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书图》中所体现的逸情道家思想
2015-12-07奚林元
文‖奚林元
《勘书图》中所体现的逸情道家思想
文‖奚林元
王齐翰是五代南唐著名画家,《勘书图》又名《挑耳图》是研究他绘画艺术的唯一可靠资料,图中描绘的是一幅贵族文人悠闲自得的日常生活人物画,人物动态极其生动自然,神情放松而闲情雅致,充分体现出道家随心所欲、悠闲轻松的乐观主义思想。
《勘书图》;闲情逸致;道家思想
《勘书图》 王齐翰 [五代·南唐]
《庄子•田子方》曰:“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这段故事真实地道出了一位“真画者”的思想境界和创作态度。老庄的道家思想就是主张“无拘无束、顺其自然、清静无为、返朴归真”;倡导“抱朴守拙、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以及“致虚极,守静笃、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可道、非常道”;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主张“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最终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则。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勘书图》便是“自然而然”的真
实写照,此画绢本,长65.7厘米,高28.4厘米,工笔设色。画面中刻画了贵族文人在山水屏风前宽衣解带、于披卷勘书之闲暇时掏耳的自娱自乐的悠然神情,画中屏风三叠,屏风上绘有青绿山水,手法细致入微,田园、茅屋、山林、桥梁、轻舟分布错落有致,崇山叠嶂、烟云迷雾。屏风前有一长案,上面放着书籍、册页、画卷等等。右下角放有一书案,放有笔砚卷轴,书案后面坐一人,白衣长鬓,解衣般礴,坦胸赤足,右脚拇指微微上翘,左手扶椅子,右手上举作掏耳动作,面向右侧稍微仰视,左眼微闭,一种掏耳屎获得的快感跃然素绢之上。旁边有一黑衣童子立在屏风侧面,手持茶具,正欲端茶走来。一幅闲适惬意的画面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王齐翰的《勘书图》充分显示出作者深入观察和体验人物生活的严谨态度和细致刻画人物个性的才能。图中白衣文士掏耳时悠然自得的神情栩栩如生,尤其是他那赤光的右脚,大脚趾微微翘起,好像正在得意地打着音乐节拍,表情极其传神入微,充分体现出其随意自然的文人风采及悠闲松弛的道家情怀。人物面部虽然模糊不清,但仅从人物的动态轮廓也能回味出画面的轻松惬意之感,领略其意趣,画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南唐贵族日常生活的一幕。通过掏耳这个动态,可以使人联想到与此同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韩氏亲自击鼓看六幺舞,图中表现了男女欢舞调笑的生活场景,也充分反映出当时“祸从口出、少说为佳、莫谈国事、纵情歌舞”的现实社会环境,也正好符合道家“解衣般礴、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轻松自如”的逍遥境界。
南唐国是唐朝灭亡后由李昇所建,建都江南南京。据陆游《南唐书》记载:“南唐地大力强,人才众多,且据长江之险,隐然大邦。”李昇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减轻赋税,10年不到便“旷土尽辟,桑田滿野,建学堂,兴科举,国富民强”。但南唐中后期却政治腐败,屈辱求和,中后主李璟、李煜优柔寡断,猜忌多疑,一些官员士大夫为免遭陷害,多荒于政事而沉湎于酒色之中,这样也就形成了早期消极的人文主义思想。据《南唐拾遗》记载:韩熙载不愿为相而以情色自娱的原因是:“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另一大臣徐锴也庆幸地说“吾免于俘虏矣”。这都说明道家的消极怠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一种自救的作用,正所谓“祸从口出、多言多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多事多害、柔弱胜刚强、”。王齐翰以其深刻的观察能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抓住掏耳这个瞬间表情,使人物放浪的外貌和隐于内心的空虚,都跃然绢素之上。《勘书图》与《韩熙载夜宴图》一样,异曲同工地塑造了一个代表当时社会风尚的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典型形象。
王齐翰能“形势超逸,自成一家”,在继承“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传统的基础上又能跳出传统,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勘书图》中圆健流畅而略带轻重转折的线条,轻舒漫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贵族文人士大夫闲散不羁的性格特征。在设色上,白色衣服在青绿山水屏风的环境中显得格外醒目,使主体人物更加突出。《勘书图》中的三叠屏风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贵族家庭的陈设和生活风貌,屏风上的三幅青绿山水画也反映出王齐翰在描绘山水丘壑方面的艺术才华,画面为没骨青绿山水,近景林木苍翠,中景河水涣涣,桥梁舟帆,绿树丛中有人家,清幽寂静,远景山峦起伏蜿蜒,云烟蓊郁,有“咫尺千里”之妙。王齐翰能抓住江南山水自然特色,借古展子虔的《游春图》,对不同物体的形态、层次、空间等关系都能很好地处理,达到了“可居可游”的道家思想境地。
王齐翰生活在“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凑绛帷”的南唐时期,且在宫廷画院供职,具有良好的条件接触前代名家真迹,传统根底深厚,但他并不固守成法,刘道醇评他是“不曹不吴,自成一家,其形势超逸,近世无有”。“不曹不吴”就是吸取曹不兴、吴道子的长处而自成一家,他所画的人物神情举止具有异乎常人的神采风度和整个画面超然物外的意境情趣。《宣和画谱》曰:他“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这种艺术特色和他的道释思想和时代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他绘制过大量的道教和佛教题材画,其作品历来被评为“无不精妙”,“画道释人物多思致”。构图巧妙,赋予情趣,这些都表明他深入观察生活并善于抓住独到的感受。
王齐翰人物画中往往有着山水背景,同时也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勘书图》就是人物、山水并存的画幅,董其昌在图后题跋道:“勘书图屏障画不用皴法,唐时没骨山水也。王晋卿正仿之,予家有仙山图,绝相似。”张丑《清河书画舫》曰:“中间屏障间细山水全学王维”。他们都认为王齐翰是王维山水画的继承者,说明王齐翰的画作也都富有诗情画意和休闲的人文主义画风。王齐翰在人物画上继承和发扬了阎立本和吴道子“神形兼备”的优良传统,《勘书图》就是在反映贵族文人日常生活时,能深入挖掘和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形象生动而精确,表情丰富,善于选取典型细节以小观大,诙谐动人,妙趣横生,主题平凡而生动。在山水画方面,王齐翰发扬了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富有江南特色的大好河山,他的山水画不再是过去金碧辉煌的虚无飘渺世界,而是展现农舍田园、桥梁舟筏的现实世界,为后人开辟了崭新的创作道路,也为后来浪漫的田园水墨人文主义画风埋下了伏笔,王希孟、赵伯驹、苏轼、米芾、倪瓒等都深受其影响。
[1]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3]薛峰.简明美术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马鸿增.王齐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J22
A
奚林元,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