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头材质综述
2015-12-05供稿林俊翔许胜安赵志烨
供稿|林俊翔,许胜安,赵志烨
高尔夫球头材质综述
供稿|林俊翔,许胜安,赵志烨
内容导读
高尔夫球运动是一项经过数个世纪的演变历史悠久的运动。一套高尔夫球具通常会准备不同功能的14支球杆,以便在多变且复杂的高尔夫球场上打出最少杆数。近23年以来将近有60几种的材料用于高尔夫球具,大致上可分为钛合金、不锈钢、碳钢、铜合金及非金属材料。文章综述了高尔夫球头的打击面所用材质,并分析其力学性能和特性演变。木杆头主要应用材料为钛合金,比强度介于(1.9~2.25)×104MPa/(g·cm-3),延伸率介于10%~20%,密度介于4.37~4.5 g/cm3,杨氏模量介于110~120 GPa。球道木杆主要应用材料为高强度不锈钢,比强度介于(178~303)× 104MPa/(g·cm-3),延伸率介于9%~16%。铁杆头主要应用材料为不锈钢及碳钢,机械性质有高比强度(1.8~2.4 )×104MPa/(g·cm-3)及高延伸率(30%~50 %)的特性。推杆比强度不超过1.1× 104MPa/(g·cm-3),延伸率则介于4%~64%。
高尔夫球运动的玩法为:使用杆子将球打进洞里,为了增加其困难度,在许多球场上会设计一些自然或人工的障碍,如长短草区、沙坑、水池、树林、果岭坡度等。因此,如何以最少的杆数使球进洞,将会是选手的一大挑战,故完整且适合自己的球具组便不可或缺。一套完整的球具组共计14支,其中包含了木杆 (Wood) 3~5支、铁杆 (Iron) 7~8支、劈起杆 (PW) 1~2支、砂坑杆 (SW) 1支、推杆 (Putter) 1支。
通常可以将高尔夫球具分为三大类:木杆头(Wood)、铁杆头(Iron)及推杆(Putter)。而在比赛用高尔夫球具的设计使用上须遵守USGA及R&A共同制定的规范如:尺寸、形状、体积、特征时间(CT)、惯性力矩(MOI)、恢复系数(COR)等。
随着功能要求不断提高,应用于高尔夫球头上的材质由最早期的山胡桃木、柿子木制作,渐渐演变成现在常用的钛合金、不锈钢及铁系材料。2000年以后,有近50多种金属材料应用在高尔夫球头上。例如:铁系材料:S25C、8620;不锈钢材料:17-4PH、304SS、AM355、431SS、455SS、465SS、HT1770、X25、X30、X17;钛合金:Ti64、Ti811、G4、SP700、15333、2041、DAT55G、Ti-10-2Fe-3Al、Ti-15Mo-5Zr-3Al等。
为配合市场的需求在材料选用上就相当重要。球具材料发展过程中,早期柿木的实心杆头重量、强度较低,现今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不但能使杆头强度越来越高,又可减轻重量并提高击球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对低密度高强度的钛合金进行开发。通过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与合金元素的搭配,研发应用于杆头制造,甚至可结合非金属的复合材料设计等,使球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击球精准度、较远的击球距离及更高容错值。
本文研究范围如图1所示,通过文献及数据等搜集,探讨过去23年来(1991—2013)金属材料应用于高尔夫球头打击面上的发展趋势及结构、机械性能。
图1 高尔夫球头材质演变示意图
高尔夫球头打击面材质演变
Driver打击面材质演变
从图2(a)中可以发现钛合金(Ti64)自1990年开始应用在高尔夫球头上后,其Ti64材质则持续使用至今,直到1997年后陆续有其他合金的应用出现,如:SP700、Ti1553、Ti5333、2041等,推测USGA及U&A也因为如此,故在1998年提出了恢复系数(COR)的规范。然而新型钛合金约2008后开始出现投入使用,例如:Ti9、Ti5111、Ti811、Ti735等,推测是USGA及U&A于2008年开始共同协议将恢复系数(COR)修订为0.83,以及2007年的金融风暴,使各家厂商均推出较低成本并符合高尔夫球协会所规范的材质。
在Driver中不锈钢的使用并不常见。自从17-4PH不锈钢高尔夫球头出现后,17-4PH一直到2006年都在使用,中间也曾有其他种类的不锈钢出现,例如431SS、15-5PH、465SS、450SS,但很快又消失了。
虽然钛合金的出现改变了高尔夫球的材质应用,但其他材料在Driver方面,如柿子木还是持续使用至1998年才停止。
Fairway打击面材质演变
钛合金在Fairway方面,除Ti64从199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其间也加入其他钛合金的应用,但相对于不锈钢的应用,所使用的年份较短且种类较少。从图2(b)发现,钛合金应用于Fairway,并不受到金融风暴及高尔夫球协会影响。另外从图2(a)及图2(b)观察出,钛合金在1997年开始就陆续有新材质应用在Driver上,但Fairway直到2000年之后才陆续加入。
不锈钢方面,Fairway应用最久的典型材料为17-4PH,直至2000年左右才陆续出现其他不锈钢,如15-5PH、465SS、450SS、455SS及AM355等;在2008左右开始出现其他不锈钢加入使用,像HT1770、ES230等。
非金属方面,到1994年柿木才不再有厂商推出;约1994—2000年Fairway也曾偶尔的出现应用铝合金,但从2000年后就不在有厂商使用此类材质。
Iron打击面材质演变
图2 高尔夫球头打击面材质演变: (a) Driver; (b) Fairway; (c) Iron; (d) Putter
1994年前后,在Iron方面除了钛合金外还有铜合金及碳纤维织材质使用。从1997年开始使用纯钛后,一直到2000年开始Iron材质陆续有其他钛合金加入,但大部分使用时期不长,推测是受到金融风暴影响。2008后钛合金在Iron上使用骤减。
不锈钢及碳钢方面,使用最久之材料为304SS、431SS、S25C及17-4PH;从图2(c)可看出从2000年开始大约每五年会有新的材质被研发使用,例如15-5PH、450SS及455SS,S20C、SUP10、8620、E2000、X25、475SS及AM355,ASTM771、303SS、X30及465SS。
Putter打击面材质演变
从图2(d)中发现,材质演变可大概分为3个阶段,1991—2000年,以铜合金为主流,如: 纯铜、青铜、黄铜;1995—2005年,以碳钢为主流,如:S25C、S30C及8620;2000—2013年,渐渐以不锈钢为主流,如:17-4PH、303SS、304SS及431SS。近年来Putter材质被应用最久(1991—2013年)的为17-4PH。
机械性质结果
Driver机械性质演变
图3(a)为Driver 1991—2013年密度演变图,可以从中发现2000年开始发展密度介于4.54~4.73 g/cm3之间的钛合金,到2008—2013年开始转变为发展低密度钛合金,密度介于4.37~4.45 g/cm3,可能是2007发生金融风暴造成厂商在球头设计上尽量降低成本。
图3(b)为1991—2013年Driver杨氏模量演变图,可在其中发现钛合金杨氏模量由低变高;且于2008年前后才明显变高,可能是2008年以前虽有规定,但一直到2008年才在共同协议下将COR修定为0.83,如此COR在2008年以前才会有高有低。
图3(c)为1991—2013年Driver钛合金比强度-延伸率图,可得知图中钛合金于开球木杆(Driver)的应用,比强度介于2.0~3.0×104MPa/(g·cm-3),延伸率则介于在6%~20 %。
图3 Driver 1991-2013年(a) 密度演变图;(b) 杨氏模量演变图;(c) 比强度-延伸率图
Fairway机械性质演变
图4为1991—2013年Fairway不锈钢及其他材质比强度-延伸率图,由图中可得知高比强度的不锈钢为球道木杆主要使用,比强度介于1.78~2.63 MPa/(g·cm-3),延伸率介于9%~16 %。而应用在球道木杆之钛合金,比强度为(1.78~3.03)×104MPa/(g·cm-3),延伸率则为4%~20 %。
Fairway以不锈钢作为打击面居多,可能是使用钛合金会提高成本以及Fairway可以不必要求击出的最远距离,反而要求可打出不同距离的球杆,加上不锈钢已经发展很长的时间了,故能提供丰富的应用。
图4 1991—2013年Fairway不锈钢及其他材质比强度-延伸率图
Iron机械性质演变
图5为1991—2013年Iron不锈钢比强度-延伸率图,从图中得知,不锈钢材质应用于铁杆头,有高比强度((1.80~2.40)×104MPa/(g·cm-3)) 机械性质呈现趋势或是高延伸率(30%~50%)走向。而碳钢系列材质应用于铁杆头,比强度有较低((6.5~9.4)×104MPa/(g·cm-3))及较好的延伸率(22%~38%)。铁杆头多为使用不锈钢及碳钢材质,是为了攻上果岭前须具有打的准且直的特点。
图5 1991—2013年Iron不锈钢比强度-延伸率图
Putter机械性质演变
图6为1991—2013年Putter比强度-延伸率图。其中比强度不超过1.1×104MPa/(g·cm-3),但其延伸率范围十分广泛落于4%~64%。因为是Putter在果岭上控制方向及距离,球才能稳定的滚进洞里,因此选用材质上则不会选择强度太高的材质。
图6 1991—2013年Putter比强度-延伸率图
结束语
未来趋势预测:(1) 设计Driver应持续以低密度且高强度合金材料为主,如此球具可有更丰富的设计性,例如配重及重心设计等。(2) Iron材质多为不锈钢及碳钢,此二类合金密度高,设计出的球具重量较重,未来或许能开发低密度不锈钢,使Iron重量降低则可有优良的设计性能,使球员在场上使用更容易。
[1] Wu S Y, Xiao Z J.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wan’s golf industry from patent analysi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4): 83-94.
[2] Xie W L. Composite Golf Club Hitting the Effect of Design and Analysis[Dissertation]. Kaohsiu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2008.
[3] Katsuyama W E. From 1991 to 2013,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Catalog of Golf, Golf Universal. Tokyo, 2014.
[4] Masatoshi Y. Wood-Type Golf Club Head. U.S. Patent No. S20080096688 A1.
[5] Veiga C, Davim J P, Loureiro A J R.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titanium alloys: a brief review. Rev Adv Mater Sci, 2012, 32: 133-148.
[6] Cardarelli F. Materials Handbook. 2nd Ed. London: Springer-Verlag, 2008.
[7] Aimé G T, Thomas K H, Christ H J. Fatigue of the Near-Alpha Ti-Alloy Ti6242. Orlando: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Mechanics Inc, Florida USA, 2008.
[8] Weiss I, Semiatin S L.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ing of beta titanium alloys—an overview.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1998, 243(1-2): 46-65.
[9] Daido Steel. There alloy mechanical properties. http://www.daido. co.jp/products/titanium/mechanical.html, 2014-5-1.
Reviews on the Materials of Golf Head Club
/ LIN Jun-xiang, HSU Sheng-an, CHAO Chih-yeh
10.3969/j.issn.1000–6826.2015.03.05
屏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 屏东 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