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2015-12-07廖荣盛
廖荣盛
摘要:近年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高职院校的热捧,它们之间的校企合作关系也日益紧密。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培才育人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合作培养的职业素质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就有探讨如何完善职业素养这一体系的必要性,以保证人才的质量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205-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素养的高低成了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同时,职业素养的内涵也表明,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必须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只有建立校企合作职业素养培养平台,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院校、企业、社会三赢的局面,从而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进行工作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规范,是对踏入社會的工作人员的职业内在要求,是一个人在其工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衡量一个人是否符合该职位的要求,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就要看这位从业者的身上反映出来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前一项是职业素养的表象,后四项是职业素养的基础、根基。职业技能的培养所需要的时间不长,而且训练过程也不复杂,可是,职业道德修养则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才能够形成教学目标所期望达到的程度。
三、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根据合作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和院校与企业地位角色不同,主要分为以学校为主的校中厂模式以及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习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是坚持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需要提供生产实践场所,以此来开展校企合作。而企业本位模式则是以企业为主,学校配合企业,往企业输送人才学生,进而对学生的技能素养进行锻炼,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情况。
1.校中厂模式。“校中厂”是指校企双方合作在高职院校的校园内建设校内工厂。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实践“校中厂”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中的过程是,投资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车间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要求而建立的;技术顾问由企业的工作人员担任;而校内的老师和企业人员负责研究开发新产品;生产线则主要由在校的学生进行站岗,负责具体的生产操作。
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产学一体的、高效的实践教育环境,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训条件,校中厂的建立完完全全是按照企业的操作流程而建立的。除此之外,校中厂的另一个优势是极大地方便了高职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也给校企双方带来了效益。可是,凡事都有双面性,校中厂的建设成本较高,校企双方容易存在理念上的差异与问题,进而影响了双方的合作持续发展。
2.构建校外实习基地。这是跟“校中厂”相反的,校中厂是在学校内建立企业,而后者是校企合作。在企业内建立校外的扩展基地,目的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是学校参股企业,给学生带来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二是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学校的扩展式实训基地。该合作模式便捷程度高,存在的问题少,但是校办和参股的企业数量毕竟是少数,所以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也少,专业对口程度也比较低。
四、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据调查,大部分的企业在招聘时,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学生越来越受欢迎。原因是企业为了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与员工的素质素养在一定层面上具有很大关联,因此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重视层度也相当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都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点,其中主要有:
1.企业需要有团队精神和优良品质的员工。高核心凝聚力的团队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具帮助的,因为团队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团队里面每一个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企业需要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高素养的优秀员工。毋庸置疑,高素质的员工可以带动业绩的增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众多的领导者认为,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改进,但是职业道德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所以当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择其一的时候,企业多半会选择前者。
2.企业需要有敬业精神的员工。对企业忠诚,对事业认真,这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敬业的人员来支撑,来为之打拼的,这样企业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在校企合作中的工学交替、定岗学习中,培养的关键就是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很容易在对企业奉献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容易从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得到快乐,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生的意义。
五、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革新,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得到长远的发展,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也得到保证,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还是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尤其在校企合作层面,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相应保障制度的缺乏。政府的有效管理制度是校企之间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关键,也是校企合作能否取得成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与制度,但是缺乏统一的校企合作监督的机构,同时也没有相对应的指导和实施方法,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简言之,政府的制度规范的作用非常薄弱。(2)错误观念的存在。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所以,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对这一模式的认识不深,处于浅层的理解,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误解。比如:企业只顾自己企业的利益,对校企合作的不关心、不重视,很少积极主动去参与这一项活动。
六、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建立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做的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重点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借助规章制度与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批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举行大大小小不一样的活动,例如:专题团活动、感恩教育专题会和道德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除了活动之外,还需要设置商务礼仪、EQ情绪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培养学生诚实诚信、敬业团结的精神,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开展读书与科技交流会,在读书方面可以开展励志讲座、励志电影影视欣赏、辩论赛、读书分享活动等,引导学生阅读阳光故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为职业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在科技方面,可以开展科技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览会或者在第二课堂上讲解科普知识和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内心的热情,让他们为梦想而奋斗,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建立高效的课程教学体系。专业技能是高职学生的必备品,没有专业知识、技能,就没有踏入企业的门票。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该根据行业所提出的职业素养要求,学校再针对性地通过开展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活动来指导教育学生,实现课程考核与职业素养要求相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院校可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开发职业素養的课程建设与教材,召开“职业素养提升课程开发”研讨会,制定课程开发计划。院校还可以与出版社合作,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编写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衔接,课程理论知识围绕职业素养提升训练展开,课程实践向职业素养提升的训练渐进。
3.建立实践平台。实践对学习能起到重要的巩固作用。通过实践可以把学生学到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加以内化,同时也能让学生掂量一下自己的水平,为日后转向职场做好准备。一要引导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组织活动,如勤工助学、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意识。二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定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与企业,熟悉日后的工作环境,尽快完成向企业人的转变。同时通过企业内的实训课和职业岗位实践,对学生进行深刻的职业道德教育。学院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程度设置分段式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掌握岗位技能,学生顺利完成由“生手”到“熟手”的转变,构建课岗对接的技能课程体系,
4.建立考核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在落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任务时,校企双方要配以相应的指导措施、管理制度、检查考核方法和测试评价手段,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加强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名师出高徒,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有赖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精心培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适应高职教学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
七、结束语
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工程,不能忽视,而校企合作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对企业与社会提前了解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实现院校与企业各取所需,双赢的局面。在这个模式的刺激下,多渠道,多角度的职业培养方法,将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到教学当中,为社会培养出愈来愈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