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基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5-12-07朱正阳
朱正阳
农机维修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机维修能力和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张家港市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农机维修服务需求量的大幅增长,现有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已经满足不了日渐增长的维修需求,农机维修服务不能及时到位、农机维修难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镇、村级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满足农民对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是市镇两级农机部门刻不容缓的工作。
1 基层农机维修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不健全,基础条件差
据调查,该市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7家,但实际正常运营的只有11家。其中有8家获得了维修技术资格证,有4家具备二级以上维修资质。维修点主要分布在7个镇(区),有3个镇(区)农机维修点空白。基层农机维修点大多规模较小,以个体经营为主,效益低,发展滞后。由于资金有限,维修场地、设备、人员等配置跟不上,难以满足区域内维修服务需求。
1.2 服务范围窄,技术力量弱
多数基层农机维修点只能从事老旧拖拉机以及一些小型农机具的换件、修配等一般维修业务,对收割机、插秧机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性能农机具的维修能力十分有限。维修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业务水平还停留在常规老机具的修理上,对于新型农机具的修理心有余而力不足。受机具零配件供应、维修技术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基层维修点多以门店式服务为主,农忙期间一般不开展农机具的抢修服务,与现代农机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1.3 缺乏专业人才,维修质量不高
由于不具备一定的维修条件和能力,现有的基层农机维修点经营效益普遍较低,再加上农机维修工作脏、累、苦,薪资待遇一般,难以吸引新人加入,造成目前该市农机维修人员十分紧缺。现有的维修人员多数是跟着师傅学手艺,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和知识。有相当一部分维修人员只能拆装小型机具,大部分维修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学习培训,缺乏新型农机具的维修保养知识,维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极易出现维修质量隐患和纠纷,农机故障诊断不足、返修等现象时有发生。
2 提升基层农机维修服务能力的建议
2.1 加强扶持引导
就该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单纯依靠市场化经营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建议政府部门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做强做大。应加强调研,理清基层维修网点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发展规划,建立财政扶持长效机制,用2~3年时间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络,保障维修点维修人员工资收入、设备仪器配置以及日常经营支出,调动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维修网点运行能力,发挥维修网点最大服务效能。同时应鼓励、引导、支持运作规范、设施完善、技术力量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机维修点,加大扶持力度,让他们成为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的新生力量,补充与完善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络,扩大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的辐射面。
2.2 强化技术培训
市镇农机部门应重视对农机维修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针对近年来全市推广的农机具,特别是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维修人员进行专项维修知识业务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新型农机具的维修技能,逐步提高维修水平。应严格要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规范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和管理。
2.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维修技工技术能力水平决定着维修网点的服务质量,优秀的维修技术人才是维修网点良好运转和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在引进、培养维修技工时应适当提高工资待遇,制订考核奖励办法,吸引肯钻研、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的年轻人加入到农机维修行业。培养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农机维修技术人才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要认真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防止农机维修人才流失。
2.4 建立联动机制
农机维修业务专业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高性能、新型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对农机维修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基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市级农机维修服务部门应本着双方互惠互利、服务快捷便利的原则,建立与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的合作联动机制。要重点抓好对基层农机维修网点的技术指导、培训及咨询工作,向基层农机维修人员传授农机维修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维修中的难题。针对农机维修上的疑难杂症,要组织技术人员、基层农机维修人员共同钻研,促进维修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选择基础条件、服务能力较好的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在配件连锁供应、机具“三包”委托服务、新机保养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既能缓解市级维修服务压力,又能增加基层维修网点的收入。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应根据区域内机具种类及保有量,在维修配件配备上有所侧重,与相邻镇区形成互补联动,以减轻配件供应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