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李莉:一位艺术人类学家的文化担当

2015-12-05王永健

中国艺术时空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类学学术艺术

王永健

方李莉:一位艺术人类学家的文化担当

王永健

当前,人类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社会转型,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文化价值彰显,很多西方学者正致力于研究和挖掘中国文化思想宝藏,希望借此解决西方文化发展的危机,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可谓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大量的西方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进入中国,不断吞噬与挤占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并试图让中国全盘接受,文化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样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境之下,中国文化在未来发展中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应该首先要认清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因与血脉延续,保持好文化特性,也就是要努力践行“文化自觉”。这是关乎中国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的大事业,需要一代甚至几代学人的共同担当,方李莉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文化担当的人类学家。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高等教育得以恢复,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对于知识渴望是发自肺腑的,方李莉深知时间和学习机会的珍贵,绝不浪费一分一秒,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1991年方李莉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田自秉先生,并选择工艺文化的未来发展作为博士期间的研究选题,写出了《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一书。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方李莉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学和艺术史学功底,为她日后的人类学转向奠定了基础。1996年博士毕业后,方李莉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她敢于跨越学科藩篱,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继续自己的艺术研究。博士后在站的两年多时间对方李莉的学术之路影响很大,尤其是研究理念与研究方式的转变,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自此在她的心里扎下了根,影响着她以后的学术之路。

走向田野的研究之路

人类学作为舶自西方的一门学问,在西方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它的研究特点在于要求研究者进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参与观察,进行实证性的田野调查,解剖个案,注重在整体观的指导下进行比较研究和语境研究。人类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中国文人“书斋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然,传统的“书斋式”做学问的方式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其中一面,我们仍需要关注现实生活,那就是要走出书斋,走进现实生活。人类学的研究主张走向田野,这样的研究优点在于能够亲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体验与感悟,参与社区民众生活,触摸到社会跃动的文化脉搏,发现并记录问题。显然这比完全源于书本的知识要更为鲜活,更为真实的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理念的指引下,方李莉开始了她走向田野的研究生涯。

以往的艺术研究多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而忽视艺术行为或创作过程,这样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就艺术而论艺术的瓶颈。纵然,一件艺术作品或是文化传统与当代技艺的高度融合,或是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矛盾统一,它反映了艺术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甚至可以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但是,要全面考察一件艺术作品,进而认识其所反映的某个历史时期,并从中提取对当代文化艺术建设有益的经验和启示,这个时候,书斋的知识就不够用了,走向田野的人类学方法则派上了用场,我们需要到艺术家或手工艺者的身边,到艺术欣赏者身边,亲眼看看他们的创作现场、技艺技法,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访谈欣赏者的观后感受,发现并记录这些问题。20多年来,她一进西南,出入苗寨,完成《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陇戛寨人的生活变迁——梭戛生态博物馆研究》等著;二入陕西,和剪花婆姨在窑洞里过春节,随同秧歌队走乡串户演出,写成《西行风土记——陕西民间艺术田野笔记》、《西部人文资源考察实录》、《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等著作;三赴西藏,考察青藏公路沿线的自然和文化生态。

至于景德镇,既是故乡也是方李莉艺术田野研究的大本营,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更浓烈的感情、更敏锐的观察和更深入的思考。她的足迹踏遍了景德镇的山山水水、长街短巷,这里几乎所有的陶艺家她都熟识,谁擅长画仿古瓷、花鸟、瓷瓶,谁擅长画现代瓷、瓷板画,甚至哪个拉坯师傅手艺好,窑工师傅炉火掌握得好,她都了如指掌。基于这样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初,她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景德镇的著作——《飘逝的古镇》,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早已消失了的手工业时代的历史,是一群陶瓷手艺人生产劳动的图景、生活的图景、行业风俗的图景、宗教崇拜的图景。此后,她对景德镇的关注,从民窑的生存状态、发展前景,到当代整个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与变迁,几乎都纳入了她的研究视野,《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也相继出版。近年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文化产业日益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掀起一次又一次热潮的时候,景德镇传统手工业又悄然复兴,并大有超越历史之势。方李莉又一部新作《飘逝的古镇又回来了》也在悄然酝酿,她充分肯定了传统手工业在当代的价值并对其未来充满希望。这些著作贯穿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方李莉用人类学的视角,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用大量的文献材料和鲜活的现实例证,把人们带回到历史现场,从发展历史、陶瓷生产、陶瓷贸易、手工技艺等多个维度展示,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感的景德镇,也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手工业城市发展与变迁的历史图景。每次读她的文章都会让人感到激情澎湃,在她的文章中能够体会到深邃的思考和饱含感情的表达,既有学术上的启发,也会被她充满激情的文字所感染。

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回忆起2010年与方李莉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关村电子城的一栋高楼下,之所以约定于此是因为她来这里参加一个英语口语的培训课程,方李莉的第一外语是日语,而来此学习英语口语是为了出国访学时能够更加顺畅地与西方学者交流,学习西方最前沿的文化与人类学理论,并把中国的学术研究介绍到西方学界。年过五旬还保持着如此好的学习状态,让我们这些青年学者汗颜。

方李莉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她经常穿行于世界多个国家之间,曾被邀请至美国肯塔基大学、纽约城市大学、阿佛雷德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杜伦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经常参加各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如美国国际人类学年会、韩国青州国际工艺高峰论坛等等,每次研讨会都有新的研究论文宣读。2011年,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非政府组织IMACO和印度尼西亚文化部举办的国际面具学术研讨会上,方李莉作为唯一一位参会的中国学者,在她的桌上插着一面中国国旗,她说:“此时此刻我代表的是中国,我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如其所言,她将中国艺术研究推向国际学术舞台,尤其是她对景德镇民窑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2012年9月20日,方李莉与哈佛大学南希教授共同策划的“新瓷(New China)——景德镇百年瓷艺(1910-2012)”陶瓷艺术展,在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中国美术馆开幕,在这次展览中,方李莉把景德镇各个历史阶段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推向了国际舞台,让世界不仅看到了看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百年沧桑变迁,而且还看到了近百年来中国人在对现代化追求过程中,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同认识历程。这次展览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原计划2012年12月份结束的展览,应美国观众要求一直推迟到2013年1月份才结束。

2014年,方李莉的新著《中国陶瓷史》由齐鲁书社出版。该著的写作耗时十余年,几千张的图片是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国家博物馆、艺术馆拍摄所得。与以往的陶瓷史只关注本国史的写作方式不同,作者秉承全球化的学术视野,注重研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市场经济贸易的走向等等。犹如在空中俯瞰地球,这时候会发现各个国家的清晰轮廓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相连。这种研究理念形成不得不说与方李莉国际化的学术视野有必然联系。日前,该著被中国外文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约稿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等国文字,将会销往多个国家,我想这正是踏踏实实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同年,在APEC女性领袖峰会中,方李莉荣获“2014 APEC最杰出女性奖”,此次峰会汇集了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艺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女性领袖,她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亚太学术界女性,我想这也是对方李莉国际化的学术追求的最好认可。

关注现实社会研究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内而言,一带一路的敲定城市很大一部分在西部,而过去近十年方李莉对西部地区的研究,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迎合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文化生态会产生哪些影响?如何统筹经济增长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是方李莉研究之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01年,先后由文化部立项了“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和科技部立项了“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两个国家课题。方李莉作为两个课题的负责人,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西北地区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科研力量,带领一个100余人的学术团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课题组采用田野考察的方式,足迹遍布西部多个省份,他们在贵州的梭戛长角苗寨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时间,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克服生活条件上的简陋,从多个层面对长角苗的文化与艺术进行了深度挖掘。在陕西的铜川、安塞、榆林等地,为了调查当地春节期间的民俗与文化艺术活动,他们放弃了在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跟随安塞秧歌队走乡串户演出,在陈炉镇考察古窑址……再如为了考察青藏公路和铁路修通后对沿途地区的文化艺术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方李莉带领自己的研究生驾车途经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省,行程近4000公里,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高原严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简陋的生活条件,以及身心首次面对高原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纷纷袭来,但他们没有轻言放弃。在即将跨过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之前,当地的文化干部一直拦着他们,怕高原缺氧等不良反应酿出危险,但对学术的恒心和胆识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最终成功跨越了唐古拉山口到达了拉萨腹地。多年来,对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附近自然与文化生态的考察并不多见,多是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就连很多男性对天路的艰险都心生畏惧,但方李莉与她的学术团队做到了。

课题研究持续了7年的时间,课题组撰写了73篇有关西部不同地区人文资源的个案研究报告,完成了《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报告》、《西北少数民族仪式考察——傩舞·仪式·萨满·崇拜·变迁》、《人文资源法律保护论——以西部人文资源保护为起点的研究》等一批研究著述。在西部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方李莉提出了“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命题,她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和产生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遗产代表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物,而是传统,这些传统不仅没有被抛弃,反而转换成为我们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的资源和重构今天新的文化的基础。在西部,许多民俗仪式和民间歌舞及民间手工艺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保留下来,变成了一种艺术的表演形式,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因此,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化,是遗产在现代性语境下的重构,它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得到发展的根基,成为许多地方文化得以复兴的经济基础。实践证明,从“遗产”到“资源”并非一种纯粹理论的探讨,它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正在为西部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西部两个课题的完成,不仅对西部的开发和发展有很大意义,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随着新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出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已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原先单一研究视角与知识视野越发显露出其局限性,而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几个学科的力量共同集中攻关越来越受到推崇,这是多学科知识视野融合的大势所趋。因此,在中国的文化艺术研究领域,需要一门能够有效统合不同学科,实现跨学科交叉合作的学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方李莉联合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学科的优势力量,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民委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费孝通先生的积极倡导和帮助下,筹备成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2006年12月23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学会是民政部批准、由文化部直管的国家一级学会,方李莉担任学会首届会长。学会的成立,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学会会员由成立之初的1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学会成立以来,共召开8次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7套。长远来看,这些论文集将成为一定时期中国艺术田野研究的重要文献,因为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研究印迹。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已悄然担当起艺术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重任,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着眼国家发展需要,秉承务实的学术研究之风,相信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将会有力推动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智库。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已跻身世界前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上我们的文化对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西方上流社会甚至以拥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瓷器或家具为荣,使家族的身份与地位得到彰显。但是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和学术思想对世界输出与影响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大量输出的却是廉价的工业产品。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发扬光大,走向国际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或许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方李莉就是这样一位有文化担当的人类学家,凭借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学术的热爱之情,她正努力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走向世界贡献一位学者的力量。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

猜你喜欢

人类学学术艺术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