世界遗产把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连接起来,浙江是唯一的一个省。”

如此重要的一个展览,只展出一个月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过赵丰透露,纺织品都是脆弱难保存的娇贵品。“尽管我们已经把展览时间定在了干燥的秋季,不过和大西北的干燥程度相比,还是担心这些文物会水土不服。”当然除了抓紧时间去看这个展览之外,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将推出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上网体验。

另外,展览将现代技术糅合进展陈设计之中,很多文物柜下方贴有一个二维码,利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可以了解对应文物的详细信息,便于参观者更全面了解此文物。

“丝路之绸”是要把丝绸作为主角

说起展览的名字“丝路之绸”,赵丰说很多人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就连我们给上级写汇报材料时,领导也会忍不住问起来,是不是应该改成丝绸之路。”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国内也举办了好几个。“但是这一次展览非常特别,我们第一次让丝绸之路上的主角丝绸来讲丝绸之路的故事。”赵丰在开幕式上如是说。

事实上,“丝路之绸”是中国丝绸博物馆近年在丝绸之路研究过程中逐渐提出的一个概念。“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是两个伴生概念,各有侧重且相互关联前者的关键词是“路”,后者则是“绸”。

中国原创的华美丝绸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东西方贸易交流,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中国因此成为世人心目中的“丝国”。但是目前人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大多在“路”上,而对“绸”甚少关注。丝绸之路,不能让丝绸缺位,不能让丝绸纺织品缺位。所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成功一周年之际的纪念日里,正式提出了丝路之绸的概念。

“丝路之绸”的主角无疑是丝绸。

当天,在西湖博物馆柔和的灯光中,这些珍稀宝贝终于在大家面前一一亮相。从民族风的扎染到用丝绸包裹的草编盒,从年代久远的迷你香囊到唐代陶俑,每一件宝贝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特别是这次展出的丝织品上的精美花纹,有舞人动物织锦、大几何纹织锦、龙凤虎纹绣、菱格鹿纹罗……这些精美绝伦的花纹,让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式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也忍不住赞叹:“实在是太漂亮了,这些古代的精美工艺,在今天可能我们都还未必能达到。”而赵丰馆长干脆戴上耳麦和话筒当起了解说员。

现场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一具从新疆尉犁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的营盘男尸。据说那具展出的男尸出土时曾震惊中外,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据专家推测,这个男子大约生活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死亡时25岁左右,身高有1.8米以上,身份可能是一位来往丝绸之路从事贸易的富商,堪称一位美男子,所以这位“营盘美男”,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

当然,这个戴着贴金面具的神秘男子,最大看点是身着一套中西合璧的奇美华服。

“你看他上身穿的大红袍子,用的是高档毛料,图案是很多裸体男子手持长剑盾牌,很像是希腊艺术风格。可见他上身的衣服是舶来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西方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已很频繁。而他的裤子是紫色绣花的。面料很奇怪,你初看像毛料,但是经过我们的化验,发现原来是丝。”赵丰解释说,只是这种丝绸的工艺跟内地缫丝技术不一样,“它是等蚕变成蛾之后自己捅破蛹飞出来,然后再纺线。”

虽然在地下深埋了一千多年,但这具古尸身上的服饰依然鲜艳华丽。

勾连古今的丝绸其实充满生活气息

大家都知道,能穿上丝绸,说明你蛮有品位,档次很高的,古人也是这样。策展人之一、丝博馆保管部副主任徐铮说,像汉代的老百姓平时不太会用丝绸,穿麻布比较多,元明人则穿棉布。如果要用,丝绸也分高级和普通,绢就比较一般,锦和刺绣就算“高级定制”了。

历史记载最早的扎染

甘肃玉门关一带出土了一件紫缬(音xié)襦。缬,说白了就是扎染,襦,长不过膝的短上衣,底色是紫的。这件丝绸扎染,是目前看到有年份记载的最早的一件扎染,是公元四世纪晚期的丝织品。

包有织锦的精致草编盒

衣服用丝绸,不足为奇,讲究的人家,连个收纳盒也用上丝绸。

河西走廊出土了一只草编盒,本来蛮小清新的,草编的嘛,里面放着丝绸女工用的绕线杆,也可以放其他杂物。但古代这位心灵手巧的姑娘突发奇想,在上面又包了一块锦,中间还有刺绣作为装饰,收纳盒的收藏价值立马高大上起来了。

叫早的鸡鸣枕头

你知道,丝绸在这条路上,从中原向西方输送,新疆是重要一站。所以,新疆境内出土了很多织锦,多是从中原运过去的,其中不乏潮物。

比如一只织锦枕头,很有设计感:一边鸡头,一边鸡尾,中间宽厚凹陷,把头一枕,中间刚好陷进去,好像鸡在鸣叫,所以叫“鸡鸣枕”,新疆尼雅1号墓地出土。而且,织锦上还织了一句吉祥话: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祥云、瑞草图案,贯穿其中,透着浓浓的中原文化气息。赵丰说,这种造型的枕头,在汉晋前后特别流行,枕在上面,好像随时准备被叫醒,“现在早晨起不来的人,可以睡睡锦鸡鸣枕”。

年代久远的迷你香囊

不但枕头讲究,就算是一只迷你香囊,也花足心思。

人们在尼雅遗址的一座古墓里就发现了一只小巧的香囊。锦的颜色,很特别,黑白红黄绿,五色织锦,属于最高级别。这还不够,上面又织了鹿纹,倒有点萌。这还不是它最重要的地方,再仔细看,锦上织了四个字:元和元年。

元和指东汉,元和元年,就是公元88年。这是在新疆出土的汉代织锦里,唯一织出年份的。赵丰说,尼雅、楼兰很多古墓不像中原的墓有墓志,所以你根本不知道确切的年份,也不知道死者是谁,但这一件刚好把年份织进去了,非常难得。

中国丝绸博物馆表示,此次展览通过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主要时段出土的丝绸文物,说明丝绸在中国的起源、丝绸从东方向西方的传播以及东西方纺织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世界丝绸艺术的变化和技术的提高,正是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完成的。丝绸产品的衣被天下,也正是丝绸之路带来的辉煌成果。

猜你喜欢

织锦扎染丝绸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瑶族织锦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遥望“丝绸路”
织锦古韵(七绝)
路上丝绸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丝绸情调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