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奶业发展情况调研
2015-12-07翁崇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文│翁崇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武城县奶业发展情况调研
文│翁崇鹏(农业部人事劳动司)
2014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卖奶难现象,青海、山东、河北等地甚至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事件。为了解奶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笔者利用挂职锻炼机会,通过深入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全部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和部分散养户,以及乳品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总体感觉,受国际奶价走跌、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水平落后以及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多重影响,散养户面临破产倒闭,规模场咬牙坚持,乳品企业收奶门槛日益严格,奶牛养殖行业“洗牌”加剧,奶业生产发展正处“初冬”,原奶价格将继续下滑,要度过“寒冬”,亟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奶农利益,保障奶业健康发展。
一、武城县奶业生产发展情况
武城县地处鲁西北平原,是传统农业县,畜牧业发展以奶牛、生猪为主。2014年,全县奶牛存栏6000多头,在产奶牛存栏约2600头,主要以富民、洪源、锦兰等三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此外有部分散养户。光明乳业德州工厂设在离县城40千米的德州经济开发区,日产能600吨左右,现日收奶380吨左右。对于此次“卖奶难”的问题,规模场、散养户、乳品企业都在承受压力,但抗风险能力、心理状态不一。
1.规模场:倒奶影响不大,发展压力很大。武城县富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37家养殖户组成的养殖小区,实行“六统一”管理,小区存栏奶牛3100头,产奶牛近700头。洪源奶牛养殖合作社由3家养殖户组成的养殖小区,存栏奶牛700头,产奶牛200多头。这两个合作社都是光明乳业德州工厂的奶源基地。目前,富民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天产奶约14吨,由光明乳业公司收购11.6吨,卖给奶吧1.3吨,卖给村里人散奶0.7吨,每天要倒掉500千克。洪源奶牛养殖合作社日产奶约6吨,日均单产26~28千克,光明乳业公司按合同以每千克3.8元的均价收购,目前基本处于盈亏临界点。合作社负责人李玉坡苦笑着说,“咬牙扛呗,希望能尽快熬过这个难关。”
锦兰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家庭牧场,存栏奶牛800头,产奶牛246头,日产奶7.4吨,日均单产31.5千克,奶的各项生化指标较好(脂肪含量4.2%、乳蛋白含量3.4%、微生物3.8、体细胞20万、干物质13.1),是武城县养殖管理水平最高的养殖场。该养殖场是伊利乳业平阴工厂奶源基地,伊利公司以每千克4.21元收购。养殖场老板刘坤亮说,“目前不会倒奶,但总有股被淘汰的压力感。牛奶要卖给乳企,就必须在饲料、防疫、管理等方面达到乳企要求,我就得不断改进装备,增加投入,才能满足收奶要求”。对于未来发展,刘坤亮说:我们现在的奶业发展水平,是“小米加步枪”的“县大队”“区小队”,与国外的“集约化坦克军团”作战,要想取得胜利,在养殖成本难以降低的情况下,只能加强管理,提高单产,才有可能闯出一条血路。
2.散养户:谈现在“心太累”,想未来“心太闷”。武城县有近30家存栏奶牛100头以下的散养户,面临这个奶业发展的“寒冬”,他们显得心力交瘁、孤助无力。邴桂亮自2003年开始饲养奶牛,目前存栏奶牛70头,产奶牛30头,日产奶700千克左右。因产奶量达不到乳品企业收购的标准(乳品公司要求3吨以上),目前只好自谋销路,因销售困难,现状是险象环生,前途未卜。邴桂亮饲养的奶牛每天产奶700千克,销奶吧250千克、销村民散奶100千克、销养牛户养犊牛50千克,其他的全部以极低价格卖给收奶的经纪人,总收益2000元左右;但在支出方面,不算水、电、人工以及银行100万贷款的利息,仅养殖成本约需2000元。目前各中小学已经放寒假,奶吧用奶量减少,邴桂亮每天都在倒贴好几百块钱养牛。邴桂亮妻子无奈地说,“牛奶天天出,一想到卖奶,整宿都睡不着,不敢想将来会咋样啊!”
3.乳品企业:奶价低利润增,补贴钱保奶源。光明乳业德州工厂建于2001年,日产能600吨奶制品,目前公司日收奶485吨。鲜奶价格由2013年8月的每千克5.6元,下降到当前的每千克3.8元,奶源成本降低32%,虽然2014年的奶产品销量下降,但销售价格不变,乳企利润总体还是增加的。光明乳业公司实行“以销定产”,奶产品销量下滑,该公司用奶量相应下降,但仍在按合同收购鲜奶。每天收来的鲜奶剩余80~90吨,低价卖给其他乳品企业,2014年11月以来亏损1000多万元。奶源部经理仇亚军说,“乳企让利收奶,一是承担社会责任,响应政府号召;二是奶源是公司发展的根本,公司与奶农绑在一根链上,不能形势差就甩,形势好我们找谁去?不过,我们企业对奶源的质量会有更高要求,奶农必须调结构、转方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二、“卖奶难”原因分析
从武城县奶业发展情况,窥探全国“卖奶难”“奶贱如水”甚至“倒奶杀牛”问题,究其原因,固然有国际市场冲击、奶企减产、奶源过剩等直接原因,更有奶源质量不高、养殖水平落后、奶农乳企利益联结不紧密等深层次原因。
1.国际奶价走低,大量进口奶粉进入国内市场。2014年3月以来,全球原奶价格持续下跌,跌幅达30%~40%。质优价廉的进口原奶对国内原奶带来较大冲击。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约2万元,比国产奶粉便宜近1万元。乳品企业转向更多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数量68万吨,按照奶粉与生鲜乳1︰8折算,相当于进口544万吨原料奶,约占我国牛奶年产量的16%。
2.奶价预期升高,国内市场产量增加。2013年,我国出现“奶荒牛贵”,导致原奶价格大幅上涨,在市场利好的促使下,各地奶牛补栏快速增长,原奶产量大幅增大。德州市仅2014年就从澳大利亚进口青年奶牛1万多头。同时,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投资建设奶牛场,在德州市周边,现代牧业集团投资建设了20万头奶牛场、澳亚集团建设了5个万头奶牛场,原奶产量极大增加。
3.境外大型乳企进入原奶产业,对散养户冲击严重。随着我国乳业市场与国际的高度接轨,国外大公司也到国内开设大型牧场,新西兰恒天然、美国嘉吉等公司在河北、山东等地都建有基地,每个牧场日产达150吨,这些农场采用先进的集约化养殖模式,成本低、奶质好,深受奶企青睐。在此冲击下,光明乳业、伊利公司都提出不再接收日产3吨以下奶站的奶,按一头奶牛日均产奶20千克计,意味着150头以下的奶站都面临淘汰。
4.市场消费低迷,乳企收奶热情褪减。经历2013年“奶荒”后,乳企为保证奶源充足,在大量进口奶粉的同时,选择将原奶喷粉入库储存(1吨粉成本3.6万元),资金成本增加,周转力不从心。特别是国内乳品消费市场开始下滑,企业销售量日益减少,用奶需求逐步减少。2014年1~10月乳制品总产量2198.8万吨,同比下降0.04%。在资金绷紧、原料奶出路不畅的情况下,乳企特别是小企业收奶积极性骤减。
5.养殖水平落后,抗风险能力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传统的奶牛养殖方式被彻底打破。大型规模养殖场,在管理上已由传统的养殖小区管理向现代化牧场管理转变;在饲养上已由传统的干料配方料饲养向苜蓿青贮配方粮饲养转变;在品种上从国外大量引进优质奶牛,生产性能提高。而小型养殖场和散养户因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不足,其单产、成本、奶质等都处于劣势,面临价格波动的“寒冬”,“洗牌”加速显现。
6.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奶农话语权微弱。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握生鲜乳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养殖环节的利润占乳业整体利润不足10%。乳企虽然与奶农签署购销合同,但各项指标标准掌握在乳企手中,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极端情况下只能杀牛弃养。乳企与奶农没有稳定牢固的合作机制,奶农一方面不敢轻易发展生产,怕奶多不能卖掉;一方面又必须加大投入提高水平,迎合乳企对原奶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
三、有关政策建议
有专家预测,2015年奶价降幅将超过15%。从武城县及周边地区看,虽然还没有出现重大倒奶及非正常淘汰奶牛现象,但笔者认为,当前还是奶业发展的“初冬”,奶价进一步下滑,那时才是真正的“寒冬”。要确保奶农安全“过冬”,保障奶业健康发展,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卖奶难”的现实问题,又要长远谋划,推动奶业转型升级;既要重点保护奶农利益,又要推动奶业加工、奶品消费的发展;既要着力保护提高基础生产能力,又要推动生产关系调整。
1.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市场调控。一是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当前,要按照农业部《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密切监测生鲜乳销售形势,通过各种形式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积极收购,善待奶农。充分发挥地方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作用,维护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二是加大奶业政策扶持和生产救助力度。落实奶牛生产发展已有扶持政策,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贴、信贷金融支持等办法,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奶农渡过难关,切实把损失降到最低。三是规范鲜奶消费市场。一方面,普及鲜奶消费观念,科学提倡鲜奶消费,提高巴氏奶、酸奶等低温奶和以湿法工艺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强化液态奶生产经营市场监管,完善复原乳检测标准和方法,严格落实液态奶标识制度,开展液态奶标“鲜”、标“纯”和标“复原乳”标识检查。
2.强化顶层设计,扶持奶业发展。一是加快奶牛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加快推行家庭牧场、合作社等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加快养殖小区升级改造,提高现代牧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强奶业扶持政策创设。在奶牛良种补贴、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政策基础上,增设奶业基础设施改造、技术推广等补贴政策,相关政策向200~300头家庭牧场倾斜。三是完善奶业金融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奶业保险,增加奶牛疫病险种、产品滞销等保险业务。创新奶业金融政策,通过保险担保、圈舍抵押等形式,协调金融机构对符合奶业发展方向的养殖场发放贷款。四是加强对进口乳制品的管理。加大对进口乳制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对进口原料奶粉的保质期做出严格规定,并实行使用备案制度,加强对进口原料奶粉使用的跟踪管理,减少复原乳的生产。
3.强化危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买奶难”的同时,更要“危中抢机”,进一步提升奶业管理水平。一是提升饲养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养殖小区和散养户调整组织发展方式,逐步向家庭牧场和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场转变;加强科技攻关增加奶牛单产,提高养殖效益。二是提升奶源质量水平。在营养调控中注重能氮平衡,提高牛奶乳脂、乳蛋白,降低尿素氮;在乳品质量控制方面,着力解决奶牛场环境卫生,提倡奶牛卧床,加强挤奶环节卫生管理;严格抗生素药物添加,确保奶源质量安全。三是提升疫病防控水平。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加强养殖场消毒卫生管理,强化疫病防控措施,防止脆弱的奶业发展“雪上加霜”。四是提升市场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市场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为奶农提供准确的市场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发布相关供求权威分析信息,增强奶农养殖市场针对性,确保生产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
4.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奶农话语权。一是营造良好乳企与奶农共生环境。进一步发展与规范订单农业,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买卖契约关系,明确相应约束机制和制约手段,完善乳企与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三是推行第三方议价机制。借鉴上海市由政府部门、奶业协会、奶农、乳企共同协商定价的做法,合理分配奶牛养殖、奶站、乳企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利润。四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奶业协会联结奶农、乳企及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布奶牛购销、牛奶生产及国际市场发展等相关信息,定期代表奶农、乳企向政府表达有关诉求,提出政策意见建议,共同促进奶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