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技创新体制下的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5-12-05曾百功余艺
曾百功 余艺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负责制与岗位轮换制相结合的模块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拔尖创新;模块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94-02
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力军与核心力量,是各学科、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集中地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组织的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具有足够竞争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其对全面实现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体制,基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科技创新体制下的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进行了深刻思考
一、培养模式提出背景
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水平高校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及开展创新实验活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高校普遍采用大类招生培养、大规模通识教育、个性化教学计划、小班教育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等培养模式,与国外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甚有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经普遍采用了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的“博洛尼亚进程”,实现了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使各大高校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等内容。资料表明,国外发达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为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我国的教育学家和学术人员也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分析了教学型高等学校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提出培养大学生的竞争素质和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开展:(1)要逐步更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1]思维,建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3)拓宽教师教学的途径和思路,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构建合理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5)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增开一些新的实践项目,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试验基地或实践工厂;(6)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教育气氛和环境,使校园逐渐形成“创新风”。例如北京大学为了探求中国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的新模式,创建了“元培学院”,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改革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及“明德书院”,进一步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成立了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标的“竺可桢学院”等。
可见,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科技创新体制下构建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竞争素质与创新意识,有助于实践性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科技创新项目的模块化设计。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科技创新项目根据难易程度模块化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并经过量化处理后给予各模块对应的分值,学生自由选择模块任务及对应的分值,并根据执行情况获得相应分数,难度适当、分解合理的科技创新项目模块能够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那份喜悦,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竞争素质、增强攻关信心,促进课堂基础教学,同时也可以作为后期拔尖创新型人才选拔的评价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及相应的模块,在各科技创新项目进程中根据学生对各自模块的适应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整,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实现有针对性的分类式培养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大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有难度和集成度的科技创新项目,充分发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一、大二年级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主要以讨论或验证型的科技创新项目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保证,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又能促进课堂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果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环节不能紧密结合,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研究制定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进度同步的小型科技创新项目,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即刻应用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来听课与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将从实践应用过程中重新返回至课堂理论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
3.课堂教学与企业培训相融合。课堂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方法原理的讲解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企业培训注重学员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对于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谓大有帮助。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学生主要关注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因此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课堂教学上,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受到限制,即使学生拥有一个很独特的创新想法,也不具备将自己构想变成现实的技能,而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将“书本知识”变成现实,通过相关的技能培训,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深化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因此,研究制定课堂教学与企业培训良好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塑造“科学+工程”型大学生拔尖创新型人才意义重大。
三、培养模式的管理评价体系
1.学生负责制与岗位轮换制相结合。依据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参加科技创新项目人员分成若干小组实施分组管理,每组选出一位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权,让学生全面组织管理自己的项目,实行学生负责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调动学生的竞争素质和责任感。定期的岗位轮换制让学生自主上岗,充分利用多学科多领域及交叉学科的优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交流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尝试不同角色的扮演,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提升价值,还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2.拔尖创新型人才类型的评价。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对表现突出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并将拔尖创新型人才分为若干级别,表彰和奖励表现卓越的学生。对于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式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并对相关人才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识别与培养体系,以便为有效地挖掘优质人才资源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琳,杨大方,刘翠,许溪沙.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30-131.
[2]沈锋,刘名宇,綦佳.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6):106-107.
[3]张静.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略论[J].天中学刊,2013,28(4):136-138.
[4]仲秀凤,丁燕,王思勤,赵晓.关于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的调研[J].文教资料,2014,(6):132-133.
[5]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5):11-13.
[6]李文军,彭保发,袁晓玲.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117-119.
[7]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73-76.
[8]王茹,王玉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3(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