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问题”的设计误区与策略

2015-12-05郭上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问题误区

郭上干

摘要:教学问题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而问题的设计必须源于学生的需要,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激发其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课堂教学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教学问题的设计要走出误区,讲究策略。

关键词:问题设计;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42-02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教学也一样,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语文教师来说,就会有不同的文本解读,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问题的设计也就不一样了。教学问题在课堂上以提问形式出现,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好的问题设计不仅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激发其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课堂教学活动,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纽带,让他们思考、练习,再思考、再练习,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否定传统教学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呼声高涨时,由于有些教师的观念存在模糊、混乱的现象,教学问题的设置也难免出现误区。

作为老师,在教学上要想成功,先要学习避免失败。教学过程中要想设计好的问题,先要规避以下误区:

1.问题目标指向不明。很多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满腹经纶充实到课堂里,对书本放不下,对学生不放心,却没有顾及学生的学情,不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什么,因此模糊了教与学的界限。这样的课堂设计出的教学问题往往偏离了教学目标,是不接地气的,达不到教学目的。

2.问题难易把握失当。一种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是不利的,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另一种是问题难度过大。问题设计过深,学生感到茫然,根本无法解答,那么老师虽然有了提问,然而最终自问自答,自己上得无趣了,更是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问题数量控制无度。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提问,那么,课堂将一片沉寂,学生只能被“填鸭”。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老师的给予,他们不需要思考,只是等待教师的答案。“学而不思则罔”,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思考的动机,学习能力也就随之下降了。相反,如果设置的问题过多,学生也将应接不暇,教师急于抛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来不及思考就到下一问题了,这样也会导致消化不良的现象,也模糊了教学重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里是技术更是艺术,它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

由此可见,教学问题的设计如果不得法、不科学,我们的教学就将是无效的,不仅耗费了时间,更是耽误了学生。因此,教学问题的合理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教师备课的关键。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

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有的放矢,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已知和未知的情况,明确给什么样的知识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解决孩子求知的需求。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师教学的需要。在关键环节设计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好问题的提出往往会让学生更易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指教学重点和方向,这样就能轻松而有效地落实教学任务了。例:教学海伦的《再塑生命》一文,教师用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教学的时候,问:你认识的海伦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照本宣科地读了他们查阅的资料,包括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接着老师几乎是重复性地概括一下,就进入文本的教学了。其实教师重复的是学生的已知,没有吸引力了,教师对于这一环节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给学生明确的导向。而另一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后这样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将长久地注视我的老师。能让盲人海伦假如有三天光明,在第一天就要长久地注视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既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目的,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小弗朗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一个懂事、热爱祖国语言的孩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普鲁士侵略者的入侵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问题设计要难易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题不是针对个别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他们都有参与的空间,都有学习的收获。太容易的问题易让学生觉得乏味而分散注意力,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太难的则会觉得高不可攀而放弃。因此,我们得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他们既有争取的力度,又有收获的喜悦,才能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如鲁迅的《社戏》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你最喜欢文中哪个片段?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回答。此时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作者是怎么写的?也许很多学生就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教学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需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同的学生学情是不一样的,因此备课先得备学情,让教学目标贴近学生需要,让教学问题设置符合学生需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各有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再者,问题设计的数量要适当。基于初中这个学段的学生情况,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大学问。问题设计太少,课堂气氛就不浓厚,学生参与的范围也小了,他们没有参与的乐趣,一味被动地听,容易厌倦,因而失去积极性。如果问题设计多了,他们又容易失去思考消化的余地,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看着热闹的课堂其实并非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反而抹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无法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即问即答,甚至天马行空,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对问题产生领会和理解。如《阿长与山海经》,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是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老师这样设计:“我”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接着教师继续追问:阿长有哪些缺点?“我”又为什么怀念阿长?她身上的缺点影响“我”对她的怀念吗?作者为什么写阿长这么多的缺点?然后进行小结:这样欲褒先贬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另一教师是这样处理这一问题的: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很快从原文找出相关内容,明白了作者的写法,又轻松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需要精细,既体现教学目标,又给学生足够的理解空间,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此外,教学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对文本的预设,它还需要教师灵活处理课堂生成的来自于学生的学习问题。应对课堂生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因为学生学习的需要促使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临时改变教学问题,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在《隆中对》中有“将军岂愿见之乎”一句,我们总是很自然地把“岂”解释为“难道”,学生问:这样句子就是“将军难道愿意见见他吗”,不就是“将军不愿意见见他”吗?我们的教参只提供现成答案,教师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文本随机应变,学生的这一疑问着实让老师措手不及。其实“岂”在文言文中表示疑问除了“难道”,还有“是否”之意,这样就是“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呢”,使文章语意连贯。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中,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设置互动环节:你觉得读完本文还有哪些疑惑?有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吕蒙和鲁肃不是已经认识了吗?为什么结尾却说“结友而别”?由此可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往往只是一味把自己的或者参考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在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往往只是一味把自己的或者参考书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只有解决了来自学生自己的发问,那才是真正解决了他们学习的难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课程标准,切实掌握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更要了解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问题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精设计,巧提问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