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口译能力评估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2015-12-05杨韬章蓓潘不寒
杨韬 章蓓 潘不寒
摘要: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商务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中口译的作用尤为突出。口译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口译能力内涵的界定与有效评估模式的构建,而目前国内针对口译能力测试本身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重点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高级)考试,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能力评估模型探求试题设计中的得与失,并试图完善评估方式,以期给口译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口译能力;上海高口;评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062-04
一、引言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与普通笔译有着相对不同的要求,其对译员的素质要求相较于笔译而言更加严格,目前也较少有对口译测试的相关研究。口译教学主要靠的是普通的英语教师,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口译教师。
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项目是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重要项目之一,由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PCEC)负责组织实施。自1995年6月开考至2009年秋季,已有73.78万人次报考,10多万人经考试(含笔试、口试)合格获得由上海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近万人获得由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英语口译基础能力合格证书》。上海高口证书也成为了很多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英语专业学生的首选。那么上海高口能否考查考生的水平呢?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虽不是职业化资格认证的,但是是对口译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一个很好检验,对口译教学有很多指导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式的研究尚未成熟,国内外存在多个口译能力的评估模型,都具有合理部分,但同时又存在一些弊端。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PACET(Process of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研究团队认为翻译能力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或知识,也不仅仅是一种交际能力、专家行为或主观条件。该团队提出了翻译能力包含六大因素: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决策能力。
理解是口译活动的关键环节,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的Gile教授就理解部分提出了C=KL+ELK+A (C=Comprehension,KL=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ELK=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A=Analysis),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的口译理解公式。
国内的口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口译评估模式,厦门大学的陈菁教授提出了由分析到理解再到重建的口译模型,其中分析指的是分析语篇以及跨文化意识,理解指的是理解源语以及言外知识,最后再重建是重建目的语淤积言外知识,在所有的过程中都穿插着译员的技能以及职业素质。
王斌华教授认为“译员能力”评估的内容为:口译员应具备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体的评估模块如图所示:
其中,“双语能力”以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重点,“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口译技巧”包括以口译为目标的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等。“译员能力评估”是对译员从事口译职业的能力的全面评估。译员在口译学习和职业实践中所学习、习得并内化的口译规范是译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译员的口译规范习得程度就成为体现译员能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对比目前主流的几大理论,笔者不难发现PACET的相关理论更加侧重对传统笔译的研究,而口译与笔译虽同属翻译范畴,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区别。Gile的相关理论过于简单,无法体现出译员实际所需要的素质,“analysis”的具体过程也没有体现出来,在analysis的过程中就需要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以及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的参与,因而不能简单地把口译Comprehension的过程理解为这三者的相加,同时理解能力也并不能体现口译能力。厦门大学陈菁教授的模型与王斌华教授的模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细看就会发现陈菁教授的模型更加宽泛,而王斌华教授将其细化,并将其分类,虽然王斌华教授在此模型中没有解释口译的过程,但是却详细界定了口译员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因此,本研究将采用王斌华教授的口译评估模型为基础,分析上海外语口译证书(高级)考试笔试试题的合理性与尚待完善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目前现存的口译评估模型,以探索出适合该考试的评估模型,并在此模型指导下完善口译试题。
三、口译能力评估分析
本文以王斌华教授的理论框架,分别就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译员心理/身体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五大方面分别对上海高口笔试部分试题进行分析论证,所分析的上海高口高口试题为2009-2013年5年间的实测试题,共10套。由于上海高口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基本英语能力,其测试分为笔试与口试两大部分,因而本文的分析主要以笔试部分为重点,侧重于分析双语能力模块、言外知识模块、口译技巧模块三大模块。本文将逐题分析上海高口试题,分析其出题意图以及所考查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比王斌华教授的口译模型,分析题目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出题意图,能否很好考查某项素质。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指导改善目前的口译试题,同时为口译教学提供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以促进口译教学的提升。
1.双语能力模块。王斌华教授认为双语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双语的听辨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笔者认为数字听辨以及文章大意听辨是听辨理解能力的关键部分,口头表达能力在上海高口的测试中集中表现在口试阶段,其在笔试阶段基本无法体现。但是笔试阶段应该考查的听辨理解能力,上海高口测试是否很好地体现了呢?
(1)数字听辨。数字听辨是口译实践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经济类会议口译时。由于中文与英语对数字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源语的数字无法及时相互转化为目的语,这也使得数字口译成为了口译中非常困难的一个方面。笔者统计近5年来的10套高口试题,发现高口对数字口译的考查并不完备。在笔试阶段,每套试卷通常只存在1~2题的数字听辨。其中2013年03月的试题中出现了三次数字听辨。先就数字听辨的题量不谈,就听辨的数字的复杂程度而言,上海高口的数字听辨显得相对简单。例如2009年03月的试题的Passage Translation的第(2)题,其一定程度上考查了数字听辨,其考查了15%,32%等分数百分比的听辨;2011年03月Spot Dictation的第14题的答案为200 billion,其考察了大数字的听辨,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数字听辨考查并不能测试考生的相关能力。部分试题虽然考查的是数字的听辨,但答案只是将听到的数字写下来,而不是将其转化为中文。
但是笔者也发现上海高口测试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考查数字听辨能力的试题,以2013年03月的试卷为例,句子翻译 的第(5)题中,原文为“I'm afraid we can't reduce the price of this brand of shirt.You know, $20.50 is our rock bottom price.If you purchase more than 10,000 units we reduce it to $19.00.”这句话的数字听辨就有一定的意义,此句话中的数字较前两个例子而言数字更加复杂,也比较贴近商务交流的实际,很能考查出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在测试数字听辨这一非常重要的方面的时候可以考查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字,因为在实际中,数字并不总是整数,例如2,462,673,960(two billion four hundred sixty two million six hundred seventy three thousand nine hundred sixty)这样的数字相对较难,可以较好地考查考生的数字听辨能力。
(2)文章大意听辨。文章大意听辨也是口译测试中的重要一个方面,笔者就这10套试题来看,上海高口在文章大意听辨的方面做得较好。Listening Comprehension以及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文章大意的听辨以及细节理解题占绝大多数。以2011年03月的试题为例,Listening Comprehension共有20小题,综合/细节理解题共有15题,1题主旨题,4题细节判断,综合/细节理解题占到了75%,因而这可以很好地体现考生的文章归纳能力以及考生的细节理解判断能力。在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若考生无法把握文章脉络,这一大题的解题将变得非常困难。笔者认为上海高口能很好地考查考生文章大意听辨能力,因而在此也不做深入讨论。
2.言外知识模块。口译员在言语的听辨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言语信息,而是在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推论,促进对于语言的理解。因而,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译员还必须有语言之外的知识体系。
上海高口的试题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上海高口的试题每年都会有新闻的理解,在这样类型的题目中,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解题而言就会相对容易。以2009年09月Passage Translation第(2)题为例,这题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上海高口对言外百科知识的考查。该题的第一句话为“Volvo,Sweden's largest car making group,has announced plans to make 500 staff redundant at its UK-based subsidiary in Scotland.”这句话中的“Volvo”难倒了很多考生,一些考生可能知道“沃尔沃”这个汽车品牌,但未必知道英文的翻译是“Volvo”。笔者认为考生需要对一些常见的汽车品牌的英语名称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奔驰(Benz)、宝马(BMW)、奥迪(Audi)、丰田(Toyota)、别克(Buick)、劳斯莱斯(Rolls-Royce)、本田(Honda)、凯迪拉克(Cadillac)等。这些百科知识的记忆可以让考生在测试时更加得心应手。
上海高口不同于人事部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即CATTI),后者存在一个专门考查考生言外知识的题型,相较于CATTI而言,上海高口对言外知识的考查显得不尽如人意,但是笔者认为在试题中间穿插一些对言外知识的考查也是可行的。因为言外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过于“百科”,让考生记忆太多也不太现实,也比较耗费时间。其次,在实际的口译实践中,译员会提前知道会议的主题,有一定的时间来准备相关的知识与词汇,因而笔者认为上海高口不必像CATTI一样专门设立一个题型考查言外百科知识。
3.口译技巧模块。口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口译技巧的训练,王斌华教授认为口译技巧主要包括“记忆技巧、笔记技巧、多任务处理技巧”
(1)记忆技巧。记忆是口译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没有良好的记忆能力,想做好口译基本是不可能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也是口译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困难的一部分,在有的学者看来,记忆能力是口译潜能的一部分,对于潜能较弱的学生而言,口译的学习显得异常艰辛,但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在此不深入探讨记忆技巧在口译潜能中的作用,笔者侧重于上海高口的试题是否能有效地评估考生的记忆技巧的运用情况。
总观考试试题,听力部分集中考查了考生的记忆技巧,包括短记忆与长记忆。听力中的每道题目都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记忆能力并不代表记忆技巧。在听力考试过程中,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允许考生记笔记,这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对听力内容的总体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理解。但是在记忆技巧方面,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尚有不足之处。
在短记忆方面,笔者认为可以设定一些体现考生记忆技巧的题目,比如长度适中的一句话,不允许做笔记,在听完之后即刻进行翻译,以此模拟交传的场景。同时也可以考查考生对于短篇章的短时记忆能力,这种记忆能力需要一定的记忆技巧才能实现,单纯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的。长记忆方面,笔记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笔者将在下一点中进行详谈。
(2)笔记技巧。古有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口译过程中更是如此。很少有人记忆力超群,可以不记下任何东西而完全复述。大多数人都为普通人,我们没有超群的记忆能力,这就需要笔记的弥补。
每个人做笔记的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笔记系统千差万别,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例如尽量使用符号而不是文字进行记录、采用纵列的书写方式等。武汉大学的吴钟明出版过《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一书,在此书中,吴钟明就口译笔记法做了一定的解释,并给出了相对通用的笔记法符号体系。但因每个人的符号体系不一定相同,因而在进行口译时,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可以熟练掌握的方式记笔记,千万不能单纯地模仿别人的笔记系统,不能“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
上海高口的听力试题考查了考生的笔记能力,笔者认为最突出考查笔记能力的为Listening Test,这一部分一共有两种题型,在第一种Note-taking and Gap-filling中,在听的时候考生是不知道题目的,这就要求考生做笔记,抓住文章主旨,同时也要抓住文章的细节,这对于笔记法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笔记法,只听懂了文章大意,在填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空都无从下手。在该部分的第二种题型中,Listening and Translation,尤其是第二小题的Paragraph Translation,考生要抓住内容的而细节,如果笔记法运用得不恰当,或者是运用不熟练,极易造成漏译的情况。
综上,笔者认为,上海高口在笔记法的考查方面做得尚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笔记能力。
4.译员心理/身体素质。一位出色口译译员,除了要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力外,其心理身体素质也需超群。口译是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这就要求口译员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但是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是一种考试很难测试的一个方面。
上海高口要求考生在30分钟内读完四篇较长的文章并完成20道客观题,这种题量将给考生带来较大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考生的压力情况下的反映。此外,就武汉市的高口笔试而言,武汉市的考场设在了武汉标准化考场,考试期间不能出教室等,这些都会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从而测试考生压力状况下的翻译。就译员心理/身体素质测试这一方面,CATTI、NAETI考试同样无法完全做好,并且笔者也未发现一些方法可以对此进行很好的测试,这样的素质会在日后的职业过程中慢慢展现出来。
5.译员职业技能。一名出色的译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口译员要有职业伦理,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只是一名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增加自己的感情色彩。此外,译员也要具备忠诚度,对涉及到机密等问题要严格保守秘密,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目前的口译考试无法考查译员的职业技能,在职业技能方面也尚未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因而考查显得异常困难。要求一个考试考查这样的技能难免有些强人所难,译员的职业技能将会在日后的口译实践中初步显现出来。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译员将会逐步被社会所淘汰。在此也不强求上海高口测试考生该技能。
四、结论
上海高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试出考生的口译能力,但是其不同于CATTI考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职业能力,上海高口更加侧重于考生的英语口译基础能力。上海高口在双语听辨能力模块与言外知识模块做得尚可,但是在口译技巧模块仍旧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译员心理/素质、译员职业技能这些难以测试的方面,笔者认为就不必强求,因为测试无法准确客观地体现这些,而日后的口译实践则是检验这些方面最好的平台。在口译技巧模块,上海高口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体型专门考查考生的记忆技巧,但是这其中不能包括笔记技巧。不是所有的口译活动都是能做笔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口译开始变得职业化,口译教学由原来的语言基础能力练习开始转变为职业能力培养。笔者在此也想为目前的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1.在进行口译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数字的听辨练习,数字的听辨一直是口译中的难点,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熟能生巧。
2.在记忆技巧方面,每个学生有其不同的记忆方式,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统一某一种自己觉得非常好的方式,要让学生有其自己独特的、高效率的方式。
3.在进行口译教学时,在强调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4.除此以外,要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中国的学生课外视野过于狭窄几乎成了通病,口译涉及的话题范围非常广泛,要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养成博览群书、“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态度。
上海高口作为我国权威的三大口译测试之一,其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基本能力,但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对口译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上海高口也将更加完善,为我国的口译能力评价提供更为客观的标准。
参考文献:
[1]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50(2),2005.
[2]鲍晓英.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下的口译测试构卷效度研究——以上海市英语中高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为例[J].外语界,2009,(04)
[3]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01)
[4]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01)
[5]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穆雷.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1)
[7]王斌华.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J].上海翻译,2012,(03)
[8]张威.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9]张文,韩常慧.口译理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郑玮.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测试[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07)
[11]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