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

2015-12-06步兵

中国应急救援 2015年4期
关键词:预制板救援队幸存者

◎ 步兵

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

◎ 步兵

2015年5月24-28日,中国国际救援队(简称CISAR)应邀参加在马来西亚Kedah省Alor Setar市举办的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救灾演习是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旗舰项目,每两年举行一次。本次演习由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主办,是中国首次赴国外主办大规模军民联合救灾演习,外交部、国防部、民政部等9个部门派出约600人参加演习。除中、马两国外,东盟地区论坛其他成员以及东盟、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也派员参演,参演总人数约2000人左右。

此次演习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派出51人的队伍,演习中具体参加桌面演练(TTX)、实战演练(FTX)、行动评估(AAR)和联合国OSOCC协调共四个方面工作。

1、总体情况

本次演习共分成三个演练组,分别是桌面演练组、实战演练组和行动评估组,各组组长由中马双方派代表共同担任。演习的协调管理机构包括导调组(EXCON)、现场协调指挥中心(EOC)、后勤保障组和秘书处。演习的科目包括陆上与海上两部分共6大场景,分别是滑坡和倒塌建筑物救援、交通事故救援、化学泄漏救援、洪水人员撤离、现场灾民安置和海上搜救行动。

2、演练总体控制设计

图1 演练控制结构图

图2:EOC

演练总导演来自马来西亚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副导演由中方总参代表出任,下设秘书处、演练控制和演练安全组,其中,实战演练和后勤保障由应急行动中心(EOC)进行管理与指挥。

应急行动中心(EOC)主要在演练期间对实战演练和生活/后勤保障部分进行控制,如图2:

EOC在演练中的角色与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演练信息管理;

演练协调;

演练的资源分配;

在EOC能看到所有来自于演练现场的信息;

参演人员的战略通讯;

接待登记处,向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进行情况通报;

对演练的监控与响应;

演练中的信息来源;

所有参演实体必须向EOC进行汇报;

对演练资源的追踪;

媒体的管理;

基本通讯;

此次演练的国际援助部分将依照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事务通用的国际通则进行,主要是使用东盟当前的区域援助机制。演练CISAR参与的滑坡与倒塌建筑物救援部分可以理解为如下场景:马方发生飓风灾害,中国国际救援队伍应请求前往救灾,并在现场与马方联合开展救援。中马双方在救援场地成立联合行动基地,实施现场联合指挥。

3、中国国际救援队演练过程

3.1 桌面演练(TTX)

此次桌面演练从战略层面对“英迪拉”台风、洪水灾害应对过程进行研讨,旨在检验东盟国家在灾害应急管理和响应方面的一致性,包括军地协调能力、创造协同效应和共同努力以取得有效成果,特别是在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建立有效的应对灾害机制,重点解决多个国家之间资源的协调和国内民防、军队资源的协调两方面问题。CISAR派出专家负责参加“英迪拉”台风12小时当地应急响应、24小时国际组织响应和72小时应急响应和撤离,共三个场景的桌面推演与技术讨论,为实际救灾中的协调管理提供以往的救灾经验与技术支持。

3.2 实战演练(FTX)

此次实战演练模拟场景设置为超级台风“英迪拉”登陆马来西亚后,造成马来西亚超过60%的国土积水深达1米至5米,在地势低洼地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被困,其中一个重灾区是提马索塔镇(Timah Tasoh)。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现场实地踏勘后发现,山体滑坡和建筑物倒塌救援场地为一个整体,位于提马塔索(Timah Tasoh)度假村外。整个救援场地面积为一块约400平米的区域。其中一半被山体滑坡摧毁和掩盖,另一半因强台风而倒塌,现场掩埋了大量的被困人员。CISAR救援队员参与现场的4个科目,分别包括搜索(Detecting)、破拆与顶升(Breaking & Lifting)、支撑(Shoring)和狭小空间(Tunnel),并与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救援力量展开合作,并在此工作区域搭建行动基地和建立现场指挥场所,连续工作30小时,从26日早上8:00工作至27号下午14:00,各救援队轮流作业营救伤员。

CISAR执行此次联合救灾演练任务人员结构包括:管理层13人、搜救队员20人、结构专家2人、医疗队员5人、BOO运行队员9人,桌面演练1人、行动评估专家2人,共51人。

● 现场行动基地BOO搭建

CISAR于5月24日上午出动27人搭建BOO现场行动基地,经过35°高温酷暑下连续6小时(12∶00-18∶00)工作,按时完成预定任务。BOO行动基地共计帐篷24顶,具体三大区域分别是工作区、洗消区和生活区,其中工作区分为管理帐篷、医疗帐篷、装备帐篷,生活区分为住宿帐篷、食品帐篷、洗刷系统、男女厕所等。26日在开展救援行动当天又在救援工作现场搭设临时指挥帐篷1顶,供现场作业人员指挥与休息。

● 行动组与基地运维人员职责

现场行动队伍共编成2个搜救组,每个搜救小组由10名搜救队员(组长、副组长各1名)、1名结构专家、2名医疗队员组成。每个搜救小组均可独立执行搜救任务。BOO运行人员分管通讯保障、食品保障、管理帐篷运行、装备维护、医疗站运行、基地维护运行等。食物以自带食物为主。

● 救援纪实

营救第1名幸存者,5月26日上午11∶00救援队进入C区域(模拟的是被泥石流冲击倒塌的2层钢混建筑,内部坍塌,幸存者被大块预制板压埋)展开搜救任务,在评估专家进行评估后,派出搜索人员,通过人工搜索发现、仪器搜索定位,于11∶50发现幸存者2人(C1、C2)、遇难者1人(C1),随即现场定下行动方案,开始搜救行动。根据现场废墟情况(废墟易造成二次坍塌),决定先进行斜向支撑、垂直支撑,对整个楼体和一楼未完全坍塌的预制构件进行支撑稳固。根据幸存者位置(C1距需破拆墙壁1m)对一楼混凝土墙壁进行强行破拆。历时近4小时后,于15时54分成功打通营救通道,对幸存者进行了现场医疗救护后转送当地医疗站。同时接触到被两块预制板压埋的遇难者(假人),两块预制板叠压在遇难者(假人)胸口以下,两块预制板中间接触不稳,需要将最上面的一块先顶起,然后清除掉两块预制板中间的砖块、石块等杂物,然后放下预制板,使用双向液压顶杆移动预制板,使两块预制板完全重合,结合稳固后,使用扩张钳、液压顶、高压气垫,同时顶撑3个受力点,最后将预制板顶起,将遇难者遗体完整挖掘。期间医疗队员对伤者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全程的心理疏导。

营救第2名幸存者,5月26日下午(14∶30-17∶10),搜救2组对C2区域压埋幸存者进行营救,按照演练考核组的要求,需要破拆2cm厚的钢板,并对破拆后的窗口进行支撑,连续作业2.5个小时后,成功打开通道,随即医疗队员进入,进行心理疏导与医疗救护,成功营救出幸存者。

3.3 行动评估(AAR)

CISAR派出两名专家参与整个演习的行动评估,主要目的是评估东盟论坛各成员国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对灾害的响应和协调能力;东盟、区域以及国际上相关标准工作程序、协议和工具,受灾国接受多国灾害救援行动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评估组的主要任务包括撰写评估文档、制定评估计划、开展评估培训,演练结束后撰写评估报告并在演习期间负责观察和收集现场信息,为评估报告提供各种原始素材和分析。

3.4 联合国OSOCC协调

中国国际救援队应联合国OCHA要求,派出救援队中的两名联合国UNDAC成员负责演习现场OSOCC指挥中心的搭建、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工作,此次演习完全模拟救援队出国救援的国际标准流程,由联合国的UNDAC成员负责整体救援的信息收集,并与各支救援队指挥与联络人沟通,分别对洪水撤离、灾民安置、危化品泄漏、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野战医院和水上搜救开展整体协调与资源调度。

● 现场行动流程

4、体会与建议

本次救援演习CISAR还存在有待改进和提高的空间,如操作队员普遍外语交流能力较弱,在现场同国外救援队进行交流沟通障碍较大;限于语言交流困难,以及经验的缺乏导致和其他救援队进行合作的效率不高,只保持在技术操作层面合作,没有指挥思路的碰撞。

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完成好此次演练任务的重要保障。前期先遣队的沟通、协调与跨部门、跨国家的协作,都为迎接军机物资和大部队的投送创造良好条件,为完成好此次演练任务打下坚实基础,虽然实际运作与预期设想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能够按照先遣队之前受领的任务逐一完成,为后续大部队的到来预先做铺垫。使后续队员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灵活应变、主动协调,积极寻找有限资源进行全方位救援队伍的保障。要不仅仅局限于LEMA(灾区LEMA的保障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应积极主动地谋求获得当地资源,特别是当地华侨等,寻找救援时急需的人力、车辆运输、勤务保障、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等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猜你喜欢

预制板救援队幸存者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超前止水预制板改良技术研究
连续平板式筏板基础承台预制板施工技术研究
既有建筑更新中预制空心板结构相关问题探讨
深圳地铁不同减振等级预制板轨道施工综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像幸存者身上的辐射残留
“幸存者偏差”的逻辑力量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正装店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