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果分析及对策
2015-12-07陈天伟文鸿雁
陈天伟+文鸿雁
摘要:应用现代管理学的因果关联分析法对我校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指出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例说明应采取的措施,从而达到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实现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
关键词:因果关联分析法;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140-02
2014年12月桂林理工大学作为广西第一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其中重点考察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如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满足市场需要且受到社会欢迎的大学毕业生,教与学这个环节应被视为重中之重[1]。本文以《测量学》课程为例,就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贯彻于教学过程
高等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会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特别是专业课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工程技术、地学研究等领域,地图是科学技术的第二语言,既是获取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必要平台,又是工程技术设计、地学研究成果的最好表达方式。《测量学》课程是我校为地学、工程技术等非测绘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测绘地图的过程,熟练掌握使用地形图的技能,了解各类专题地图的知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强化实验环节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符合我校多年以来为实践经验所证实的办学思想。
二、《测量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因果分析
我校的《测量学》课程,可谓历史悠久,如今师资结构合理,实验设备雄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已建设成为教育部精品课程,但也存在着师生比偏低、生源较差等问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测量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发展后劲。以系统分析的观点来看,教学环节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系统运转过程,我们可借鉴现代管理学的因果关联分析法[2]。该方法首先在日本的企业质量管理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之后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在因果关联分析中,把教学质量作为结果,对其有影响的因素分为六个方面:人员、材料、方法、设备、测试、环境,如图1(又称鱼刺图,见下页)所示,通过分析可见。
1.主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其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平时可听到学生议论:“这个老师讲课很有趣”或者“这个老师讲课光念书本,一听课就想睡着”,等等,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2.方法(授课形式等)、环境(师生关系、学风等)、测试(试卷水平等)这些因素均与人(教师)的因素有关。
3.材料(教材质量、学生素质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形成。
4.设备(实习、实验条件等)因素是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和广度。设备、师资欠缺是许多高校扩招并增设新专业后遇到的难题。另外,设备维护质量的高低由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素质来决定。
三、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的主要对策
1.切实加强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与提高。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引进了不少的青年教师,对于新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缺乏、职称偏低的情况,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在助课、实验、作业指导、试讲、实习指导等环节中,老教师给予传、帮、带。对于已有一定教学经验、教龄的中青年教师,在向新专业方向转型时,给予新学科脱产进修,还要注意创造条件帮助其提高职称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考研、考博。在制度上建立有广泛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挂钩,调动教师们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
2.激发教学改革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专业课程普遍较为枯燥的特点,教师要用热情的态度、敏捷的思维、幽默的言谈、高雅的气质感染学生,注意抓住学生心理,吸纳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做出回应,以灵活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节、外语节、测绘仪器操作大赛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给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重视公共课、各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倡实行考教分离,从而能够客观地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这也就促进了教学竞争,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教材体系的建设。教材体系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制定和教材选用、编写两个方面[3],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形成、发展。应切实加强对教材体系的质量评估工作,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并督促授课教师深刻学习、理解其实质内容。
近年来,我校测绘教研室与其他高校兄弟单位联合编著出版了《测绘工程学》教材,其内容顺应了测绘新技术发展对测量学教学的新的要求。在教材体系的建设中,应强化“立体教材”和网络技术的作用[4]。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文字的印刷品,而应使用集书籍、磁盘、可视光盘、网络教学等为一体的“立体教材”。近年来,我校测绘学院在已有国家精品课程《测量学》的基础上,及时建设了《测量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通过验收搭建起网络远程教学的平台,这样使得测量学教学规模有了无限拓宽的潜能。另外,在教材体系涉及到的各部门,例如教务处(科)、教材科、教研室、实验室、图书馆之间,可以应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将各方连为一体,建设、维护好相应的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保证教学信息的畅通无阻,防止由于信息阻塞而造成管理滞后的现象。
4.加强实验、实习环节。首先,在课堂讲授中,应重视应用案例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其次,必须加强实验课、专业课程教学(生产)实习这些教学环节的建设,应保证足够的实验、实习的学时数。以《测量学》课程为例,在系统地传授基本知识、理论的同时,强化作业、实验,加强仪器操作的训练。该课程计划总学时数为32学时,实验课时为12学时。设置1~2周的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的环节,把实验课学到的零散知识串联、组织起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完整的测绘基本工作的概念和技能。另外,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以保证实验课、专业实习的正常进行。
5.改进考核方式。现今的考试制度往往是以期末考试(笔试)作为课程考核的唯一依据或主要砝码,因此造成学生平时不读书,只要考前用点功照样可以拿高分的不合理现象。我们来看欧美国家的做法[3],他们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对课程考核主要看作业和平时实习成绩,而把期末考试放在很次要的位置,这样似乎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北美就流行“一张纸开卷”的考试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考前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写在一张A4纸上,然后以这张纸的内容作为答题的唯一依据。这样更加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萃取。而期末考核方式还有完成小课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何不进行大胆尝试呢?
参考文献:
[1]周建旭.关于保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8,(1):81-84.
[2]陈天伟,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对策[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4,(增刊):42-44.
[3]田福娟,浅谈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48-50.
[4]张新长,等.我国大学G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3,(4):2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