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
2015-12-06赵利华赵大仁何思长张瑞华
赵利华,赵大仁,何思长,张瑞华△
1.成都市青羊区汪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成都 610075)
新医改实施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为基层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双向转诊的重要“桥梁”,是保证双向转诊顺利进行的关键[1]。其中,护士在病人的治疗、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业倦怠是指对有关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慢性工作压力源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缺乏成就感等[2]。现阶段,国内主要聚焦于省级三甲综合医院护士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对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以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6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倦怠调查,旨在为中心预防和矫治护士的职业倦怠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中心全体护士为调查对象,排除工作未满1年及进修、实习护士,共调查护士总数为66名。共发放问卷66份,剔除填写不全、填写明显错误的6份问卷。本次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90.91%。
1.2 调查方法
1.2.1 自制量表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从事专业年限、职称和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
1.2.2 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2]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编制的工作倦怠量表,其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量表共3个维度,22个条目:1)情感耗竭:9个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得分<19分为低度倦怠,19~26分为中度倦怠,>26分为高度倦怠。2)去人格化:5个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觉;得分<6分为低度倦怠,6~9分为中度倦怠,>9分为高度倦怠。3)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得分>39分为低度倦怠,34~39分为中度倦怠,<34分为高度倦怠。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描述,与同类研究结果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中心6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55岁,平均30.45岁;未婚22人,已婚38人;护龄2~23年,中位护龄8.1年;中专26人,大专20人,本科14人;未评定职称14人,初级27人,中级10人,高级9人。
2.2 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
中心护士情感耗竭维度得分(24.89±8.76)分,处于中度倦怠水平;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8.86±5.72)分,处于中度倦怠水平;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仅为(29.79±9.18)分,处于高度倦怠水平(表1)。
表1 中心60名护士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2.3 与同类研究对比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高于武汉社区护士[3],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美国 M 氏医务人员常模[3]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护士职业倦怠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从事专业年限、职称与情感耗竭维度均成正相关(r=0.328、0.056、0.079、0.063、0.052,P<0.05或P<0.01);而年龄、婚姻状况、从事专业年限与去人格化维度成负相关(r=-0.423、-0.054、-0.033,P<0.05或P<0.01);年龄、学历、从事专业年限、职称与个人成就感维度成正相关(r=0.331、0.416、0.032、0.037,P<0.05或P<0.01)。
表2 调查对象职业倦怠水平与国内同类研究及Maslach常模比较(±s,分)
表2 调查对象职业倦怠水平与国内同类研究及Maslach常模比较(±s,分)
24.89±8.76 8.86±5.72 29.79±9.18武汉市社区护士常模 19.16±8.27 4.45±3.68 33.03±7.33 t 5.623 2.177 -10.567 P 0.001 <0.001 <0.001 M 氏医务人员常模 22.29±9.53 7.12±5.22 36.54±7.34 t 1.294 5.776 -20.456 P<0.001 <组别 情感耗竭 去人格化 个人成就感成都市社区护士0.001 0.061
2.5 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历、从事专业年限是影响情感耗竭的主要因素(t=5.276、3.224,P<0.001、P=0.001);年龄、从事专业年限是影响去人格化的主要因素(t=4.295、-2.529,P<0.001、P=0.012);学历是影响个人成就感的主要因素(t=4.708,P<0.001)(表3)。
3 讨论
3.1 关注护士职业倦怠情况,提高社区护士地位
表1和表2表明,与武汉市社区卫生护士常模和M氏医务人员常模比较,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的情况不容乐观,可能与中心护士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有关。1)除了一般性护理工作外,社区护士还承担居民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病人随访等工作。如此繁杂的工作可能会引起护士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等现象,因此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上,得分高于M氏医护人员常模。与武汉社区护士相比,得分略高,可能与两城经济、文化和环境差异有关,也可能与研究时间差异相关。2)由于健康教育、家庭服务等工作项目起步较晚,居民并不乐意积极配合;而制度的非正义性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症结所在[4]。社区护士在职称评审、科研工作、职业生涯规划等存在不公平现象,因此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出现高度倦怠。因此,中心应在工作、生活上予以支持,经常性鼓励护士,提高护士在社区中的地位。
3.2 招聘高学历护士,适当开展减压活动和给予奖励
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学历是影响情感耗竭和个人成就感的重要因素。中心大专及以下学历护士为46人(76.7%),护士整体学历偏低,因而加强招聘高学历护士成为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从事专业年限也是影响情感耗竭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因为工作年限越久,对医院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反之,适应性就越弱。因此,对入院时间较短护士应加强开展减压活动。护理学专家[5]认为,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对提高一个专业人员的专业自尊心及专业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人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如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护理知识竞赛等,在比赛和竞赛中,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奖励,让护士团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表3 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3 加强社会支持,鼓励护士树立自信
本研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年龄、从事专业年限是影响去人格化的重要因素。护理工作较为辛苦,且风险大、节律快、人际关系复杂,加重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从而易产生职业倦怠[6]。护士年龄越小其工作年限越短,可能越容易产生压力。因此,中心应高度重视低年资护士,鼓励高年资护士定期在业务上培训、指导低年资护士。护士长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加强同事间相互沟通、交流,以缓解护士的内心压力与不佳情绪。改进排班模式以提高护士的满意度,降低去人格化倾向的程度[7]。
3.4 对个体进行干预
中心还应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并对有职业倦怠倾向的高危护士进行个体干预,尤其在当前护患关系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努力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待遇,增强护士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降低护士的倦怠感[8]。还有学者[9-10]提出,正念减压疗法对医护人员的压力管理和职业倦怠有很好干预作用,同时聚焦解决模式也是一种非常适用于改善护士职业倦怠的新理念。中心应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改善护士职业倦怠。
4 小结
本研究调查仅选取了成都市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研究对象与样本不足,研究结果存在偏差,解释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完全代表成都市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但社区护士的职业倦怠有其特殊性,医院管理者应加以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顺应新形势,抓住国家“强基层”的机遇,不仅要积极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部环境,还应注重内涵建设,加强护士队伍管理与建设,积极改善不利因素,以减少护士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1]许志红,周侃,张玲,等.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实践与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72-74.
[2]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1):397-422.
[3]张霄艳,李守国,徐冬英.武汉市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8):61-63.
[4]孙洪岩,马爱霞,朱建平,等.制度伦理视阈中的护士职业倦怠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3,34(4):56-58.
[5]胡蝶,李超.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及防范对策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12):1993-1994.
[6]董小方,刘延锦,王爱霞,等.护士职业倦怠和健康相关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研究[C].郑州:2013年河南省神经系统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7]王馨,尹玉华,张晶,等.改进排班模式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24):89-90.
[8]滕妍,栗莉,于晨,等.护士长领导行为与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4):403-405.
[9]刘延锦,吕培华,董小方,等.正念减压疗法在防治护士职业倦怠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5):69-70.
[10]骆宏,张菡,顾利慧,等.单次聚焦解决模式自我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