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理论视角下对《围城》中反讽的研究
2015-12-07贺婷
【摘要】反讽作为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经常发生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学中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在当今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们的重视,所以以其为理论指导,重点对小说《围城》中的反讽语言现象进行动态的语用理论分析,一以达到更好的分析和欣赏这部小说的目的。
【关键词】顺应理论 反讽 围城
【Abstract】Irony as an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ten occur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in linguistics; the aim is dynamically analyzing irony phenomena in the novel “Fortress Besieg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novel.
【Key words】Irony; the Adaptation Theory; Pragmatics; Fortress Besieged
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场景的描述无一不体现其高超的语言功底,尤其贯穿全文的幽默风趣的反讽手法,让人为其折服。在以往的作品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都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进行赏析其艺术价值;而作为语言学研究者,如何把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文学语言的研究和赏析中去,成为了语言学理论应用的一个新的方向的尝试。所以,基于语料的定性分析,以顺应理论为理论指导,动态的分析了小说《围城》中的反讽修辞的语言艺术和价值。
一、顺应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第一次提出顺应理论是1987年维索尔伦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理論中,从此,语言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研究时期。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维索尔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依照顺应理论的观点,语言具有三大特性,即: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正是由于语言的这些特点,语言使用者才会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这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顺应理论中维索尔伦把不同的交际语境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二、反讽的概念及研究
反讽在修辞手法中又称为倒反法或者反语,是一种人们进行言语交流和写作时用来表达讽刺意味的语气。听话人不能从字面上了解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真实的意思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相反意义,并且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其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反讽的修辞手法的出现,柏拉图认为反讽是:“油滑而狡诈的,蒙骗人的讲话的方法”,即“苏格拉底式的反讽”。直到现在,反讽手法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在日常的人们的交流中也处处体现。由于反讽手法能够维护听话人的面子,体现了礼貌原则,而且通过一种风趣幽默的方法表达说话人的目的,因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语用价值也在日益增大。到目前为止,反讽已经成为跨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围城》中反讽的顺应性研究
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是本文对反讽修辞手法的理论指导,通过对小说《围城》中的语言的动态分析,发现任何语言使用者都要在一定交际语境中选择性的运用语言。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反讽的运用都是顺应交际者的物理世界,社会习惯和心理动机。
1.对物理世界的顺应。Verscheren指出,“时空指示语和空间指示语被研究最多的,最明显的锚定语言选择为物理世界的途径”(维索尔伦,1999)。语言使用总是基于相关的物理背景应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在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应该以时间为基准和以空间为参考。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非语言元素,如姿势,手势,眼神和外貌同样也会影响交流。如果语言使用者无法对以上的物理世界中因素做出适当的调整,就会产生不恰当的语言选择,并会出现反讽现象。
例如,在《围城》中的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通。(第13页)
钱钟书对人物描写的艺术方法是运用一系列的讽刺手法来塑造人物角色的形象。在这里,苏小姐已经得到了里昂博士学位,她用中国的一句谚语“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来描述自己。桃子和李子味香甜和冰块寒冷,但这个比喻听起来很讽刺,因为人们很少把一个人的行为比喻为冰淇淋。因此,这是“钱钟书式”的讽刺,他采用这种新颖的并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比喻“冰淇淋的作风”来形容苏小姐的冷漠和骄傲而不能吸引对方的行为。
2.对社会习惯的顺应。维索尔伦指出,“从原则上来说,和语言选择狗过程相互适应的社会因素的范围是无限的。其中大多数因素和社会场景或公共制度存在着性质上的联系。”(1999年)。这里的社会世界是指社会环境,交际场景,以及对发话人必须遵守交际规范。交际环境和交际规范是由文化的影响。
在文中当汪太太抱怨学校的无聊时,高校长说:
“闷死人了,我可偿不起命哪!偿旁人的命,我勉强可以。汪太太的命,宝贵的很,我偿不起。汪先生,是不是?”上司如此幽默,大家奉公尽职,敬笑两声或一声不等。(p.235)
反讽言语行为就是对社会规范的一种顺应,其中社会因素包括社会阶层、权威、社会规约等。
高校长和其他人在汪教授的家。虽然高校长的话一点也没有幽默可言。但是方鸿渐等人为了顺应形势,主要是由于社会地位所决定,都以笑声显示了他们对其话语的兴趣。在这里,方鸿渐和其它人为了展现自己对领导的尊重表面上欢笑,但他们的反应实际上却实实在在的反应出对高校长的无聊和毫无意义的言论的讽刺。
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在维索尔伦看来,语言互动是心智与心智之间的交流。语言中所体现的心理世界包含了认知要素,即社会现实的概念,只有通过这一概念人们可以解释社会交往中的所有行为。心理世界包括许多因素,如性格,愿望,信念,情感,意图等。作者钱钟书故意采用具有讽刺意味的言语行为使他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产生特殊的效果。人物的具体动机或意图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分析反讽手法,更能体现到讽刺手法的文学效果。
钱钟书在《围城》中这样描写方鸿渐和褚慎明之间关于学术的对话:
褚慎明:严格讲起来,他们不该叫哲学家philosophers,该叫‘哲学家学家philophilosophers。”
方鸿渐:philophilosophers 这个字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头脑想出来的?
褚慎明: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Bertie 告诉我的。
方鸿渐:谁是 Bertie?
褚慎明:就是罗素了。(P87)
在文中方鸿渐在褚慎明之后重复了“philophilosophers”一词,其话语中的讽刺与调侃的意味显而易见,并且作者通过这样的反讽方式将褚慎明故作高深,攀龙附凤的心态表露无遗。在文中褚慎明故意使用 “Bertie”——罗素的小名,主要是要显示他和知名作家罗素之间非同一般的要好的关系,体现了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心理动机。这种反讽是在《围城》中反复应用的策略,反讽双方对比的越强烈,反讽的效果就体现的越突出,从而顺应说话人的心理需要。
四、结语
《围城》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同,其反讽的语言艺术风格更是成为其重要的标志。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运用反讽修辞手法,对于勾画人物的形象、塑造人物的性格、表达人物的心理以及体现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都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以顺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围城》里的人物对话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人物的语言进行研究,体现出了人物的物理世界、社會世界和心理世界等三个方面的内涵,并在发话人和受话人各自的选择活动中“激活”了人物之间的语言魅力,实现了反讽行为的效果。人物的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这三者之间不但不能分割,并且体现出动态的联系。在日常的行为中,语言接受者必须对反讽进行正确的使用和理解,这将有利于提升自我言语表达能力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Chien Chung-shu.Fortress Besieged[M].Translation by Jeanne Kelly & Nathan,K.Mao,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理解—Verschueren 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5.
[5]何自然.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何兆熊.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8]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47.
作者简介:贺婷(1982-),女,山西定襄人,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