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12-07韩钰丽任强许瑞卓
韩钰丽 任强 许瑞卓
摘要:民族院校在学生来源和民族构成等方面与其他高校不同,这是由其特殊的办学宗旨决定的。民族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多个民族,都在40个以上,甚至一个宿舍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可以说民族院校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上要不断探求新路径、新办法。文章重点在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大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力度等方面发掘一系列新对策,以期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31-02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基本特点
民族院校在学生来源和民族构成等方面与其他高校不同,这是由其特殊的办学宗旨决定的。民族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多个民族,都在40个以上,甚至一个宿舍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可以说民族院校就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一般来说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
1.独有的民族意识特征。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和风土人情,并得到不断传承。所以,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例如,来自民族聚居地的学生所具有的民族意识就比散居的少数民族学生强烈一些。民族意识的差异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和个人心理特征,而且还影响着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处。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学生很希望得到其他民族学生的认可,并乐于与同学交流;另一方面,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往往不善于交流沟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非正式群体,使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受到了限制。
2.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而且影响根深蒂固。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等特点不同,决定了其不同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发展规律。各民族学生来到同一个环境学习、生活,难免在人际适应、学业障碍、生活差距、自卑心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问题。他们非常需要得到认可和尊重。
3.文化教育基础相差悬殊。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特别是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普通话未普及,仍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进入大学后对于使用汉语授课方式很难适应,容易产生因语言障碍而引起的文化层次差别,学习压力很大。
4.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在民族院校的学生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多。虽然国家、社会和学校实施了很多种资助政策,但受各方面原因的限制,无法真正帮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走出困境。经济状况不好导致很多学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交往,有时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孤僻。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近些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成绩显著。但是同时,还要看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管理思路明显落后。民族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套用传统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来进行民族高等教育,大多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往往重视对人的日常行为和校园活动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习惯于将学生教育引导成做事循规蹈矩的个体,从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因材施教与内心需要,导致民族特色不够突出,效果不够好。
2.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在民族院校中,大众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仍居主要地位,首先,这种传统管理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平等、公正、民主参与模式相违背。其二,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了“情”与“理”、“法”的区别和统一,导致在涉及学生利益的各项工作如评优选先、奖励资助、违纪处理等事件中,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其三,如此管理模式成效的大小通常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领导、号召、交流能力及其人格魅力,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真正要求。
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虽然很多民族院校都有较为清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全员育人机制、辅导员基本工作制度、班导师队伍建设制度等。而往往存在的不足是相关制度不健全、不精细,较难实现管理的过程化、数据化和精准化。此外,由于参与管理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和其他管理者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系统性、全员性很难发挥。
4.管理评价不够优化。多年来,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体系仍未健全,有待优化。有的高校缺乏定性和定量的考核标准,有的评价体系不科学,如评价重点不明确,评价范围过大,评价内容空洞等等,有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指标不合理,导致考评的激励作用无法真正地得到实现,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些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和模式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民族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理论和制度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努力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机制创新。(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是在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思想的综合指导下开展工作,形成规范型管理、素质型管理、民主型管理、渗透型管理和全员型管理的新局面[1]。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尊重民族习惯,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原则,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到各民族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才能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2)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体系。把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具体决策要求分解,使各部门和人员能以高效的方式执行决策,积极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其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考核制度和标准。考核项目的设计要将深入课堂、寝室建设、就业工作、学费催缴、毕业生还贷、工作研究和创新、安全稳定等方面纳入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评优等挂钩,不断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最后,做好总结反馈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对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决策的实施提供客观的依据。(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机制。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导向,以建立准入机制,健全培养体系、强化保障体制、拓宽发展渠道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当然,还应针对民族院校学生多民族、多文化、多水平的特殊性,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全院育人队伍,力求形成以专职学生工作者为主体、广大教师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局面。endprint
2.以人为本,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工作,要做到以“人”为中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特点。(1)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引导。民族高校要始终坚持带着感情来做民族工作的理念,从深层次关爱各民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首先,民族院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课堂教学,将知识传授与专题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其次,民族院校要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开展行之有效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强化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诸如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家乡美图片展、民族知识大讲堂等。再次,民族院校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主题班团会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2)重视适应教育和融入教育。首先,民族院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在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客观、平等、公正的同时,也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照顾的方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早融入大学生活的同时,拉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民族院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校园融入教育,在了解和掌握学生文体特长的基础上,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创立民族社团、组织文艺比赛等方式调动少数民族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主动性。(3)重视生活关怀和学业帮扶。首先,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清真食堂,并通过增加生活补助津贴等措施给少数民族学生以经济支持。其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情况。学校应增加设置专门奖学金,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规划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再次,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完善心理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刘凤,英熊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3,(08).
[2]张宁.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8).
[3]王冬梅.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机制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