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与传播正能量不矛盾
2015-12-07闫群力
文_闫群力
坚持问题导向与传播正能量不矛盾
文_闫群力
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你是否承认,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是创新的原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矛盾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就要直面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破解社会发展难题,尤其关注人的生存境遇。说白了,就是要直面中国的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要敢于正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正视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他在2014年12月31日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最近社会上反响热烈、很受欢迎的一本书,即《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本书中要敢于面对问题的论述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本质来说就是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坚持问题导向与“正面报道”、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并不矛盾,也不会发生冲突,它们两者之间更不是对立、对抗的关系。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也不是完全唱赞歌,说好听的;回避矛盾冲突和负面问题,尤其是回避揭露腐败现象。反腐败揭露腐败问题,严惩腐败分子,曝光腐败罪犯,剖析腐败案件等与党风廉政建设“正面”宣传报道也不矛盾,不是不和谐的“音符”,不协调的“伴奏”,不合拍的“同唱”。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曝光问题尤其公开腐败问题,这样做决不是“添乱”“帮倒忙”。而不这样做才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有问题意识就是有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才敢面对正视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主流媒体上始终认为弘扬“主旋律”与揭露“阴暗面”是矛盾、对立和冲突的,片面认为揭露腐败问题、案件报道太多就是给党“抹黑”,曝光腐败分子、通报腐败案情就是“丑化”党的干部,惩治腐败贪官特别涉及高官时不能“太张扬”“太炫耀”,还是“低调好”,免得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腐败问题明明“显现”,违纪违法者就在眼前,即使“潜在”“潜伏”也有种种表象、表现,我们却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看、不敢看或假装看不到。面对如此严重的腐败问题,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整天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一片赞扬声,到处唱赞歌,从上到下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好好先生”,彼此都是“以和为贵”,见面都是“和气生财”。还有谁能“看到”腐败问题?还有谁能“真反”腐败现象?还有谁敢严惩腐败贪官?到最后,大家就都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摆摆花架子,走走形式和过场算了。
不能盲目讲“和”
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有严惩、严治、严抓,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才能禁刹不正之风。否则不惩不治,不自觉行动,或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根本就刹不住“四风”,更反不了腐败。
多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发生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区域性腐败、塌方式腐败,涉案人级别之高、金额之大、人数之多、性质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的发生,除去腐败分子自身的原因,恰恰反映出这些地方和部门党组织缺乏问题意识,更无忧患意识,治党不严,管理不善,失位、缺位问题已是何等严重。
长期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好人主义非常盛行,模棱两可,难得糊涂,“和稀泥”,谁也不得罪谁,看见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矛盾绕开走,躲得远远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即使与己有关的也忍气吞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早已丢得差不多了,更不要说勇于揭露不正之风,尤其与腐败现象、腐败分子作坚决斗争更是敬而远之。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和”,并在“和文化”的主导下,在家讲和和美美,合家欢乐;对人讲和气生财,共同发财;社会讲和谐,和好,平和,祥和;对外讲和平共处,建立和谐世界,实现世界大同,等等。“和文化”无可厚非,而且要发扬光大。但一定要分清与谁“和”,为什么要“和”;绝不能不分好坏、对错、香臭或敌友、罪与非罪,统统以“和”为贵,以“忍”为先,以“让”为好。绝不能使“和文化”演变成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尤其“汉奸文化”。
假如对内对外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无原则地说和,讲和,求和,迎合,甚至为了所谓的“和”而没有骨气的自卑,卑微、卑贱、低贱、下贱,特别在“洋大人”面前一脸奴才相,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忘记自己姓啥,更忘了自己的祖宗。那会是什么结果和后果?中外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我们千万不能忘乎所以。
不必强求“高大上”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有“长远规划”“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也可有“大设想”“大设计”“大规划”“大体系”及“大工程”“大特写”“大蓝图”“大手笔”等。但最根本最管用的是实际行动,这至关重要。反腐败重中之重就是“治”以及“大治”。不仅要有所作为,大有作为,而且要有“大动作”“大行动”“大整顿”“大治理”“大调整”“大改革”“大转变”。
在“治”的方面必须做大做强做优做特,要“大写特写”“大书特书”“大治大作”。反腐败无论治标、治本还是惩治和防治,都有一个“治”字,不“治”,不“严治”,不“狠治”,即使想得再美好、写得再花哨、规划得再远大也没用,也是做无用功。
反腐败用不着总是强调和追求那些盲目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大”,如开大盛会,请大官员,作大报告,喊大口号,写大文章,发大文件,定大制度等。“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吹得天花乱坠,说得神乎其神,妙语连珠,花里胡哨,却没有一句实话,更无实际意义。你开会我开会层层开会,你讲话我讲话人人都讲话,就是无人落实,又有什么用呢?
会议讲话,发表文章,提交论文,出书立著,写调查报告等,都必须针对问题讲,带着问题写,结合问题研究,针对问题分析,结合案例剖析,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开会不能强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全面开花,会后却无结果;讲话不能总讲“大道理”,空洞无物,空话连篇,再动听却没人听;发文不能总写“大理论”,深不可测,离题万里,官样文章,脱离实际,没人学;出书不能总撰“大部头”,注水冗长,虚报浮夸,“文字游戏”,没人看。对这种现象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认真”,特别“较真”,绝不含糊。
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看不到问题是问题,看到问题却回避问题也是问题,尤其看到问题而不解决或解决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问题,“不能高举轻放,看到问题不处理,否则就会积重难返,病入膏肓”。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注重问题引导,切实解决问题。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问题。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另一方面要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敏锐性。前者是对态度、认识而言,后者是对本事、能力而说。
其次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发现问题后就不能回避问题,绕开问题,否认问题。既要正确、清楚认识问题,还要透彻分析、研究问题。
再次勇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都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面对问题也好,发现问题也好,最终目的都是要有效地解决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解决问题,特别要针对问题,勇于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要有什么漏洞堵什么漏洞,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笔者曾在《解放军报》看到一文说:查找问题,翻箱倒柜。大盘点、大排查、大曝光,和盘托出,不留余地,不打埋伏,不遗留死角。揭露问题,一针见血,单刀直入。指明问题,击重要害,刺刀见红。剖析问题,直击要害。往棘手问题症结处、问题的根子上剖析,追根朔源,举一反三。反思问题,刀锋向己。严于律己,把自己摆进去,自我反思。破解问题,抓根治本。从根本上对症下药,从源头上拨乱反正,从全面上综合施策。此文说得很在理,也很实用。
当前正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延深化,即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把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贯穿专题教育的全过程,聚焦问题,对准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找问题,找准问题,并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之策,敢于较真,务必认真,做到“严”字当头,落到“实”处,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确保专题教育取得实效。
(作者系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