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2015-12-07徐若梦
徐若梦
摘要:在21世纪,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在科技、贸易上的合作日趋紧密,但文化保守主义的浪潮却在悄然崛起,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外来思潮和本土文化的冲击之下,不用走出国门便可感受到这种文化冲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人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立足传统文化嫁接外来文化是大学英语课程有待开发的巨大价值。如果能够充分开发这些价值,大学英语课将会在多元化的时代中更加生机勃勃,获得持续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时代;新保守主义;大学英语课程;跨文化;文化嫁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04-03
一、多元文化时代的特色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突破地理天堑,极大地改变了国家与地区间的沟通交流状态。当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上的合作日趋紧密的同时,文化保守主义的浪潮却在各大文明间悄然兴起,这种现象被称为“新保守主义”。更有学者提出,在21世纪,“文明的冲突”将是国家间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是“世界公民”,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处于欧美商品、好莱坞大片、日韩偶像及蜂拥而至的外来思潮和悄然崛起的本土文化的冲击之下,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如何把握,是许多人的共同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人们不用再走出国门便可感受到文化冲击,因此,跨文化素养和交流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二、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
由于大学英语课程面对的是非英语类专业的学生,而英语作为工具语言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或者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性并不一定占据首要位置,但在多元化时代,任何一位大学生走出校园后都必将面临着作为一位“世界公民”的困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及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不失为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课堂的极大价值。
1.跨文化理解素养。新保守主义在当代的崛起加深了文明之间的差异,将当代的人们置于一个奇怪的境地。当人们消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商品时,每个人的确可以自称是一位“世界公民”,然而对不同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精神信仰却是陌生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如果因为全世界人们都享用可口可乐便认为美国文化已经征服全球,无异于将美国文化的内核Magna Carta等同于Magna Mac,实则是对美国文化的误读。即使是科技、商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也伴随着思想文化的交流。1992年《外语界》杂志摘录了我国部分科技工作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可文化交流在国际科技交流中的重要性。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上了解各种文化中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现象,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念便可能受到冲击甚至崩溃。因此在当代,跨文化理解能力是每一个“世界公民”都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跨文化素养教育是外语教育的一部分,不仅外语类专业对跨文化素养教育日趋重视,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也将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培养文化素养和传播国际文化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虽早有专家指出,毋宁将外语教学视为跨文化教育的一环,但陈俊森、樊葳葳(1998)提出“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因此,培养国民跨文化理解能力是多元化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课程的机遇,也是这门课程有待开发的巨大价值。
2.文化嫁接功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盲目地接受西方价值观念,就好像给一个A型血的人输入了B型血一样,会引起全身性的严重反应。这种反应就是所谓的“文化溶血”。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操作中,往往也会面临着文化溶血的问题。大学英语课堂虽然是一扇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但一旦中西方文化发生冲突,该如何把握?现有的一部分教材已关注到这个问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思想经典》的Introduction部分便建议学生应当对中西方思想进行批判的、比较性的思考: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learn how to make comparisons of Sino-Western heritages through critical thinking and how to appreciate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a cross-cultural historical context...and comparisons between idea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但该教材面对的主要是英语专业学生,其专业性较强,而大多数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语言、文化素养,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从而也给教师提出问题:当中西文化发生碰撞时,是全盘西化还是全盘抵制?是立足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还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选择性的嫁接?无论是从中华文化强大的惯性与生命力,还是从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上来讲,以中华文化的精华为根基,对西方文化中具有普世意义的部分进行选择性的嫁接应当是可行性的选择——既能使我们不迷失自己的文化根基,又能吸收他人的长处,从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嫁接功能也是有待开发的另一大价值。
3.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十几年前的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当代大学校园中的主人公是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大学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网络游戏、日本动漫、韩国言情剧、好莱坞大片所营造的快餐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快餐文化所特有的感官刺激、短期效益在这部分大学生的眼里构成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而且,传统文化难以为他们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感官刺激、短期效益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追求,而且由于对西方文化缺少深层次的了解,使得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在他们眼中成为一个陌生又充满诱惑的概念。他们将“自由”理解为身体不受约束,而非心灵的解放,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一股浮躁的投机风气,甚至培养出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一旦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便很容易地屈从于感官诱惑,而在这股浮躁之风的背后,是各种思潮的激斗中无处安放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灵。endprint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中,有众多从心理、道德层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的课程,但并没有从跨文化素养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心灵支柱,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的课程。因此,进一步开发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人文价值,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给予他们人文熏陶,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可以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三、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大学英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不仅使得这门课程短时间内难以将当前时代所赋予的价值发扬光大,更暴露出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
1.课时设置不足。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课程设置不足。在众多高校,大学英语的课时与学分目前已被压缩或面临着即将被压缩的处境。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内充分发掘课程本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而且教学实践操作也只能按照学生和学校的要求将重点放在阅读和词汇等与英语四、六级考试相关的“重点”内容上,对于课文的思想把握和文化内涵只能点到为止甚至完全忽略。不断被压缩的大学英语课时和社会日益提高的英语水平要求,也使得当前大学英语课程陷入较为尴尬的处境。
2.课程设置单一化。对于英语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国内已有诸多专家学者呼吁实施多元的人才观,而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则更有必要改变不分专业“一刀切”的状况。目前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做出改革,引入ESP(专用英语)替代传统的EGP(通用英语),或者采用ESP与EGP互补的方法,然而部分高校却依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既忽视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英语基础,又无视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语言需求,最终往往导致多种问题。大学校园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其英语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来自教育较为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进校之初便已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而来自教育落后地区的学生可能连基本的英语发音都没有掌握。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既无法满足英语基础较好学生的更高需求,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倍感吃力,渐渐地,可能就会在一个班级中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现有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他们对英语的需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有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反而落后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难以跟上课程的进度,尤其是听说课程,从而彻底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学生也和英语专业类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的专业分布遍及大学校园内的各个学科,对英语课堂也有着不同的期待。经管类学生可能更希望从课堂上获得与商务英语相关的知识,人文类学生可能更希望接触到英文原版的中西思想经典,而工科学生则更希望获得科技英语的相关知识。单一化的课程设置不仅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迫切渴望,也遭到一些专家的诟病。蔡基刚(2012:49-62)认为“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后,我国大学英语还是坚持基础或者通用英语教学,其定位方向是错误的”。
3.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逐步受到重视,1987年开始实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并将英语纳入考研、考博的科目,且各种英语教学方法策略纷纷涌现,这极大地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掀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然而,在今天,这些在大学英语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工具却在悄然间膨胀为压倒性的工具理性。受过度膨胀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已在不知不觉间偏离原初价值和目的,很大程度上异化为“四、六级培训课程”。在一部分学生中,甚至连英语本身的工具价值也无法引起他们的重视,应试成为英语学习的唯一动机。在笔者做的一次访谈中,发现有学生提到“现在的课堂教学和高中的不一样,不是以考试为目的,可能对我们考四级没有太大的帮助”。另一位学生则直接要求“希望以后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和四级考试有更多的联系”。这些调查结果或许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毕竟调查对象只是笔者所在高校中的部分学生,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甚至不是为了工具性的目标,例如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以英语从事工作的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工具理性全面压倒价值理性的同时,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变得岌岌可危,一旦四、六级考试像高考一样发生改革——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是极有可能的——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根基便会随之发生动摇。事实上,自从部分高校取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与毕业挂钩之后,大学英语的课时便被许多高校大量缩减。如果不重视大学英语的价值理性,大力发掘时代赋予的它的新价值,这门课程的前景不容乐观。
4.人文内涵未受重视。一切语言除了工具价值外,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语言和宗教是一切文化的两大基本要素”,因此语言教学中必然要渗透人文熏陶,否则无异于失去教育的灵魂。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往往会被忽略,甚至被视为“无用”。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对教材整体信息的把握,却热衷于语法分析和词汇背记。语法和词汇固然是英语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对语法分析的过度热衷无异于玩弄“针尖上的天使”这类逻辑游戏,对词汇采取机械的背记则使得英文词汇成为拉丁字母的抽象排列组合而无法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这种学习方法费时且低效,可以勉强应付考试,但难以服务于生活。它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了几年的英语,毕业后除了一纸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之外便别无所获。大学英语的人文内涵不仅被一些学生视为无用之物,甚至也没有引起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视。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依然将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分析句子结构、讲解词汇上,对教材细节处的讲解务求精微,但在课文整体思想的把握、作品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上所花的时间相对较少,缺乏对作品的文化、时代等“不在场”因素的了解。我们不难从技术上将一篇英语课文译成汉语,但却难以对文中的思想产生同情、理解和共鸣。换而言之,我们在课堂上所理解的仅仅是一些零散的语言现象,而不是鲜活的语言灵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对心灵的忽视。
多元化的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有待开发的众多价值,但当代的教学实践活动又暴露出大学英语课程所面临的众多难题。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着机遇、困境和挑战,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不断地发掘时代赋予的新价值,克服当前的困境,是任何一门课程保持生命力、持续发展之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代,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减轻文化溶血症状,嫁接外来文化是时代赋予大学英语课程的巨大价值。如果能对这些价值给予进一步开发,大学英语课程或可克服难题,走出困境,在多元化时代生机勃勃,获得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森.关于文化错位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9).
[2]邓晓芒.中国道德的底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4,(1).
[3]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
[4]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
[5]赵林.“新轴心时代”的前景与“泛西方化”浪潮的终结[J].天津社会科学,2001,(5).
[6]朱刚.西方思想经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