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康复的研究

2015-12-07李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学

李红梅

摘要:目的: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加以解释,从基本走向上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方法:重点分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学业现象、就业现象和恋爱现象的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加以分析讨论,寻找心理康复的途径。结果: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心理健康存在自信乐观、心平气和、开朗达观、感觉良好、苦闷空虚、焦虑抑郁等复杂现象;在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充斥着厌学心理、学习信心不足、考试失常、情绪失控等;在就业方面,存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困惑;在恋爱方面,存在苦恼、冲动、焦躁不安等情绪。结论:引发心理障碍或疾病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总体来说,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自我心理问题的疏导、大学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综合性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以此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心理康复;综合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05-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是令同龄人羡慕的群体,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聪明、自信。然而,当我们深入大学校园观察在校生的生活时,实际情况比我们预计的复杂得多,有时甚至出乎大家的想象。当代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大学生心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加以解释,从基本走向上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心理学中把人的价值观归于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一个人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是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的基本态度。一般而言,人生观的心理结构包括人生的目标、手段和评价三个基本成分。大学阶段属于青年中期,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社会思维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社会性需要的发展,这三个人生观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大学期间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其中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条件,其作用在青年中期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调查表明:排在最前面的几项是自信乐观、心平气和、开朗达观、感觉良好、苦闷空虚、焦虑抑郁等。总得来说,积极乐观是大多数大学生对人生的一般体验,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对人生的体验是消极悲观的。这也表明,大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虽然有相当的深度,但与正能量的价值观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2.大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着密切关联的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有关专家从对大学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需要可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发展的需要、贡献的需要。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相关的各种需要是相对应的。一项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是由就业市场实际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需要而提出的。我国学历教育的实际告诉我们,大学生是从高中紧张的学习中走出来的,一到大学后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享受大学生活的想法。

3.大学生应对就业形势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众所周知,现在大学生就业制度已经由之前的统包统分转向“供需双向选择”的机制,社会对普通人才的需求则趋于饱和状态。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以下是表现出来的四种变化:(1)择业意愿的变化,由之前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名声转向现在看重薪资待遇;(2)择业方式的变化,由过去依赖国家与家长代包转向现在依靠自我能力;(3)就业价值的变化,由主要是应聘求职转向自主创业;(4)风险意识加强管控。这些事实说明,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了好高骛远,有了危机感,更贴近实际。

4.大学生在恋爱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大都十八九岁的学生考入大学,整个四年大学生活处于青年中期。在人的一生中,这个时期心理变化最容易发生激烈的碰撞,在生理、心理、环境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适应课题。经学者专家调查证明:初中二年级是性成熟的高峰期,大学四年是性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这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已经提前。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增强了对性的渴求,而且找寻合适的性目标成为一种必需。针对青春期的强烈的性别感受的碰撞,大学生只有学会与同伴间保持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平衡模式,才能控制这个充满狂风暴雨的时期。然而一些学生难以把握自己,不时发生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障碍,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更缺乏正确的心理指导的缘故。特别是在校期间,一些大学生一时冲动,发生了未婚先孕或一些过头的婚恋行为而后悔不及,常常要承受莫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情绪处于苦恼、冲动、焦躁不安的状态。而这些变化又影响了学业,甚至个别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走到极端,出现精神疾病。不过需要指出,上述现象中只有极少数是精神疾病,而大多数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少数属于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仅是不成熟、不适应,不必要惊慌失措。

三、大学生心理康复的途径

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或疾病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其诱因是错综复杂的,且呈多样性趋势,但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主要因素不外乎生理、心理、环境等几个方面。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这几个方面加以努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笔者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心理康复的途径。

1.学校加强对心理康复的指导。大学不同学科的任职教师都应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以其师德与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并且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一般知识,以此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方便。高校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每位大学生建立有关心理康复方面的特别档案,并建立心理辅导专业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热心于身心健康教育并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及时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发展变化,了解其中心理问题,及时提供有效心理服务。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endprint

2.大学生自我心理问题的疏导。尽管大学生在校是受教育的对象,学校和教师理应强化教育与指导,但在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自己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比如,“我是怎样类型的人?”“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怎样实现自我价值?”这些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能极大地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在校大学生有别于初、高中阶段的以前的自己,其独立性不断增强。那种普遍存在的人际方面的协作精神差异、交往困难、宽容心不够,还有学业上的厌学心理、情绪低落、焦虑心理;再则还有就业方面的心理困惑,恋爱上的心理冲动、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等大学生自我心理问题需要加以疏导。如果能正确疏导,经过一个阶段的内心自我探索与认识,消除思想上的矛盾和内心深处的自我诱发的迷惘,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就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勇敢面对新的大学生活环境和生活中的挑战,健康成长。

3.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大学生活环境的相适应。刚踏入高校校门的大一新生,从开始到毕业,直至走出校门,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和人际交往的适应,就是大学生的一个历练过程。我们知道,多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是在校园内,而这个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离开它,大学学业就无法进行。有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是从起初要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开始的。但是经过实践表明,不是校园环境适应大学生,而是大学生必须尽快与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相适应,不断自我完善、自强自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会进一步影响实现自己融入到大学年级或班级这个大集体之中的目标,这也是诱发心理障碍的诱因之一。因此,学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强调尊重个人的人格和个性发展的引导;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调整自我心理和完善自我人格,以期实现融入大集体的目标。这样经过学校和大学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建立成熟而稳定的自我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正的自尊与自信,跳出个人的狭小圈子,最终融入到学校或班级这个大集体,使大集体接纳和承认自己。

4.学校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抓紧心理辅导员制度的实施,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及其性知识传授,并培养一支善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专业队伍;要根据大学生们不同的生理、心理、环境影响等因素,针对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以及在人际关系、学业、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心理特点,教会学生一些诸如系统脱敏法、自我控制法、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方法对自我心理进行调控,以此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大学环境的能力,营造大学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这对大学生消除性神秘感,在校园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另外,做好学生学业专业知识帮教、交际技巧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讲座、咨询服务等具体工作,使心理教育更贴近学生思想、学生情感和学生实际,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开展人格教育、人生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对大学生采用全方位的、方法多样化的、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模式,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勇.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75.

[2]赵颖.呼唤性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01-23,第六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缓解与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