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2015-12-05董海华

职教通讯 2015年17期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型院校

董海华

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董海华

创新型城市建设给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高职教育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主动适应创新性城市建设的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功能定位

一、创新型城市的人才需求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构建城市创新系统,而技术创新是构建城市创新系统的核心。技术创新通常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及其商业化应用相关的经济技术活动。[1]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技术创新是一个研发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一般需经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1)基础性科学研究,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中间环节;(3)研发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转化,即将研发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趋势的产品;[2]最后这个环节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研发成果在这一环节中真正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这一环节的转化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决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图1 城市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正是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环节性,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需求也有层次性。对应上述技术创新的环节,技术创新过程同样需要三种类型的科技人才:(1)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在大学或大型科研机构基础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2)工程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在企业研发机构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把基础性研究中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进行设计、规划、决策转化成相关技术;(3)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主要在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从事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转化,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趋势的现实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三种人才的需求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型分布如图1所示,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少,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居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成为技术创新所需科技人才的主体。[3]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城市技术创新、加速城市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会持续增加,既给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职教育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快创新技术的商业应用转化

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成效最终要用创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转化率来衡量。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城市创新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转化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大批具有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是城市产业链提升和产业升级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高职毕业生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企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基础;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社会经济战略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4]高职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培养大量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实践能力较强、职业道德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创新技术转化效率。

(二)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城市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水平

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各自的专业特点与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技术创新,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难题。跟研究型大学和工程型大学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更加注重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特别强调应用型研究与开发型研究,以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培训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为其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而研究型大学和工程型大学的科研工作可能更多地注重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5]高职院校通过跟行业企业的协同攻关,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增强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创新体系的技术支撑水平。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城市创新体系的人力资源水平

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为社会待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服务,进行继续教育、社区培训和岗前培训等,既给下岗工人、农民工和社会青年等一系列相对特殊的人群提供了比较专业系统技能培训,帮助他们练就一技之长,习得谋生技能,同时,也给区域经济提供了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为创新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夯实人力基础。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要基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贴近社会群众的实际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地方和行业的认可与支持,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

(四)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城市创新体系的环境支撑水平

高职院校是区域社会风尚、创新文化建设的策源地和引领者,倡导优良社会风尚,培育技术创新文化,引领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创新文化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文化培育和发展,必须培育和发展一种创新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动力,必须塑造和形成一种能够激励、保障创新的社会体制环境。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提供的专业的科技知识和技术服务,促进了区域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民众了解科学、尊重科学、信任科学,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基层社会的科学素质,引领区域基层社会的创新文化。[6]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身在一定的区域之中,它们都与区域经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这种特别紧密的关系必然会使双方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三、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通过建立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和学校代表,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协作指导委员会,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高职院校要定期调研行业企业的最新用人需求动向,紧密结合行业企业高技能岗位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对应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学校在通过学制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承担企业职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政府部门也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积极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鼓励企业选派技术能手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引领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探索建立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教师研发工作室,工作室的任务主要是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驱动,学校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的同时也可以吸纳学生参与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作室的科研工作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工作室的专业教师也要深入走进企业学习考察,积极主动服务企业。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及培训车间、教学工厂等高端项目,为区域经济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三)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操作机器设备和掌握应用技术,更要能够为产品更新、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服务。高职院校要紧跟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对技术创新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要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政府部门等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地协同等集成、高效、开放的协同创新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将协同创新的观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以协调创新为引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协同培养。[7]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人才创新意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创新型城市产业竞争力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进行制度创新,保障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进行制度创新的主要做法是:(1)探索建立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管理评价体系,将学校创新文化培育、创新课程建设、教师创新水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指标纳入管理评价体系,全面面衡量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2)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型团队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提升内涵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重视科技研发人才的培养,积聚科研能量,提升科研水平;(3)要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激烈教师参与企业科技研发,提高学校教师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具有技术应用性强、产业化市场化水平高等特点,科研评价机制应该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8]

[1]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38,56.

[2]邓昔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浅析[J].湖湘论坛,2007(4):100-101.

[3]徐元,程现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技能型人才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63-165.

[4]季小立,龚传洲.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73-76.

[5]刘展良.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分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45-48.

[6]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5-37.

[7]许金招,左晓琴.贡献度视阈下高职教育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36): 28-30.

[8]何锐连,蒋鹏.论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4-76.

[责任编辑 李 漪]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项目编号:2013SJB88000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职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项目编号:C-c/2013/03/036)

董海华,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发展。

G710

A

1674-7747(2015)17-0001-03

猜你喜欢

高技能创新型院校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