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域下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

2015-12-07姜亦玲

文理导航 2015年36期
关键词:认知沟通目标

【摘 要】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探讨了确立目标、调整认知和积极行动等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适应;目标;认知;沟通

“适应”是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观点。生物界包括人类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就是适者生存。心理适应是指个体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调整身心状态,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的过程和状态。当我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从一个熟悉的岗位到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岗位,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新环境与过去习惯的心理及行为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如:情绪上的烦躁、焦虑、紧张,行为上的茫然、无助、被动等。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的不适应是必然的,问题就是成长的机会,每个人都面对适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适应的任务,需要积极去应对。适应是我们人人都能够做到,而且也能够做好的。

一、合理规划目标

“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工作、学习、生活,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规划好目标,很多适应困难都与目标确定不当有关。只要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就会充满信心和活力。确立目标首先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远期目标,还要制定一个为实现远期目标所设立的近期目标,即短期内立即要做的事,这样的事要一件一件地做、一步步地接近并最终达到远期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以及客观所提供的条件,盲目地追随别人或社会时尚,不但不会获得成功,还会影响心理的平衡。目标应该随时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以免脱离实际而不能实现。一个人有能力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共同决定的。虽然大多数人的能力基本类同,但是应该客观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侧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及特点时,才能确定出恰当的追求目标,并能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实现这一预定目标。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个人的需求得以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对自己的信心得以增强,并能使自己的心理机能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为追求下一个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认知偏差

认知是一个系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判断等,认知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世界。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在50年代创立合理情绪疗法时提出认知ABC理论。来源于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代表诱发事件、解释和结果。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不适应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不当评价和解释B造成的。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同样一件事,会因所持的人生态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如果能对事件做出理性的评价,就可以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减少心理上的不适应。常用的调整认知方法有:角色扮演(空椅子技术)、心理剧扮演、强化辩论、合理情绪想象等。要想积极地对待生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三、积极开展行动

认为不快乐或生活质量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积极主动的行动。一切的幸福、充实与美好都与积极的行动有关。积极行动可以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应带来的孤独、苦闷、烦躁、恐惧和空虚。当对环境不满意、不熟悉时,只要积极行动,为集体、为他人多做些事情,就会逐渐熟悉环境,别人也会从行动中了解你,就会逐渐融于新的环境之中。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时候,你就不会像往日那样去琢磨自己的心境。其实,很多烦恼都来自于自己的“冥思”。那些专心于自己事业的人们,那些辛勤劳动着的人们,根本没有功夫去“空虚”、“烦恼”和“失落”,不适和疾病往往与他们无缘。即使面对严重的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只要不放弃积极行动,必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和应对,把损失或伤害降到最低限度。积极行动意味着能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积极投入到社会的各项实践中去,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我选择、自我决断、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工作能力,同时也提升自信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学会与人沟通

人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有了支持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人际间良好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沟通,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开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钥匙,是化解人们之间误解和冲突的宝剑,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只有建立在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纯洁、长久和有活力。人际交往要心理相容,每个人的长处短处各不相同,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你就会得到很多的朋友。尽管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利益冲突增多,然而,无论什么时候,那些不过分计较自己,多为别人着想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爱,也有着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1.154

【作者简介】

姜亦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讲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猜你喜欢

认知沟通目标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