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建设类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2015-12-07张玲郭卫琳黄奕沄
张玲+郭卫琳+黄奕沄
摘要:高职建筑类小专业往往存在实践教学理念定位不够清晰,实践教学缺乏顶层结构设计,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不够规范,企业和社会资源与课程教学衔接困难等问题,本文结合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建设经验,对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指出建设类小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打造顶层结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建设类;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社会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33-03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指的是围绕专业教学计划,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的配合,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训教学,也称为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1]。国内对于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献[2-4]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对象是高职院校这一群体。而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及专业群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建设类高职院校服务于建设行业,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生产建设及配套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建设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其行业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本文讨论对象基于建设类招生人数较少的小专业,其可利用的各方面资源往往较为有限,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整合校内可用资源,开拓校外优质资源,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目前建设类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定位不够清晰。在建设类高职小专业中,除设计类专业外,大部分专业的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预决算等建设行业的管理型岗位。建设企业需要高职学生具备施工图识读、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程预决算等技能,以及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能力等关键能力,而对施工现场技术工人所具备的安装操作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受学科教育思维影响,既希望学生具有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能力,也期望学生具备安装施工能力。过多过宽泛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导致贪多嚼不烂,致使课程体系的部分实践教学活动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职业领域的工作内容、获得职业经验、培养职业能力,无法符合就业需求。
2.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缺乏顶层结构设计。建设类高职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设计缺乏有组织的顶层结构设计,各个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各取所需、各自为政,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复、典型工程在专业教育中没有典型性、连续性。实践教学内容的无序、零碎和脱节现象致使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不能随着专业课程的展开而前后链接,无法构成有序的和较为完整的职业训练体系。
3.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不够规范。在建设类高职小专业中,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不够规范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指导文件的不规范,二是实训项目及设备的不规范。目前,实践指导文件都是各个学校基于各自的实践条件编写的教学文件,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标准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成效。此外,由于小专业学生人数少,实训建设投入对应也少,校内实践基地投资和建设规模往往不够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
4.企业和社会资源与课程教学衔接困难。在建设类高职小专业的专业建设中,课程教学使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的困难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建设的周期与课程教学进度的衔接困难,建设工程的工作内容一般是由多个专业或系统构成一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一般可以达到1~5年,这就给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教学内容衔接不上的问题。②实践岗位分散与课程教学管理的衔接困难,建设类高职小专业在建筑行业中是单个企业人才需求量不大的专业,企业能够提供给小专业学生的实践岗位呈现人数安排不多、实习地点和内容多变的特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若设想依托建筑行业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来进行,则需要解决实习岗位不够、学员分散、兼职教师人员流动大、教学管理难度大等诸多不可预料的衔接困难。③企业、社会投入和课程建设的衔接困难,最近几年,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得以逐步推进,但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契合机制仍然不够完善,而小专业接受企业的关注度更少,校企合作资金投入有限,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
因此,在小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我们要想突破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就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一种适应建设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作者根据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提出以下建设思路: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在建设类高职小专业中,我们应在以就业为导向,保持为建设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定位,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例如,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为了培养能够服务于施工、建设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是:强化对设备系统、设备的认识,弱化系统的设计计算;强化施工图的识读、CAD绘制训练,弱化施工图的设计,为进入建设行业的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强化设备工种的施工图预决算、工程招投标能力训练,弱化单调的习题、作业式训练,为进入企业资金管理与控制岗位奠定基础;强化施工现场的质量与组织管理、专业工种的配合能力训练,弱化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训练;强化工作过程的计划性、决策性训练,自主性、创新性训练,弱化按图索骥式的固定模式训练等,为进入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岗位奠定基础。endprint
2.打造顶层结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完善建设类小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应理清专业课程体系脉络,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撑、依托关系,设计一个能够贯穿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顶层结构。以典型工程为载体,将一定数量的专项能力训练内容,汇成课程职业能力训练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如图1所示,是我们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量身定做的实践教学顶层结构。
在该顶层结构中:①所有实践训练任务都将依托一至几个典型建筑工程,根据典型工程安装进程渐次展现。②各个实践训练任务将一一对应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同或相同的课程中,它将包含建筑设备各个不同专业系统的内容。③不同层次训练任务知识与技能呈现相互呼应、支撑和逐层递进关系。④同一层次训练任务不一定在同一课程中,但包含知识、技能层次相同。在该顶层结构中,要“既包含知识、技能成分,也包含态度和价值观的成分”[5],因此我们对各个训练层次的要求如下:①在基础训练层次内,训练学生掌握、明白、知道等[6]属于专业知识的认知启蒙层次,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模拟状态的启蒙平台。②在核心训练层次内,训练学生必须掌握、理解、使用等[6]属于职业工作过程层面的知识与技能层次,是课程中知识学习、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转换中心。③在拓展训练层次内,训练学生综合、概括、灵活应用等[6]属于职业生涯迁移、拓展知识层次,是学生扩大知识面,了解职业工作的相互关联性、社会协作性的平台,也是学生从盲目学习转变为明确的自我教育设计平台。如设备与土建、设备与电气、设备与预算的专业配合,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招投标方案的制作等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施工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协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工程管理能力等。
3.规范完善校内实践基地。规范完善校内实践基地,首先应规范课程标准中的实践指导文件。实践指导文件中除了狭义范围的实践任务指导书、任务书外,在广义上还应包含视频指导和案例指导等。如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包括的:图纸资料、工艺视频(机具使用及设备及管线安装维护等)以及工程案例等。完善的教学实践指导文件,能够帮助教师控制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的实践训练效果。其次是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内容和规模。根据建设类高职小专业学生人数少、实训建设投入少的特点,笔者建议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采用观摩实训与操作实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条腿支撑着学生的基础层次的训练,另一台腿支撑着学生的核心层次和拓展层次的训练。前者适用于专业基础的认识性训练,可以用实物、图片、视频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后者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操作,实训应强调实训系统的完整性、实训项目的参与性、实训内容的兼容性、实训过程的自主性、实训项目的社会性。实训系统的完整性。要求一个实训项目应能给学生“一件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6]的职业训练,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种技能训练。实训项目的参与性。要求一个实训项目应该能具有一定的工位数,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需要,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观摩型项目。实训内容的兼容性。要求实训设备的多功能性,对于小专业来说,多功能性是解决实训设备使用率较低的根本方法。例如,在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中,我们自行开发设计的一款实训台能完成生活给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动力供电系统以及部分弱电控制系统的实训。它能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的实训要求,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了实验室面积的需求。实训过程的自主性。要求实训设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能力,防止按图索骥式的僵化训练模式。实训项目的社会性。要求实训设备在满足教学要求时,最好能够同时服务于社会。如内蒙古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消防实训室就兼有这项功能。
4.充分衔接企业和社会资源。根据建设类企业的工程建设特点,要充分衔接企业和社会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利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途径衔接企业资源,通过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合作办学,可以使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贴近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及时获得新技术、新设备的信息。同时,较大规模的企业一般都会有较大规模的在建工程,可以有效解决实践岗位分散的问题。例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与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合作成立了五洲学院,以五洲公司诸多工程为依托,不仅解决了大量毕业实践岗位,而且提供了大量专业课程实践场所。典型的例子就是该专业安装工程监理课程的教学由五洲工程公司的技术人员兼职承担,教学场地直接就放在该公司承担的一个大型代建工程项目工程部,教学内容和安排紧密结合工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②与大型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互利共赢,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最新产品和技术教授给学生,也能够给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培训、推广的平台。我院至今已经与中外企业合作共建了5个实训基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的大部分和部分耗材投入由企业承担。这些基地不仅成为我院学生接触本专业最新技术和产品的实训场所,通过每年的培训、新技术推广会和来自学校、行业、政府的多方面的参观考察,使企业也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③利用与行业协会合作办学的途径衔接社会资源,建筑类小专业的共同特点是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比较分散,每个企业往往用人量不多,利用行业优势可以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串接起来,不仅可以拥有和大型企业合作办学的一些优点,还可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并大大节约学校为联系企业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同时,与行业联合办学,也可解决一些大中型企业由于自身用人数量不多,不愿意单独与学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我院与省安装协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初步合作办学的意向。在此基础上,课内实践和毕业实践也有了更充裕的安排渠道,通过衔接共享的多个工程项目,可以较好地解决工程建设的周期与课程教学进度的衔接困难问题。④建设与众多中小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平台,多方位衔接社会资源,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是建设类小专业获得社会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行业协会并不能囊括一个专业所有的就业岗位。建设与众多中小企业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平台,作为前面两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补充,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校企合作平台可以以网络为载体,以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信息和用人需求作为资源,将在校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反馈在平台上,使各中小型企业能够在很低投入的条件下介入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和岗位,丰富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拓宽学生就业面。
建设类小专业由于就业岗位和可利用社会资源分散,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确立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理念,打造顶层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社会资源,以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路。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36.
[2]许彦伟.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李定清.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孟欣征.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