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感咳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2015-12-05蒋红丽蔡林莉张瑞明
蒋红丽,蔡林莉,毛 兵,王 蕾,张瑞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成都 610041)
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主要原因,以亚急性和慢性咳嗽为主。而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PIC)是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病因[1]。国内外咳嗽指南[2-3]推荐的短期应用镇咳药、抗组胺药或减充血剂等为对症治疗,虽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咳嗽易复发,还常伴有嗜睡、困倦等副作用。针对西医发病机制不明确和治疗尚无特异性的现状,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尽快研制有效药物,成为临床迫切需求。
清风感咳颗粒是在多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的用于PIC的临床有效方药,由早期经验方“宣肺止咳剂”经临床使用和科研筛选精简而成。本试验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以及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价清风感咳颗粒治疗PI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其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3]PIC相关内容制定:1)咳嗽出现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2)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3)通常持续3~8周;4)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5)肺功能检查正常;6)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咳嗽。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咳嗽风邪恋肺证相关内容制定,主症:咳嗽,次症:1)咽痒不适、咳嗽遇风加重。2)咯痰黏少、咽干、胸闷;舌象:舌尖红,苔白或黄;脉象:脉平或浮。以上主症必备,次症1)必备,2)具备1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风邪恋肺证。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PIC的西医诊断;2)中医辨证为风邪恋肺证;3)日间咳嗽症状计分≥2分和/或夜间咳嗽症状计分≥2分;4)病程3~8周;5)年龄18~65岁;6)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1)合并心脑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如肿瘤或艾滋病;2)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1.5倍正常参考值上限;血肌酐异常;尿蛋白>+;血白细胞<3.0×109/L或>10.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分类>80%;3)体温>37.3℃者;4)近1月内服用过与试验药物功能主治类似药物患者;5)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6)过敏体质或对该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7)精神上或法律上的残疾患者;8)近3月内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1.4 剔除标准 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未按试验要求服用研究药物(试验药物或安慰剂),依从性<80% 或>120%者;3)不能合作者,包括不按计划完成随访者等。
1.2 方法
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以及多中心临床研究。参与中心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以及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研究病例来源于5个中心的门诊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SAS统计软件按1∶1∶1给定种子数,产生随机数、相应的药物及病例分配方案。随机号采用不透光信封密闭,分别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北京岐黄临床研究中心集中管理。根据临床经验及前期临床试验[6-7],估计试验组及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40%和10%。取α=0.05,β=0.1(检验效能=90%),根据公式n=2(Uα+Uβ)2P(1-P)/(P1-P0)2,并考虑到试验中可能的脱落/剔除(约10%),最终总样本量为180例。
患者按1∶1∶1的比例分配:低剂量组(A组)60例、高剂量组(B组)60例、安慰剂组(C组)60例。治疗方案:A组:清风感咳颗粒6g/次加清风感咳颗粒安慰剂6g/次,2次/d,温水冲服;B组:清风感咳颗粒12g/次,2次/d,温水冲服;C组:清风感咳颗粒安慰剂12g/次,2次/d,温水冲服。疗程均为10d。试验期间不得同时使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包括方案规定以外的其他抗生素、抗病毒药及同类中药等)和其他治疗方法。合并其他疾病必须继续用药的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已在合并用药表中详细记录药名(或其他疗法名)、用法、用量和时间等。
结局指标:1)咳嗽评分。咳嗽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为受试者主观咳嗽程度分级,即准备100mm的垂直标尺,0刻度规定为最小即无咳嗽,100mm刻度规定为最大和无法忍受的咳嗽,让受试者在认为能够反映咳嗽水平处做一标记,以标记处读数作为咳嗽程度记分。数值越大,表示咳嗽程度越重。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中医证候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为≥95%;显效:中医证候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中医证候临床症状改善,30%≤疗效指数<70%;无效:中医证候临床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中医证候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3)中医证候评分指标,共6个。①咳嗽:无,0分;白天间断咳嗽,或入睡时短暂咳嗽,不影响工作生活,2分;白天咳嗽或见夜间咳嗽,尚能坚持工作,4分;昼夜频咳或阵发,影响工作和休息,6分。②咽痒不适:无,0分;咽微痒,1分;咽痒欲咳,咳后缓解,2分;咽痒明显,咳后不缓解,3分。③咽干:无,0分;偶觉咽干,1分;时觉咽干,2分;明显,持续不解,3分。④胸闷:无,0分;轻微胸憋,1分;胸闷明显,时有太息,2分;胸闷如窒,3分。⑤咳嗽遇风加重:无,0分;有,2分。⑥咯痰黏少:无,0分;有,2分。舌象脉象不计分。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指标列出样本数、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采用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对3组进行比较;定性指标列出频数及百分数,并采用χ2检验/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中医证候疗效采用按中心分层的CMHχ2检验对3组进行比较;咳嗽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采用配对t检验/符号秩检验进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对3组治疗后相对于基线的变化进行组间比较。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本试验共入组180例(A组60例、B组60例、C组60例),其中入组后没有接受治疗或用药情况不详7例,入组后至少接受1次治疗173例(A组57例、B组57例、C组59例)。男72例,女101例;年龄22~69岁;病程21~56d。3组基线的人口学资料、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疗效相关指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2.2 临床疗效评价
2.2.1 咳嗽VAS评分 治疗10d后,与基线的差值(治疗10d-基线)A组为(-4.2±2.1)分,B组为(-4.8±2.0)分,C组为(-2.6±2.3)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B组>A组>C组(表1)。
表1 治疗10d咳嗽VAS评分变化情况(分,±s)
表1 治疗10d咳嗽VAS评分变化情况(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A组57 6.0±1.4 1.8±1.9 -4.2±2.1 B组 57 5.9±1.2 1.1±1.7 -4.8±2.0 C组59 6.0±1.3 3.4±2.1 -2.6±2.3
2.2.2 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10d后,愈显率A组59.7%,B组82.5%,C组27.1%,经CMHχ2检验,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总有效率A组89.5%,B组96.5%,C组71.2%,经CMHχ2检验,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6)。治疗效果:B组>A组>C组(表2)。2.2.3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10d后,与基线的差值(治疗10d-基线)A 组(-8.5±3.7)分,B组(-9.5±3.0)分,C组(-5.8±4.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B组>A组>C组(表3)。
表2 治疗10d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表3 治疗10d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分,±s)
表3 治疗10d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A组57 12.0±2.6 3.5±3.5 -8.5±3.7 B组 57 11.5±2.1 2.0±3.0 -9.5±3.0 C组59 12.0±2.2 6.2±4.0 -5.8±4.5
2.2.4 单项中医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治疗10d后,咳嗽、咽痒不适、咳嗽遇风加重、咯痰黏少、咽干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闷无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事件
试验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A组4/57(7.0%),B组4/57(7.0%),C组1/59(1.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 3)。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内经》言:“风盛则痒”,咽痒者,或为外感风邪未尽,风邪袭于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因而引起咳嗽,日久风邪内伏,外风引动亦引发咳嗽,故证属风邪犯肺、肺气上逆,虽表证已解,但风邪未尽,肺气宣降失司,咽痒咳嗽,患者多为不慎染风寒之疾或因受凉罹患感冒,经治疗后外感表证已除,而遗留咳嗽迁延不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亦有“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因此,PIC当属外感咳嗽范畴,为“顽咳”、“久咳”、“风咳”。以外感风邪为主要病因,“风邪束肺,肺失宣降”为主要病机,治疗PIC思路当从风论治,以宣肺止咳为主要治则。
清风感咳颗粒由麻黄、青风藤、百部和紫菀组成。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散邪和止咳平喘之功效,为宣肺要药,方中首选麻黄,既宣通肺气之郁闭,又可平肺气之上逆。青风藤苦、辛,平,归肝、脾经。具祛风通络之功,多用治风湿痹痛之症,入本方取其祛风力宏之性,助麻黄疏散风邪。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专功润肺感咳。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凡咳嗽之证皆可用之。两药均入肺经,常相须为用。本方中麻黄主宣,紫菀、百部主降有助肺司宣降之机。
本试验结果提示,清风感咳颗粒能有效缓解PIC(风邪恋肺证)患者的咳嗽,减轻咽痒、咽干和口干等中医症状。治疗10d后,A组、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 9.5%、96.5%和71.2%,其中高剂量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其他中药制剂[8-9],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与国内另一安慰剂研究(73.8%)[9]相似,提示安慰剂亦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患者的心理作用、疾病自愈性及安慰剂效应等有关[10]。
本试验不足包括:所研究疾病有自愈倾向,但试验未设置空白组,不能准确反映安慰剂效应;试验涉及的咳嗽VAS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受患者主观判断的影响,缺乏客观性;本试验仅研究药物的临床疗效,尚缺乏其作用机制的探索。
[1]Kwon NH,Oh MJ,Min TH,etal.Cause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subacute cough[J].Chest,2006,129(5):1142-1147.
[2]Braman SS.Postinfectious cough: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138-146.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
[5]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史利卿,刘志国,席宁,等.宣肺止咳方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3):9-10.
[7]马建岭,史利卿,席宁.祛风宣肺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67-69.
[8]张燕萍,晁燕,苗青,等.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感冒后咳嗽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698-701.
[9]吴蕾,许银姬,陈远彬,等.风寒方治疗感染后咳嗽85例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3,54(22):1917-1921.
[10]Eccles R.Importance of placebo effect in cough clinical trials[J].Lung,2010,188(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