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原则

2015-12-07谢渊王巧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谢渊+王巧英

摘要: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思想。他注重儿童的创造性,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美术教育的身心发展阶段,其美术教育思想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时要坚持阶段差异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与自主性原则。

关键词: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幼儿美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188-02

罗恩菲德(1903—1960)是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观点深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他对具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极为欣赏,认为要通过儿童的美术创作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时,他主张通过保护、鼓励、发展来促进儿童的创造性能力教育。另外,罗恩菲德的一些思想也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如“学与思并重”、“因材施教”等不谋而合。近些年来,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已经被国内的美术教育界所吸收,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连续多次再版。其作品中有关儿童艺术发展的观点,对现代美术教育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所提出的幼儿美术思想,总的来说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罗恩菲德“美术发展阶段论”的基本观点

以儿童为中心的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源于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及思想家卢梭、杜威以及其他欧洲美术教育家对他的影响。卢梭主张儿童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不能与其对抗,应该回归自然,追求人性,追求人自身的价值,反对用外在的标准与压迫去塑造、束缚学生。工具主义代表杜威则认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是其实验性,因此许多教育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方法来解决。据此,罗恩菲德“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美术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他的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思想注重艺术活动自身的教育价值,认为美术教育不应把人为的、外在的或者说成人的标准强加于儿童,阻碍儿童的自然成长。而且,艺术创作活动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儿童能通过美术活动来实现心智上和创造性的成长,并且能使艺术创作活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其自身的教育价值。罗恩菲德的美术教学方法论要求教师注重儿童各方面的学习和成长,在课堂中扮演积极教育者的角色,鼓励教师要极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教学。

罗恩菲德之前的一些教育家已经意识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罗恩菲德也在其《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把儿童的艺术发展阶段划分为:(1)涂鸦阶段(2~4岁),儿童自我表现的第一阶段;(2)样式化前阶段(4~7岁),儿童做首次的表现尝试;(3)样式化阶段(7~9岁),有形体概念的形式;(4)党群年龄(9~11),理智萌芽的阶段;(5)推理阶段(11~13),拟写实的阶段;(6)青春危机期(13~),儿童美术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罗恩菲德认为,这些阶段是来自遗传的知觉程序自然展开的结果。一个个阶段的发展,就像一个个遗传程式的展开一样。虽然各个儿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但整体形式和步骤却是相似的。儿童需要经过上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既然这些阶段是自然发展的,因而教师对儿童美术的学习就不应予以干涉,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美术能力。他用许多详尽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不同阶段儿童的艺术发展特点,并从儿童成长的诸多方面解释了儿童心智的成长。

二、对罗恩菲德美术阶段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罗恩菲德的思想是美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提出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美术教育思想非常有进步意义。从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对今天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及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推敲、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美术教育思想为现代幼儿教育所用。

那么,在目前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阶段差异性原则。同儿童艺术发展阶段一致,儿童美术欣赏能力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例如,两岁到三岁的幼儿处于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转变的时期,对色彩、形状和线条更感兴趣,但缺乏审美感知。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开始萌发审美心理,既有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又有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敏感性及相应美感体验。四岁到五岁的孩子具有明显的审美偏爱,偏爱色彩鲜艳、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喜欢能带给他们愉快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世上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喜爱某物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者生活经验。五到六岁的儿童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的影响,处于审美评价模糊阶段。所以,教师要做的是先弄清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处的审美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孩子的美术欣赏作品。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定具有差异的审美目标,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教师的目标是引导他们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注意力。对三四岁的孩子,教师要鼓励孩子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对五六岁的孩子,要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简单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主动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2.渐进性原则。幼儿的认知顺序是从感知到理解,从未知到已知,由模仿到创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练习到掌握。只有按照这些次序,才能提高幼儿美术欣赏的能力。对一些作品来说,儿童可能会被吸引,会谈论其看到的一些感受,可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已经超出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必然不能产生使其看下去的兴趣,更别说要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所以教师为儿童提供的美术欣赏材料,要呈现出渐进性的原则,先简单再复杂,依据幼儿的认知发展顺序提供与指导。endprint

3.自主性原则。不管任何活动都是要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了解和认识自主性。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也不例外。只有主动投身于美术活动,才能从中充分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主动地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审美愉悦。虽然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根据直觉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但由于其自身各方面的局限性,他们所感受到的美的东西也是受限的,但这确实是他们目视耳闻的,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因此,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幼儿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活动。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提问、讨论和交流,鼓励幼儿发表各自的见解,用多种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种方式把教师的“独角戏”变为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共同参与,有利于充分地激发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发表自身的观点。

4.独创性原则。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不例外。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一些培养孩子独创性的原则。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儿童的独创性,深入了解儿童。其次,要解放儿童,解放儿童的双手、双脚与嘴巴。现在大部分的幼儿美术欣赏都被“做歪了”或者说是颠倒了,使得幼儿的美术欣赏变成教师的美术欣赏,教师先说一些东西,儿童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何谈创新性?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该逐渐引导幼儿把自身的注意力聚焦在审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上,而不是其他方面,从而帮助幼儿增强自觉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幼儿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长处,创造性地组织和设计有启发性的美术欣赏活动,激发儿童的独创性。

5.生活性原则。儿童美术欣赏的内容选择首先应源于生活。艺术是植根于生活的,教师应带领儿童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是儿童美术欣赏的出发点。生活处处有美,但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的风景可以说是幼儿美术欣赏的首要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利用儿童所在地区的美术文化特色,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而且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生存、繁衍以及发展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逃不开历史文化的制约。每种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批判,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找到适合国家本土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使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马菁汝.罗恩菲德、艾斯纳,拿来还是摒弃?[J].美术,2014,(3).

[2]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中国当代美术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朱重翎.幼儿园5-6岁儿童美术欣赏教学创新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4]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4.

[5]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5-270,338.

[6]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_lwindz[EB/OL].

http://blog.sina.com.cn,2013.

[7]陶金鸿.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J].艺苑(美术版),1998,(01).

[8]徐丹旭,宋永明.解读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思想[J].艺术教育,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