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2015-12-07刘钦普

生态环境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过量氮磷

刘钦普

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

刘钦普

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对提高化肥施用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综合考虑化肥施用强度、效率、环境安全阈值、环境影响效应及作物复种指数等5种因素,构建了化肥施用农田污染环境风险评价指数模型,对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和环境风险进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氮磷钾三因子对环境影响的权重系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2010年设定的生态乡镇建设化肥使用强度单位播种面积小于250 kg·hm-2的标准,按照氮磷钾1∶0.5∶0.5的比例,确定氮磷钾三因子的环境安全阈值。在不考虑氮磷钾单质化肥环境影响效应权重的情况下,以作物复种指数为1、化肥利用率为50%为基准,建立化肥环境风险评价等级标准。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化肥施用强度最高的地市是淮南市,为1 242.2 kg·hm-2,是强度最低的淄博市478.7 kg·hm-2的2.6倍。淮河流域平均化肥施用强度为776.6 kg·hm-2,是我国生态乡镇建设化肥施用标准的3.1倍。化肥施用强度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沿着偏东北西南走向有4个带状分布区,高过量施肥区和中过量施肥区从南到北依次交替出现。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总指数是0.74,属于中等程度风险,处于Ⅱ级预警。35个地市化肥污染风险预警级在Ⅰ和Ⅳ之间,分别呈连片状聚集分布。单质肥料氮磷钾风险指数分别是0.74、0.81和0.64,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轻度风险,处于Ⅱ、Ⅳ、Ⅰ级预警。总的来看,淮河流域过量的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中等环境风险,已经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化肥施用强度;环境风险评价;环境安全阈值;模型构建;预警;淮河流域

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导致区域水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姜庆虎等,2013)。2010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源(不含农村生活源)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57.2%和67.3%(国家环境保护部等,2010)。我国农业氮磷素的输入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其中化肥施用是其主要原因(晏维金等,1999;陆欣欣等,2014)。在许多农业集约化程度高、氮肥用量大的地区,已面临着严重的土壤酸化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张维理等,2004)。长期以来,我国的水污染控制重心大都放在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和工程措施的实施上,尽管这些技术工程措施对水污染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于面广而分散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其污染控制和负荷削减效果十分有限(杨晓英等,2013)。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淮河流域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农业,成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化肥的使用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宋大平等,2011)。近年来流域的平均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已经超过700 kg·hm-2,严重过量,且总体上仍在增加,导致淮河流域农田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日益严重(周亮等,2014)。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价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程度及变化,采取明确的风险防控策略,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关于农田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估主要集中在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畜禽粪便环境风险评估(章海波等,2007;刘忠等,2010;李强等,2014),在农田化肥污染风险评估方面,相关研究比较少。笔者前期提出了化肥污染环境风险评价简单模型和改进模型(刘钦普,2014;刘钦普等,2015a;刘钦普,2015b),对山东、江苏和全国等区域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本文对初期模型从理论和方法上加以完善,并用于淮河流域化肥使用潜在的环境风险系统研究,为加强流域尺度化肥施用风险管理和协调、制定流域尺度化肥施用总量控制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属于我国七大河流之一。位于东经 111°55′~122°45′、北纬30°55′~38°20′,介于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以废黄河为界分成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约26.96万km2。西部、南部及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3。流域主体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4省35个地市,流域人口1.8亿(2010年),占全国的13%,平均人口密度为592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2倍,居全国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耕地面积占到全国的12%,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7%,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基地之一。《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中明确指出淮河流域是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的优势主产区,是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之一,承担约75亿kg新增粮食产能建设任务(周亮等,2013)。以后粮食增产需求和增产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流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将给流域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带来新的挑战。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需数据结合来源分二类:(1)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河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流域4省35个地市氮磷钾化肥施用数据、种植面积数据和耕地面积数据等(河南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2013)。(2)调查数据。包括对氮磷钾单质化肥过量使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权重调查,三元复合肥料中氮磷钾含量的调查等。

1.3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1.3.1 基本假设

风险评价是指一个化学污染物对人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认定、表征和定量的过程(黄圣彪等,2007)。风险本身是指有害效应在特定人群和特定环境发生的可能性。化肥作为植物的营养元素,合理适量使用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施用则成为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对农田化肥污染环境风险评价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假设:

(1)化肥施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属于非突发性环境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用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风险程度越大,越趋于1,风险程度越小,越趋于0。

(2)化肥施用是否产生污染的环境风险与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有关。环境安全阈值是环境风险与环境安全的临界点,指的是为获得某一当季作物产量而不危害环境的某种化肥的最大使用量,即每单位播种面积上施用的化肥安全量。化肥施用量大于安全阈值,则存在面源污染的环境风险。

(3)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还与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有关。由于造成农田化肥污染环境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利用率不高,而不是作物复种指数太小,所以设定在一定的施肥条件下,环境风险指数与化肥利用率呈负相关指数关系,与作物复种指数呈负相关线性关系。为了便于比较不同种植制度和化肥利用率对化肥施用的环境影响,以复种指数为1、化肥利用率为50%作为复种指数和化肥利用率变化的参比基准。

1.3.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假设,提出如下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指数经验模型:

式中,Rt为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总指数,Ri为单质肥料(氮、磷或者钾等)污染环境风险指数;Wi为单质肥料污染环境效应权重,∑Wi=1;Ti为单质肥料环境安全阈值(单位:kg·hm-2),是指本年内每单位播种面积上施用的化肥安全量;Fi为某化肥施用强度(单位:kg·hm-2),是指本年内单位耕地面积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等);m为复种指数,是指某地区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ui为某化肥利用率。

在复种指数为1、化肥利用率为50%的参比基准时:

且当Ft=∑Fi,Tt=∑Ti,不考虑单质肥料具体权重Wi时:

由公式(3)或者(4)可见,Ri(或Rt)介于0和1之间,当Fi(或Ft)与Ti(或Tt)两者相等时,Ri(或Rt)等于0.5,是化肥施用环境安全的临界点。依据化肥施用强度(Fi或Ft)超过环境安全阈值(Ti或Tt)的倍数,把化肥污染环境风险程度从环境安全到极严重风险分为6个不同的等级类型和预警等级(见表1)。

表1 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指数分级类型及预警级别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index and warning grade

1.3.3 参数设置

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指数模型中公式(1)和公式(2)涉及的变量有6个,其中5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当研究环境风险指数与化肥施用强度和作物复种指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其余3个变量视为参数。参数值设置如下:

(1)化肥污染环境效应权重Wi。一般认为,农田化肥污染主要表现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即,土壤中的N肥经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N2O;过量的氮、磷引起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氮过量还易流入地下水使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增高,磷过量又使土壤中重金属镉等累积;土壤中钾过量会引起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并且影响作物对其他养分离子的吸收,产量下降等(高志红等,2011)。因此,氮磷钾3种元素对环境污染的效应不同,其风险权重也不同。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氮磷钾三因子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648、0.230、0.122。

(2)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Ti。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分析,目前世界平均每公顷耕地年化肥施用量约为120 kg,美国为110 kg,德国为212 kg,日本为270 kg,英国为290 kg(张智峰等,2008)。一些发达国家把化肥施用环境安全的上限设定为单位耕地面积225 kg·hm-2(Lee,1979)。我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6月24日印发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中规定化肥施用强度每单位播种面积小于 250 kg(环境保护部,2010)。根据我国情况,这里定义250 kg·hm-2(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折纯量)为化肥施用环境安全阈值。对于氮磷钾单质肥料来说,按照我国大田作物适宜的氮磷钾 1∶0.5∶0.5的比例(侯忠武,2012),确定氮肥的环境安全阈值为 125 kg·hm-2,磷肥和钾肥的阈值各为62.5 kg·hm-2。作物播种面积忽略了粮食作物和其它作物的种植结构。

(3)化肥利用率Ui。2013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3%、24%、42%。我国化肥利用率已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适宜范围(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指数模型中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参照目前全国平均水平。

2 结果分析

2.1 淮河流域耕地化肥施用特征分析

根据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省2013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流域内 35个地市的化肥施用量和总耕地面积,按折纯量分别计算出各市平均化肥施用总强度和氮磷钾化肥单项使用强度。折纯量是指将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各统计年鉴中都没有给出复合肥中氮磷钾的含量。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结合有关资料,复合肥中的氮磷钾含量统一按 1∶1∶1处理(赵建勋等,2011)。淮河流域 35个地市氮磷钾化肥施用总量见表2。

由表2可见,淮河流域化肥施用强度平均强度为每公顷耕地776.6 kg·hm-2,作物复种指数为1.8,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为431 kg·hm-2,远大于我国生态乡镇建设制定的化肥施用强度上限 250 kg·hm-2的标准,更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规定的化肥施用环境安全上限225 kg·hm-2的水平。这与淮河流域整个区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生产水平高有密切的关系。流域内各地市化肥施用很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安徽省的蚌埠和淮南、河南省的商丘和平顶山及江苏省的徐州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超过1000 kg·hm-2,山东省的淄博和临沂低于500 kg·hm-2,极值比大于2,单质肥料的极值比更大,钾肥达到了5.5。按照化肥施用强度大于250 kg·hm-2的1、2、3、4倍数,把各地市分为化肥低过量区(250~500 kg·hm-2)、中过量区(500~750 kg·hm-2)、高过量区(750~1000 kg·hm-2)和严重过量区(1000~1250 kg·hm-2)4个类型(图1)。由图1可见,化肥施用强度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沿着偏东北西南走向有4个分布带,从南到北,依次交替出现高过量区、中过量区、高过量区、中过量区。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省区来讲,高施肥过量区有三大聚集区,一是苏北和鲁南区(含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及济宁、日照),二是皖中区(含蚌埠、淮南、滁州、合肥、六安),三是位于豫中东南区(含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商丘)。3个聚集区中徐州、蚌埠、淮南、商丘和平顶山5地市为严重过量区,12个地市为高过量区。

表2 2012年淮河流域各地市化肥施用强度(F)和作物复种指数(m)Table 2 Fertilization intensity (F) and multiplaning index (m) of 35 regions in Huai River basin in 2012

图1 2012年淮河流域35个地市化肥施用强度地域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fertilization intensity of 35 regions in Huai River watershed in 2012

淮河流域自古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达区,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淮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更快。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化肥的大量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造成化肥施用区域差异的原因除了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外,还受当地的种植结构、施肥技术、经济水平和施肥习惯等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高需肥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区域间施肥水平差异的不断扩大。

2.2 淮河流域耕地化肥污染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公式(1)和(2)及相关参数,采用表2中化肥施用强度和作物复种指数数据,计算2012年淮河流域35个地市总化肥及单项化肥污染环境风险指数和环境风险程度。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总指数是0.74,属于中等程度风险,接近重度环境风险。35个地市化肥污染风险预警级在Ⅰ和Ⅳ之间变化。由于各地复种指数的不同,其风险预警级的排列与化肥施用强度的顺序并不一致,亳州为Ⅰ级预警,平顶山为Ⅳ级预警,其余 33个地市为Ⅱ和Ⅲ级预警,各预警级基本上呈连片状聚集分布,表明流域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Ⅲ级风险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江苏西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中部(图2a)。单质肥料氮磷钾风险指数分别是 0.74、0.81和0.64,分别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轻度风险,处于Ⅱ、Ⅳ和Ⅰ预警级。氮肥的风险预警级在Ⅰ、Ⅳ之间变化,亳州为Ⅰ级预警级,徐州、宿迁、连云港为Ⅳ预警级,其余为Ⅱ、Ⅲ级预警,Ⅳ级预警明显聚集,其余预警级呈分散状态(图2b);磷肥的预警级在Ⅱ和Ⅴ之间变化,南通、泰州为Ⅱ级预警级,平顶山、淮南、商丘为Ⅴ级预警级,其余30个地市为Ⅳ和Ⅲ级预警级,基本上呈现从西向东南北向条带状交替分布(图2c);钾肥预警级在0和Ⅱ之间,盐城、南通、泰州为0级,淮北等15个地市为Ⅱ级,其余 17个地市为Ⅰ级。Ⅱ级风险预警级主要集聚于流域的东北部和西北部(图2d)。总之,淮河流域磷肥污染的风险最严重,钾肥污染风险较轻,氮肥污染风险中等。磷肥污染风险严重的原因磷肥利用率低,大量的磷肥在土壤中累积,一是对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累积产生长期的影响,二是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费用。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应根据各地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预警级别,加强全面指导和重点区域防控,决不能等到化肥污染出现普遍的明显危害时才引起重视。

图2 2012年淮河流域化肥施用面源污染环境风险分布特征Fig. 2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of chemical fertilization of Huai River watershed in 2013

作为我国第一个按流域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河流,淮河治污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流域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被诊断为淮河流域主要污染来源。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 302.25×104t,其中农业源为 159.26×104t,占总污染量的 52.69%;氨氮(NH4+-N)排放量为27.5×104t,占总污染量的43.3%(周亮等,2014)。其中农业源污染中化肥的使用对水污染贡献最大,其污染还具有广域性、复杂性、间歇性、滞后性及分散性等特点,致使防治成本高、难度大、成效不明显,不仅造成大量肥力流失,而且严重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据有关研究资料,位于淮北的3大支流沙颍河、涡河和洪汝河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为超标。对各个水质指标分析表明,NH4+-N和CODMn是河道主要水质污染指标,沙颍河入流引起干流 NH3-N浓度的增加(蒋艳等,2011)。2013年,河南省内淮河流域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COD和氨氮。安徽省辖淮河支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江苏省辖淮河流域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河南省环境保护厅,2014;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4;江苏省环境保护厅,2014)。种植业中化肥养分流失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 NH4+-N,对淮河水质污染有着重要的贡献(金书秦等,2014)。

过多地使用化肥,对土壤酸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据长期监测,安徽蒙城县土壤pH值自1986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导致土壤酸化。从 1985年到2003年,18年内土壤pH值降低了1~0.7个单位;从2003年到2006年,3年内土壤pH值降低近1个单位。2010年发生因为土壤pH过低导致小麦黄苗死苗的田块土壤pH平均为4.39~5.99,最低为4.14(代勇,2013;张文凯,2010)。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含氯、含硫、含磷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淋溶了土壤中阳离子,大量使用氮肥和“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氮肥的利用率不高,氨态氮在土壤中转化成硝态氮的过程中释放氢离子,淋溶了土壤中大量的阳离子(钙、镁、钾、钠)。近年来淮河支流沿岸出现癌症高发村时有报道,其中消化道肿瘤死亡率达到278/10万,是对照区的1.5倍(虞聪聪等,2013)。有关资料对淮河流域14个监测县5810个行政村的消化道肿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淮河流域江苏段以化肥施用量、土壤多环芳烃含量、GDP和河网密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安徽段以土壤多环芳烃含量和化肥为主;河南段主要是以地下水质量分级、河网密度和化肥为主(戚晓鹏等,2012)。可见,淮河流域化肥的过量施用已经影响到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绝不是危言耸听。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强度平均强度为每公顷耕地776.6 kg·hm-2,作物复种指数为1.8,每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强度为431 kg·hm-2,远大于我国生态乡镇建设制定的化肥施用强度上限 250 kg·hm-2的标准,更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规定的化肥施用环境安全上限225 kg·hm-2的水平。氮磷钾总化肥施用强度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致沿着偏东北西南走向有4个分布带,从南到北,依次交替出现高过量区、中过量区、高过量区、中过量区。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淮河流域耕地化肥施用环境风险总指数是0.74,属于中等程度风险,处于Ⅱ级预警,接近Ⅲ级预警。35个地市化肥污染风险预警级在Ⅰ和Ⅳ之间变化。由于各地复种指数的不同,其风险预警级的排列与化肥施用强度的顺序并不一致,亳州为Ⅰ级预警,平顶山为Ⅳ级预警,其余 33个地市为Ⅱ和Ⅲ级预警,分别呈连片状聚集分布。Ⅲ级预警主要分布在江苏西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中部。单质肥料氮磷钾风险指数分别是0.74、0.81和0.64,属于中度风险、严重风险和轻度风险,分别处于Ⅱ、Ⅳ、Ⅰ预警级。总的来看,淮河流域化肥施用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中等环境风险,与整个流域水体处于中度污染的现实相一致。

3.2 讨论

造成化肥施用区域差异及其环境风险程度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外,更重要的是受当地的种植制度及结构、施肥技术、施肥习惯和化肥类型等因素的作用。本文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中主要考虑了化肥施用强度、环境安全阈值、作物复种指数、化肥利用率、化肥环境影响效应等5种因素,忽略了一些难以操控的因素,评价结果虽然略显粗略,但具有概括性和应用广泛性。如果过细的考虑小范围的土壤条件和作物结构等,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评价结果会缺乏全局性的指导作用。

淮河流域内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过量使用化肥面临的严重风险,建立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统一采取化肥减量措施。例如建立流域化肥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区域合作,特别是对高施肥的区域加强化肥施用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扩大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提高农民环境意识、农技知识水平和耕地规模经营能力等。国家应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像一些发达国家一样,对肥料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用法律和制度规范人们的化肥施用行为,从根本上防治化肥过度施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LEE S I.1979.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 Fisheries, (2): 50-52.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 2014. 2013年安徽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OL]. [2015-03-01]. http://cn.chinagate.cn/environment/2014-07/07/content_ 32880153_10.htm.

安徽省统计局. 2013. 安徽统计年鉴(2013)[EB/OL]. [2015-03-01]. 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

代勇. 2013.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污染问题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19(04): 73-74.

高志红, 陈晓远, 林昌华, 等.2011. 不同施肥水平对粤北坡岗地木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38(4): 70-72.

国家环境保护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农业部. 2010.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 [2015-03-01].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 qttjgb/ qgqttjgb/201002/t20100211_30641.html.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 2014. 2013年河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OL]. [2015-03-01]. http://www.hnep.gov.cn/tabid/435/InfoID/11750/Default. aspx.

河南省统计局. 2014. 河南统计年鉴(2013)[EB/OL]. [2015-03-01]. http://www.ha.stats.gov.cn/hntj/lib/tjnj/2013/indexch.htm.

侯忠武. 2012. 测土配方施肥基本知识[EB/OL]. [2015-03-01]. http://www.tynjtg.com/a/ctpf/300.html.

环境保护部. 2010. 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EB/OL]. [2015-03-01]. http://www.wyepb.gov.cn/html/news5/ show_news_w2_1_606.html.

黄圣彪, 王子健, 乔敏. 2007.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关键科学问题[J].环境科学学报, 27(5): 705-713.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2014. 2013年江苏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EB/OL]. [2015-03-01].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6/05/02111093 0_02.shtml.

江苏省统计局. 2014. 江苏统计年鉴(2013)[EB/OL]. [2015-03-01]. 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jstjnj2014/index_212.html.

姜庆虎, 刘艳芳, 黄浦江, 等. 2013. 城市湖泊流域面源污染的源-汇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东湖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2(3): 469-474.

蒋艳, 彭期冬, 骆辉煌, 等. 2011.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J]. 水利学报, 42(11): 1283-1288.

金书秦, 武岩. 2014. 农业面源是水体污染的首要原因吗?——基于淮河流域数据的检验[J]. 中国农村经济, (9): 71-81.

李强, 胡清菁, 张超兰, 等. 2014. 基于土壤酶总体活性评价铅锌尾矿砂坍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J]. 生态环境学报, 23(11): 1839-1844.

刘钦普, 林振山, 周亮. 2015a. 山东省化肥使用时空分异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31(7): 208-214.

刘钦普. 2014. 中国化肥投入区域差异及环境风险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47(18): 3596-3605.

刘钦普. 2015b. 江苏氮磷钾化肥施用地域分异及面源污染环境风险[J].应用生态学报, 26(5): 1477-1483.

刘忠, 段增强. 2010. 中国主要农区畜禽粪尿资源分布及其环境负荷[J].资源科学, 32(5): 946-950.

陆欣欣, 岳玉波, 赵峥, 等. 2014. 不同施肥处理稻田系统磷素输移特征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4): 394-400.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2013. 科学施肥促进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达 33%[EB/OL]. [2015-03-01]. http://www.moa.gov.cn/ zwllm/zwdt/201310/t20131010_3625203.htm.

戚晓鹏, 计伟, 任红艳, 等. 2012. 淮河流域上消化道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模型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14(4): 432-441.

山东省统计局. 2014. 山东统计年鉴(2013)[EB/OL]. [2015-03-01]. http://www.stats-sd.gov.cn/col/col211/index.html.

宋大平, 陈巍, 高彦征. 2011. 淮河流域氮肥农业施用的合理性及其环境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30(6): 1144-1151.

晏维金, 尹澄清, 孙濮, 等. 1999. 磷氮在水田湿地中的迁移转化及径流流失过程[J]. 应用生态学报, 10(3): 312-316.

杨晓英, 袁晋, 李纪华, 等. 2013. 太湖与淮河流域施肥行为特征比较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35(12): 86-91.

虞聪聪, 伍晨, 郑唯韡, 等. 2013. 淮河流域沈丘县地表水藻类及其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 环境污染与健康杂志, 30(11): 967-971.

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 等. 200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37(7): 1008-1017.

张文凯. 2010. 安徽淮北小麦黄苗死苗现象与土壤养分含量和 pH值的关系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14(4): 53-54.

张智峰, 张卫峰, 2008. 我国化肥施用现状及趋势[J]. 磷肥与复肥, 23(6): 9-12.

章海波, 骆永明, 李志博, 等. 2007.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Ⅲ: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J]. 土壤学报, 44(2): 338-349.

赵建勋, 程燚. 2011. 安徽省肥料施用现状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 17(1): 102-103.

周亮, 徐建刚, 蔡北溟, 等. 2014.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时空变化及对水环境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9(6): 1053-1064.

周亮, 徐建刚, 孙东琪, 等. 2013. 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空间特征解析及分类控制[J]. 环境科学, 34(2): 547-554.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Farmland in Huai River Basin

LIU Qinpu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 China

Soil pollution by fertilization has become one key cause of water pollution in watershe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fertilization in Huai River basin were made in order to fully recognize the intensity of agricultural fertilization and its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risk awareness and control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Model of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wa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such five factors as fertilization intensity,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safety threshold,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effect weight, multi-cropping index (MCI) and fertilization efficiency. Analys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N, P, K.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thresholds of N, P, K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250 kg·hm-2, the total fertilizers mass per sowing cropland, which 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villages and town sponsored by Chinese government,and the proportion of 1∶0.5∶0.5 for N∶P∶K. The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the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was made on such conditions as the equal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ingle fertilizers, 1 MCI and the ratio of 50% for fertilizer efficiency. Results showed that, at present the rate of farmland fertilizer in Huai River basin is 776.6 kg·hm-2, which is as 3.1 times as the standard of 250 kg·hm-2with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from the maximum of 1 242.2 kg·hm-2to the minimum of 478.7 kg·hm-2. The distribution of fertilization intensity showed four east-west strips from south to north with alternation of high overuse fertilization trip to medium overuse fertilization. The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index of Huai River was 0.74, belong to medium degree risk, at Ⅱ warning grade. The warning grades for 35 regions in this basin ranged from Ⅰ to Ⅳ with clustering distribution. The risk indexes for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h were 0.74, 0.81, 0.64, respectively, each being at Ⅱ, Ⅳ, and Ⅰ warning grade. The overuse of fertilizers has resulted in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tensity of fertiliz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safety threshold; modeling; warning; Huai River basin

10.16258/j.cnki.1674-5906.2015.09.014

X53

A

1674-5906(2015)09-1512-07

刘钦普. 淮河流域化肥施用空间特征及环境风险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9): 1512-1518.

LIU Qinpu.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Farmland in Huai River Basin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5, 24(9): 1512-15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51);江苏省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南京市环境科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刘钦普(1957年生),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 liuqinpu@163.com

2015-07-05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过量氮磷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过量食水果会加速衰老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B3M4 Sandstorms in Asia Teaching Plan
请勿过量饮酒
吃糖过量也会“醉”?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不同氮磷水平下AM真菌对棉花的侵染率及氮磷含量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烤烟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