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奉“跟对人”苦了谁

2015-12-07刘励之

清风 2015年6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圈子彩票

文_刘励之

信奉“跟对人”苦了谁

文_刘励之

杂文家阮直曾写了一篇《稻草捆绑术》的文章,主要批评一些如同稻草般的人物,总是想着靠上强权、攀附大人物,而那些一时攀附不上大人物的就找圈子,结“乡党”。他对此指出:“人的价值还是由自身的素质决定一切,把命运捆绑在别人身上,就如买彩票,中奖的总是有,但就不一定是你!”

阮先生的话没错,把命运捆绑在别人身上确实如同买彩票,不是人人都能中奖。但对于只想靠买彩票改变命运的人而言,可能是另一种想法:买了起码有机会中,不买则一点机会没有,这种以小博大的投资很划算。毕竟,天上掉馅饼这样的事绝没有买彩票靠谱。

如果再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买彩票”的人不仅仅是那些所谓“稻草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山头”“圈子”现象,75.9%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以“山头”“圈子”为代表的附庸思维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会让人觉得“跟对人”、进“圈子”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不管在企业、学校还是官场,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认为“对”的人靠拢,美其名曰要团结同事,搞好人际关系;其实质是想为自己的飞黄腾达加个“助推器”。阮先生把攀附别人比作买彩票,笔者看更像是买“保险”。

人具有社会性,“跟对人”本无可厚非,或许还能产生近朱者赤的效果。现在一些励志书讲“做对事赢一次,跟对人赢一生”,就不完全是厚黑学。比如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不同的老师对其熏陶可能不同;对于一个员工来讲,不同领导对其成长的影响也可能不同。跟了对的人,或能扩展自己人生的宽度。不过,这种情况大多是一种人生际遇,“对”的人更多是以自己的才华、人格魅力感染他人。

然而,现在的“跟对人”多是主动出击,是对权威乃至权贵的谄媚,或为了寻找安全感,或为了走捷径,甚至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如何向“对”的人靠拢,那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甚至成了一门“学问”。而对于被靠拢者,也许能够抵挡一阵“糖衣炮弹”,但很难躲过所谓的“礼尚往来”。

在官场,“跟对人”似乎更加重要。跟对了人,提拔就很快,这对于一些一向以升官为目的的官员来讲实在诱惑很大,比如谷俊山,每天就是琢磨给谁送钱,生怕没跟上,掉了队。当这些人天天想着怎么“跟对人”,不琢磨事、专琢磨人时,政治生活就开始庸俗化。习近平说:“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

容易理解的是,一些人信奉“跟对人”,很多时候信奉的是“跟对权力”,希望通过权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使自己掌握不了权力,也要与权力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是当下政治生态乃至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因为在一些人看来,一旦有了权力,很多规则、努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成了“一句话的事”。

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合成谬误”,延伸到社会方面来讲就是说,一个人踮起脚看戏能看得清楚,但如果人人都用这样的姿势,所有人不但不能看清楚,一个个还都会累得要命。同理,一个社会中,某些人尝试利用“跟对人”来走向成功,而且得逞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模仿这样的游戏方式,整个社会就变得潜规则横行,大家个个疲于钻营,无法自拔。若官场如此,还怎么能好好为人民服务?若社会如此,还怎么会有光明的未来?

因此,若要大家不再信奉“跟对人”,不仅要让权力回归本位,而且要给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更多机会。否则,大家都想着“跟对人”,没人再相信公平公正,没人再相信勤劳致富,即使暂时获得了“跟对人”的一点利益,终要为社会的溃败买单,最后苦的还是自己。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圈子彩票
加油吧少年!围观各国考生奋战“高考”
一张图看懂2017年全国彩票大数据
噜噜猪买彩票
朋友无圈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知识改变命运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
彩票摊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