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部门震后应急宣传的实践与思考
——以四川省为例
2015-12-06吕弋培杨志敏
◎ 吕弋培 杜 斌 杨志敏 巫 晶
地震部门震后应急宣传的实践与思考
——以四川省为例
◎ 吕弋培 杜 斌 杨志敏 巫 晶
四川是全国地震风险比较高的区域,近年来,四川发生了一些震级较大的地震,如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2014年康定6.3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均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出现场工作队奔赴灾区,展开现场工作。四川地震部门积极开展地震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在后方,震后短时间内成立了四川省地震局应急指挥部宣传组专职负责,在前方,成立了现场指挥部宣传组,前后方加强联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1、震后应急宣传的实践
1.1 后方应急宣传工作情况
1.1.1 快速提供各类权威信息
地震发生后,许多媒体都关注地震信息,我们及时通过多种渠道以及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向社会公布地震参数信息和震情;利用省新闻发布会和地震部门自己的发布会向媒体和相关人群发布指挥中心的产出,比如震中位置分布图和包括震区人口、经济、建筑物、历史地震、活动构造的一些信息;同时也发布震区烈度初步的评估结果,满足各方的需求。
1.1.2 立即组织新闻发布会
四川省地震局和省委宣传部多年前就制定了《四川省破坏性地震应急宣传预案》和《四川省震情宣传报道统一口径的规定》,明确省地震局负责地震事件新闻发布工作。根据《四川省地震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综合协调、属地管理为主”的工作原则,由省政府负责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市(州)政府负责较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县负责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省地震局积极融入全省新闻发布机制,主动做好新闻发布工作。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在省委宣传部组织下,震后3个多小时就召开了省政府首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地震局提供了此次地震基本情况、初步灾情信息和政府紧急响应情况;之后四川省地震局又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2场次,通报地震部门的相关情况。康定地震后,根据省委宣传部门的授权,统一组织、统一口径,震后两小时内在四川省地震局媒体接待室举行了3次小型发布活动,安排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发布信息和解答问题,回应社会关注的话题。
1.1.3 迅速制作网站宣传专版
四川省地震局门户网站可以将4级以上地震速报信息数分钟内向社会发布,省内每次5级以上地震或民众关注度高的有感地震发生后,均能快速结合公众需求制作专版强化宣传,实时更新。比如芦山地震后立即推出了专版,并在短时间内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了改版,设综合报道、地震应急动态、震区概况、余震统计、伤亡情况、地震科普、大震产出等栏目,刊发震情灾情和应急工作动态信息180余条,并且上挂科普知识文章及视频多篇(部);震后网站点击量达30万次。康定地震震后30分钟即在地震局官网开设康定地震专版,5天内累计发布应急动态信息、图片163条;在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信息近20条,基本满足了社会公众知情需求。
1.1.4 积极拓展新媒体宣传阵地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快、受众广的特点,在震后进行宣传。2013年4月19日,四川省地震局新浪官方微博刚投入使用,次日早晨芦山强震突发。虽因工作人员准备不足,该微博在震后近一个小时才发出第一条地震信息,但随后,这一新的宣传阵地得到高度重视,成为地震部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震情信息的主要渠道。20天内,官方微博发布话题信息200余条,解答网友代表性疑问100余条,澄清地震谣言30余次,对“地震为何不能准确预测”“该如何科学开展应急救援”“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而且在地震后第二日、第三日两次参加腾讯微博直播活动,就民众所关心的地震问题进行了解答,发起微访谈话题30余条,被评论与转播600余次,当日阅读量达17万人次,有效缓解了民众对地震的恐慌。
我们在充分利用好微博平台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微信等新手段,入驻人民日报移动客户端政务发布厅,与四川手机报签订合作协议,及时发布震情灾情及工作动态信息。如康定地震后,我们开展了微博微信直播活动,设置了微直播飘窗,实时发布地震快讯、工作动态等信息146条,图片93张,阅读人次达到135万余次,互动数1340余次,设置“图解康定地震”飘窗,推进3个图文专版;通过人民日报政务大厅发布信息7条;通过局官方微信公众帐号,每天推出相关震情信息。
1.1.5 组织专家接受新闻采访
震后均及时组织省内外知名地震专家,通过专题采访、现场采访和实时连线等方式,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及时科学有效解答地震概况、未来地震活动趋势、地震灾害特点、震害调查结果等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康定地震当天即接受媒体采访15批次,5天内共接待采访27批次,较好地应对了社会关注,较好把握了舆论导向。
1.1.6 注重强化开展科普宣传
震后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最好的时期,地震部门震后均及时编制发放科普资料,制作宣传教育光盘等紧急送往灾区,提醒群众科学防震避险。同时,在局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科普网等网络宣传平台均开设了科普专栏。在工作中还及时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做了专题宣传活动,如在芦山地震应急后期组织开展了“四川依然美丽、四川依然安全”专题宣传活动,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1.2 地震现场应急宣传情况
1.2.1 及时通报灾情及救援进展
地震特别是大震发生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灾区真实状况、救援行动部署及进展情况,因此,地震现场指挥部在应急宣传工作初期,重点放在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震情、灾情和现场工作队伍参与救援、应急、协调等进展情况。比如:汶川地震当晚,抵达灾区的现场新闻发言人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进行电话连线介绍地震的震情和灾情;第二天在中国地震局大量增援队伍到达时,及时组织多名专家就民众关注的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在芦山地震次日凌晨,组织多位专家介绍应急行动、发震构造、余震趋势等,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此外,我们主动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如在芦山地震现场,及时参加在芦山县举行的雅安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主动介绍地震部门的各项工作,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康定地震后,现场宣传组震后第二天就组织专家,根据开展的实地震害调查情况撰写了《康定6.3级地震灾害特点初步分析》一文,进行科学解读,指出本次地震灾害总体偏轻,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农村房屋破坏,滑坡等次生灾害较少,并从灾区建筑、抗震设防监管、地震应急准备、震后应急处置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原因。该文向记者发布后,由于在第一时间以专业的分析满足了公众对了解震害的迫切需要,得到媒体大量刊发,社会关注度极高。
1.2.2 主动展示现场工作和成果
对地震部门在现场开展的烈度调查和灾害评估、流动监测、科考等工作进展,主动发消息,约请媒体报道,向公众进行介绍,让公众看见地震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提高了地震部门工作显示度。比如在芦山地震后,媒体记者随同现场震情监视工作人员前往宝兴县灵关镇,记录了架设流动测震台的全过程。在烈度图初步完成后,在现场向媒体举行专题发布会,向媒体解读了烈度图的情况、开展烈度评定的工作,还对烈度图的作用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月26日,安排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就芦山地震地表破裂探寻情况及初步结果进行了介绍。4月27日,安排专家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道乘直升机沿芦阳、龙门、宝兴一带(龙门山断裂带)察看地震造成的断层破裂、滑坡等现象,讲解了科学考察结果。
康定地震现场工作期间,我们每天都有相关报道,促进了民众对地震工作的了解。现场宣传组连续三天主动约请四川电视台记者随同现场工作队员深入极震区,跟拍烈度调查和灾害评估、流动监测、断层形变测量等工作和进展。我们在现场主动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联系,比如在震中的木雅祖庆学校和央视两个工作组一起就关心的话题进行访谈解读。《康定6.3级地震烈度图》发布后,在甘孜州新闻办协调组织下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专题通报烈度调查成果,地震现场工作的媒体基本都参会。康定5.8级余震发生后,媒体很关注,很多媒体到了现场指挥部,我们主动跟媒体进行沟通,这对稳定康定当地社会起到了很好作用。
1.2.3 积极引导服务抗震救灾大局
新闻发言人在地震现场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
在震后应急宣传工作中,我们一直将服务大局放在首位,为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主动开展宣传引导工作。在芦山地震后,社会上对芦山地震震级高人员伤亡却相对较少提出了质疑,在中央、省和雅安宣传部门的指导下,现场指挥部于4月26日下午组织了媒体说明会,由现场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分别从管理和法律层面、技术和科学层面为公众作出了解答,会议很成功,中宣部专门有领导在现场协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新社、四川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参与采访报道,迅速消除了外界质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主动发声呼吁灾后恢复重建中应主动避让断层;安排专家随同四川卫视记者赴芦山县清仁乡现场采访地震典型房屋震害类型;约请新华社记者随专家赴雅安上里镇七家村就“有效进行抗震设防的农村住房在地震中的良好表现”实地采访(当地有些农户建设过程中多投入5000-10000元,增加了圈梁和构造柱,受损不大,而没有圈梁和构造柱的房屋基本损坏严重,所以反差极大。我们就这个话题邀请记者跟拍,效果不错。)
康定地震震中地处高原、民族地区,时间恰处初冬雨雪纷飞季节,全国关心、境外十分关注,做好灾区社会稳定宣传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6.3级地震4天后又发生5.8级强余震,康定县城绝大多数居民纷纷跑到室外避震,县城广场和街道聚集了大量人员,现场指挥长立即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就当地百姓关注的震中位置、人员新增伤亡情况、建筑物二次叠加破坏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初步稳定人心;第二天,针对社会上产生的大震传言,应甘孜州委州政府要求专门安排专家接受甘孜电视台、甘孜日报采访,解答群众关心问题,有效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1.2.4 加强灾区应急科普宣传
芦山地震应急期间,我们首次在地震灾区建立应急流动地震监测台网中心,这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提供的软件和装置,并通过显示屏向民众发布余震信息。灾区民众可实时收看余震信息,现场了解相关地震知识。在现场指挥部通过大屏幕播放科普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书籍等方式,为灾区群众传播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多种渠道就灾民避难安置场所、帐篷搭建选址问题进行宣传,比如在震后,我们发现有些群众在危房前搭帐篷,遇到强余震会造成二次伤害,我们及时利用微博给广大群众提示,这个微博转载比较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康定地震后,现场宣传组一方面派队员走上街头宣传,另一方面组织工作队员在深入地震灾区开展灾害调查等野外工作时,积极向当地百姓分发地震科普宣传资料,让群众在灾区更深入了解地震和防震避震知识,这次震后准备的资料是我们提前印制的大量藏汉双语宣传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发生地震后,四川地震部门通过较为及时的信息发布、权威的专家解读、主动的社会回应、全面的科普宣传,在把握宣传节奏、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工作大局、展示自身形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2、做好震后应急宣传工作的思考
通过近年的应对实践,我们对震后应急宣传工作也有一些思考与体会:
2.1 要建立上下沟通、左右配合的应急宣传联动机制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办公室对各地地震部门新闻宣传工作加大指导力度,每年组织专门培训,并制定新闻宣传计划整体部署,震后及时提供工作支持和宣传口径,使地震部门上下一致,应对有效;四川省地震部门与宣传管理等部门平时紧密联系,随时接受业务指导,震后按分级负责原则,积极融入到相应层级政府的宣传体系中,四川地震局发布的震情、地震成因、烈度调查和灾情评估等专业信息,与政府其他部门发布的灾区安置、恢复重建等信息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了政府震后应急新闻宣传内涵。
2.2 要继续高度重视与主流媒体的合作
在社会宣传中媒体的作用极其突出,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媒体、充分利用媒体,达到宣传自我、服务社会的目标。平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制作记者动态联络表,建立qq群保证联系畅通,随时更新联系人,以达到震后能实现快速有效沟通,快速开展地震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的目的。同时,通过召开地震新闻工作研讨会等方式,加强与新闻媒体记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这些工作对我们开展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作用,也可以更好的让媒体了解我们地震部门。
2.3 要切实提升地震部门自身应急宣传水平
一要加强自身宣传平台建设,建成包括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及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多种宣传阵地的立体宣传平台;积极利用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宣传效果显著的地震部门自有媒体作为主要宣传阵地。二要加强宣传产品储备,加印加制宣传产品,建立丰富的应急宣传产品储备库,同时针对各地震危险区的特点,及时组织开发适应各地实际的宣传产品,提高科普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新闻资讯准备,四川省地震部门自去年起启动了新闻宣传口径库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25万多字,初步建立民众咨询、社会质疑、工作成果、科普资料、重要专题5个方面的520余个问题库,还汇编了新闻宣传相关政策文件,以供新闻宣传工作参考。四要在震后应急宣传中更加开放主动,进一步延展信息发布内容,不仅积极主动地发布震情、灾情及应急工作等一般信息,还逐步开始权威发布震级、地震成因、类型、余震情况和震后趋势等公众迫切需要的定性结论信息;要主动回应公众关切问题,对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要组织专家,通过专题采访、现场采访和实时连线等方式,权威解答,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2.4 要开好震后三个关键发布会
地震部门在地震后,至少要开好三个发布会,第一个,震后两小时后应该有一次主动发布会,这个发布会主要介绍地震三要素,地震所处县乡海拔高度、人口密度,以及我们的应急响应的级别、现场工作队出动的情况,地震部门和省政府相关的应急处置情况。第二个发布会是震后一至两天,主动向媒体介绍我们初步了解的震害情况、发震的构造、破坏特点和余震趋势等。第三个发布会是在烈度调查基本完成后,对这次地震的烈度情况向媒体发布并进行解读,特别是对烈度分布情况、破坏情况、烈度调查情况等等,作主动介绍。
芦山地震现场新闻媒体通报会
总之,四川地震部门比较成功地开展了数次地震事件信息发布与新闻宣传工作,但仍然凸显了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四川省地震部门新闻宣传工作队伍能力仍显不足,特别是新闻宣传专家团成员尚不能完全满足主动、科学、准确解读地震事件的需要,同时,在面向媒体和公众时偶有不一致发声现象,对地震部门形象造成一些不利影响等等,有待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改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