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调查与研究

2015-12-07林玮骆凤

粤海风 2015年5期
关键词:龙川木偶戏锦标

林玮+骆凤

龙川,广东省河源市辖县,地处东江和韩江的上游,北界江西,东临梅州,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人口87万。古之龙川疆域多变,其中以秦代最为辽阔,东至福建东南部,西与博罗县相邻,南辖海陆丰,北至江西省长宁县(今寻邬县)境,即现在粤东大部分地区。后陆续析置新县,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析置和平县后,龙川地域至今无大的变化。

龙川文化源远流长,秦平岭南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原文化入粤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原人的南迁,造就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客家文化。龙川也成为最早的客家文化中心。中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龙川经济文化的发展。现存的特色民间艺术有客家山歌、木偶戏、马灯、船灯、杂技、舞龙、舞狮、牛灯等。其中木偶戏于2007年入选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川木偶戏是一门融雕刻、表演、剧本、舞蹈、音乐等诸多要素在内的民间艺术,主要分布于黎咀镇、佗城镇。 其中以黎咀镇虎口村的木偶戏班比较出名。可以说,在很大层面上,黎咀镇木偶戏的发展与整个龙川木偶戏的盛衰息息相关,黎咀镇木偶戏班的变迁史恰恰是龙川木偶戏变迁、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的历史与现状

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据《黎咀镇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龙川木偶由骆七等人从福建引入。1900年前,黎咀镇虎口村的骆三、骆七兄弟组建“广班戏团”,开八音馆,后到福建泉州学习木偶技艺。学成木偶技艺以后,骆三、骆七带领其家庭成员分别组建了“兆丰年”“贺丰年”两个戏班,“兆丰年”由骆三带领其家庭成员组成:家宾、捷兵、南耀、火生等,“贺丰年”由骆七带领其家庭成员月生、民生、枚生、锦江等组成。每个戏班都有十几人,他们经常到省内的兴宁、五华、和平及江西省的定南、安远、和平、龙川等地巡回演出。当时,戏班用白话文表演,先使用提线木偶操作,一般一个木偶由7至10条线组成,复杂的木偶有20多线(目前已不再制作这种复杂的木偶)。木偶的头、手、脚均由樟木做成,身架由铁线与竹子制作。 解放后,在龙川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下,将原“贺丰年”和“兆丰年”木偶戏班中部分木偶艺人组织起来,于1953年8月中旬正式成立了“龙川县文联线剧队”,1955年更名为龙川县剧团。由于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龙川县剧团由单一的提线木偶增加了手擎木偶,并开始到广州及南海、佛山、东莞等地演出。剧团所到之处,场场爆满,成了当地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1955年夏,苏联、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三国组成的木偶专家代表团,一行七人访问广东。省文化局选派正在广州演出的龙川县剧团作专场演出,艺人的精湛操纵艺术和表演技巧获得了外国专家的高度赞扬。1955年秋,龙川县剧团到广西巡回演出,1956年春,为加强兄弟省区的文化交流,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龙川县剧团正式拨调广西,并改名为“广西木偶艺术剧团”。副团长由骆民生、徐运辉担任。当时的龙川籍子女有骆七儿子三兄弟:骆民生(1956-1966担任副团长)、骆月生、骆枚生、骆灶生(1970-1980担任副团长)、骆锦先、骆家滨、邹桂增。他们在剧团里担任技术顾问、领导及台柱演员。由于大量技艺人员派往广西,龙川木偶戏开始消寂。1959年,骆民生儿子骆锦标初中毕业后前往广西,跟随广西木偶剧团学习提线木偶艺术和制作特技安装技术。1961年,由于剧团精简人员以及考虑到个人原因,骆锦标选择离开广西返回龙川。

从广西回到家乡黎咀镇虎口村的骆锦标和一些民间艺术爱好者郑秋元、邱俊等发起排练了木偶小节目。1972年,老艺术家骆月生、骆枚生先后从广西木偶戏剧团退休还乡。龙川县文化局得知消息后鼓励骆月生、骆枚生和骆锦标重组虎口木偶队。骆锦标得知县委指示后,自费远赴广西木偶剧团要求支持,从广西木偶剧团带回数箱木偶、道具、布幕、器具等。同年8月份,在郑秋元、骆淳石等艺人的倡议下,虎口木偶队成立。由郑秋元任队长,骆锦标任副队长,还有骆奎先、丘俊、丘运兰、骆仕英等。木偶队成立之后一直在排演一些短小精干的节目,演出后获得很高的评价,得到了黎咀公社党委领导的重视,公社宣传队积极倡议成立公社木偶团。在得到上级领导同意后,1973年3月,黎咀木偶宣传队组建成立,郑秋元任总负责人兼导演,下设演员组,由谢善昌任组长,制作组由骆锦标任组长,美工组由丘俊任组长,器乐组由魏日泉任组长,后勤组由黄道宝任组长,并在全社范围内选调演员。当时黎咀宣传队创办时经济非常困难,为了弥补经费不足,全体队员在正规排练后还要下地干农活。1975年2月,黎咀木偶宣传队升格为“龙川黎咀木偶剧团”,作为黎咀公社下属单位,并成立新的领导班子到各地进行演出,获得了全国各地一致好评。正当黎咀木偶团最红火的时候,基于当时戏剧排期规定,非国家编制的正式剧团无法纳入地区正式排期演出,木偶戏面临解散的厄运。1980春节过后,由于终究不能解决编制问题,龙川黎咀镇木偶剧团宣告解散。2004年,为了落实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秉承民间传统艺术,拯救将消失的木偶艺术,在县政府的帮助下,以原木偶戏团的成员为主的“龙川县黎咀镇木偶团”正式成立,时有12人。现今,由骆锦标任团长的“龙川县黎咀木偶团”演职人员有15人。骆锦标作为骆七第三代传孙,是龙川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于2011年被任命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手擎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一)木偶戏剧目

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表演的内容丰富、剧目繁多。当时由骆七成立“贺丰年”木偶戏团排演的是老式传统本,群众称为“鬼仔戏”。演出节目有《水淹金山寺》、《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1953年龙川县文联线剧队成立后,紧密配合当时农村中心任务,以客家山歌剧的形式选排了《生产不忘斗争》、《喜事》、《舞狮子》、《组织起来大生产》、《此路不通》、《化子进城》,由于剧队采用客家山歌剧的演出形式,观众倍感亲切,大受欢迎。后来剧队还排演了《苏小妹三难新郎》、《夜打登州》、《孙悟空大闹天空》等节目。

1973年对外演出节目以短小精干为主,有《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追车》、《抓坏蛋》、《乐器大合唱》等。剧团一直是靠少儿舞蹈、小戏曲、民乐合奏、民间舞师等节目为主。

1975年剧团远赴江西演出期间,深深感受到木偶戏仅靠歌舞小戏是不足以发展,必须增加更现代性的木偶剧目。当时,一位叫黄伟的指导员根据枫树坝水电工程炸药失窃事件,创作出一幕三场的中型木偶新节目《白鸽的秘密》。《白鸽的秘密》是黎咀木偶戏剧团1976年和1977年的主打节目。半个月后,《白鸽的秘密》在广州文化公园演出。这次演出中,黎咀木偶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观看过省木偶团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彩排后,木偶团所有演职员都大大拓宽了视野。

1977年春节过后,黎咀木偶团就开始排练大型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推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时,还推出了指导员黄伟根据宝安边防反偷渡故事创作的新戏《螺号声声》。1978年,黎咀木偶团以全新的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在演出途中,又利用空余时间,排练新节目《火焰山》。

2004年以后,黎咀木偶团表演的剧目主要为《马灯四围》、《民乐伴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从木偶团创办开始,骆锦标一直担任木偶制作的重任。据骆锦标老艺人的回忆,这些剧目的主要内容和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没有太大的出入。由于表演这些剧目的木偶要求高,制作的成本大,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已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再上演过。现在主要表演的木偶戏都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并一切从简,也没有什么剧本,表演时配上欢快的音乐,木偶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即可。现在表演较多的木偶曲目有:《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的金山上》、《步步高·平湖秋月》、《木偶高空骑车》、《马灯四围》、《民乐大合奏》等。

特别是《马灯四围》,是必演的一个节目。《马灯四围》融合了黎咀镇传统文化艺术——马灯(俗称打纸马)所创立出来的新节目。《马灯四围》的主要角色有少爷、夫人、丫头、马夫、车夫等。游园时,夫人乘车,其他角色跟着边唱边舞,歌颂者丰收和爱情。

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的演出一般针对乡村百姓,早期,村民遇有喜事丧事,为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村民就用木偶人头简单的舞之歌之。如今,主要靠一些老板的邀请表演以及政府安排的过年期间到各乡镇的巡演。

(二)配乐、木偶制作、服饰与戏台

1.配乐:据艺人介绍,最初的木偶表演只是用唢呐演奏音律即可。后来,表演木偶有自己的一套器乐班子,木偶在台上表演,一侧就有人在现场演奏音乐、演唱剧本。龙川木偶戏的音乐表演基本承袭了传统戏曲形式,音乐有民间小调、客家山歌等曲调,板式多样;而今随着光碟、音响设备的出现与普及,剧团开始用多媒体音乐制品作为伴奏,其配乐由龙川山歌剧团的人员录制好,表演时直接播放,一般录好音乐之后好几年都沿用那些音乐,不做修改。用录音制品取代现场演奏主要为了降低演出成本,也使得剧团表演的内容越来越灵活、广泛,但是这种用录音制品代替乐队的做法,消除了木偶戏本身传统的戏曲元素。

2.木偶制作:龙川县黎咀镇的木偶一般使用樟木制作而成,但随着木偶戏演出收入的逐渐降低,木偶的制作也随之减少,往往在原木偶的基础之上进行修补。为了节约成本,目前戏班所用到的木偶并非全是木头,不少是用可凝固性材料融合而成,甚至用泡沫替代。制作木偶的时间一般是8月份,天气干爽,木偶容易保存,到了春节期间便可投入使用,现在制作的木偶一般只用于歌舞表演。

制作时先做木偶头,用一个专门的木偶头模型做模板。木偶头的模板有三种:男、女、小孩。木偶头是用专门的石膏模型做模板,将可凝固性材料倒入石膏模型中,待其冷却凝固即可。木偶头像的制作是整个木偶制作过程的灵魂。

木偶的手大部分是用樟木雕刻而成,因为只有雕刻出来的手才有明显的手指关节,才与真人较为相似,具有生命力,但其中一些木偶的手在演出时作用并非太大,为了方便制作和节约成本,有时也会用可凝固性材料融合而成,做成一个小小的锤子模型,在经过小刀雕琢后成为木偶的手。木偶的脚是用泡沫修剪而成,在泡沫上涂上颜色,即成为木偶的脚。

为了减轻木偶的重量,在制作木偶的过程中,一般木偶的身体部分会用石灰石做个躯干,木偶下体即被衣服遮挡的部位都是中空的,只用几根细铁丝衔接而成,同时用钓鱼绳线将头、双手、双脚固定在下方的一块十字架木板上,这样只要操作十字架木板,木偶的头、手、脚便可摇动起来。有些简单的木偶之间是用一个木棒支撑木偶头,两根小铁管直接支撑木偶的手即可。

3.服饰:黎咀镇木偶戏由于出演多在喜庆的节日,因此不管是表演者还是木偶,其服饰多是艳丽多彩的。

以前,木偶的服饰会根据演出的具体剧目而定。现在木偶的服饰比较随意,大概有六种类型,分别是杂技服、民国服饰、中山装、唐装、少数民族服饰、汉服。一般木偶的服饰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什么剧目用什么样的服饰是固定好的。比如说《伞顶骑车》,木偶就是身穿杂技服在表演;《民乐合奏》木偶一般身穿民国服饰或中山装在吹拉弹唱。

关于木偶的配饰方面,也是根据演出的剧目所配备。一般的配饰有器乐类:二胡、大提琴、唢呐、琵琶、笛子、鼓等,还有杂技类:车轮、伞等;其它配饰还有马、幡、红巾、头花等等。

黎咀镇木偶的妆容比较简单,一般按照年龄、性别,按照生活中的面貌去妆点木偶妆容。

4.戏台:黎咀镇的木偶戏表演有自己专用的戏台,主要材料是钢铁管和红、绿幕布,长6米,宽5.5米,高4.5米。

黎咀镇木偶戏的演出场所要求比较简单,一般在农村,只要地方够宽敞,无论是屋前屋后的空地还是热闹的街道广场,都可以搭建戏台。由于表演一般针对乡村老百姓,经常这家唱完到那家,演出的场所不固定,这就决定了戏台的搭建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搭建戏台的材料主要是钢铁管,戏台的规格一般为长6米,宽5.5米,高4.5米,其骨架以数根钢管架起来,骨架搭建好后,艺人在戏台前方会悬挂上一块一米高的幕布,幕布上会有 “龙川黎咀木偶团”的标号以及一些木偶表演的图片。前方幕布的两边会挂上四米高的深红色的幕帘,戏台的正面上方会挂一条与舞台同宽的花纹条幕布,幕布也采用深红色。戏台后方会悬挂一幅与舞台同高同宽的墨绿色的幕布,幕布上还会夹上一幅略小的图片作为背景。戏台的装饰布局整体以深红色为主,色彩鲜艳明快,烘托了整个戏台欢腾的气势、喜庆的气氛。

墨绿色的幕布前面的地板上放着一个盛放演出时的道具的大木箱。为了艺人演出时更加便捷地取用道具,木偶、道具的摆放按先后出场的顺序。

(三)表演技巧及演出习俗

经过时代的演变与后人的改造,加上提线木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目前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已演化成以手擎木偶为主、提线木偶为辅。如今的提线木偶只剩下4个,经常表演的只有2个,大部分都是手擎木偶在表演。

据艺人介绍,原来的提线木偶包括软线、硬线两种,软线一般就是控制木偶动作的,比如手部的拉琴动作;硬线是固定木偶身体的那些线。提线木偶少的10多条线,多的能达20、30多条线,木偶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等行当,配以民间小调、客家山歌等曲调,艺人左手手持操控板,右手根据需要拉扯其中的线操纵木偶作动作。手擎木偶的表演一般是用樟木支撑着木偶的躯干,在木偶的手腕处衔接着两根操纵杆。表演时,艺人的右手握住樟木,左手拿着操纵杆,根据剧情的需要,人为地走动和做相应的动作。

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历史久远,在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其在演出时也深受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如表演木偶戏之前艺人会拜老祖宗,但这种习俗早就流失,骆师傅已经不记得木偶戏表演拜祭的是谁。另外,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传说丑角需要放在戏箱的最上面,如果放在下面它就会出来捣蛋,并且木偶不能放在有人居住的房间里,必须要在另外的地方存放。据说是因为木偶形似人类,加上木偶比较邪气,如与人同处一室,会吸收人的阳气,对人的身体不利。

三、对龙川县黎咀镇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首先,资金投入要到位,管理机制需完善。在调查过程中,骆锦标师傅说的最多的就是经费问题。骆师傅称龙川木偶戏自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广东省政府每年都会拨专款扶植,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完善,每年木偶戏班的专款都没有完全到位,专款不“专”。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木偶戏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对木偶戏的政策保护和管理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的到位。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紧培养木偶艺术传承人。目前,龙川县黎咀木偶团存在团员年龄老化的问题。一些年老团员先后故去或因为体力问题退出剧团,而村里的年轻人因为大都外出务工,致使剧团后继乏人,团员逐年减少……骆锦标师傅已跨入古稀之年。龙川县的木偶艺术已到了濒临失传、消亡的危险境地。因此,加紧木偶艺术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此外,更新剧目,加大宣传,提高自身演创水平。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大多年轻人的兴趣都转移到这些大众多媒体产品上,越来越少关注传统地方文化。加上戏班表演内容大多过于陈旧、单一,剧目没有创新,演员表演水平下降,这势必导致观众流失,戏班萎缩。因此,龙川木偶戏要发展,必须改变剧目陈旧的现状,更新剧目、创作剧本,使表演内容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在内容和技艺方面推陈出新,以适应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桢《20世纪中国戏剧史学与民间戏剧研究》,胡忌主编《戏史辨》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2] 梁德新、邓学良《闽粤客家地区提线木偶戏的渊源、流传、现状》,《客家风华》2002年第5期。

[3] 廖奔《傀儡戏略史》,《民族艺术》1996年第4期。

[4] 邢公畹《傀儡戏寻根》,《寻根》1995年第5期。

[5] 易云《广东的木偶戏和皮影戏》,《广东艺术》199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龙川木偶戏锦标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龙川掠影
去六(7)班罚站
木偶戏
完美圈套
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龙川
大家都为这个客家古邑添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