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已成县域金融重要力量聚焦四川村镇银行八年改革与发展
2015-12-05文维虎
文维虎
村镇银行已成县域金融重要力量聚焦四川村镇银行八年改革与发展
文维虎
2007年77月 88日,四川首家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新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苍溪县益民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挂牌营业。
四川是全国最早的村镇银行诞生地。2007年3月1日开业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创了“新中国六十个第一之一”,由此揭开了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农村金融组织体制的序幕。8年实践,四川村镇银行坚持道路正确,坚守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显现普惠金融理念,为惠民富农探索了新路。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为村镇银行的全国发展与推广作了创建性工作。
村镇银行在四川的8年改革与发展,精髓在“走正道”:惠民富农、共建小康,面向“三农”、服务县域。至2014年年底,48家银行和两家小贷、一家互助社的136个网点的2300多台(套)金融机具,信贷普惠近6万客户,信贷资金276亿元,当年纳税、与缴纳费用1.44亿元。村镇银行已经成为县域金融新型机构的最重要载体,成为服务“三农”的新生力量。这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组织体制的重要形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发展县域普惠金融的重要步骤,更是激活与改善县域金融服务的法宝。
四川村镇银行八年实践
2007年3月1日,四川省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开业,这是我国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标志性事件。8年过去,全国已设立村镇银行1150多家,总资产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现行四川48家村镇银行,总资产459亿元。对57685家客户贷款总额275.3亿元,相应的融资途径与现代金融理念支持服务的受益群体超过了140万个家庭。30多家发起银行业的人力、资金、技术、服务、理念等,通过村镇银行已经渗透到四川的70多个国定贫困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城乡统筹试点县。四川银行业监管机构、四川银行业协会及村镇银行专委会正按照省委与省政府的部署,努力加大村镇银行对县域的服务全覆盖,以惠及更多的“三农”与小微型企业,共同推进建成小康社会。
获信贷扶持的村民代表向四川省西昌金信村镇银行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四川的村镇银行,44家注册在县域,服务县域的“三农”和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内江兴隆、自贡中成、资阳民生、广元贵商等4家村镇银行,总部设置在市中心,业务覆盖本市所属县域及乡镇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村镇银行的设立,丰富了相关市县的银行机构的种类,扼制了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继续向城市的流失,成为了做实县域经济的重要金融载体。充分显现出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充分性、提升客户服务有效性、拓展金融服务普惠性、推进银行信贷的覆盖面、增强“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可得性。村镇银行的物理网点、布放的离行式ATM机具、POS及简易支付工具以及正在持续创新的网上支付和电子银行业务,成为了传输现代金融服务县域的重要途径与最好的机制。村镇银行开展与发起银行的业务、技术、人力、服务的联动和协作,将城市金融、东部金融,甚至国际金融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引导到县域,惠及“三农”、服务中小、便捷民生需求,增强并改善了县域的金融供求生态,对传统的县域银行充分显现了“鲶鱼效应”,对服务的客户展示了粘合剂与普惠性。
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社区性的新兴小型商业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宗旨,显现道路正确。四川按照“有意愿、有条件、有需求、有前景”原则,明确由良好银行发起、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立足县域,因应需求,遵循金融运行的规则,创新服务“三农”,坚持“小额分散”与“互利互惠”,谋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四川的实践还明确:政府搭台搞好服务,银行发起承担主责,出资自愿符合条件,监管把关确保质量。对这四个主体职责的明确,降低了筹建与创建的成本,各自在依法与合规和服务的职责下,参与创建、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的工作,形成了最初试点期间的良好经验。
银监部门采取监管激励与约束协同的措施,尊重发起银行的意愿与理性选择,遵循法制及专业流程,开展发起银行的选择与鉴别和审查。“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控股村镇与自营机构挂钩、经济发达县与国定贫困县设立挂钩”的措施,调动了银行机构在县域控股村镇银行并显现应有职责的积极性。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遵循“三年不分红、不对股东贷款、不发放异地贷款”,确保筹集的资金投放在县域,构建良好的本地化发展文化,树立“服务县域、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理念,持续得到贯彻。四川村镇银行确保了总体声誉,得到了党政、客户及媒体的赞誉。国务院五部委(行)来四川总结经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次现场召开推广会议,村镇银行员工代表参与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沟通”,全国银行业兄弟单位赴四川考察借鉴经验。
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吸纳金融人才,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开业的村镇银行,面向农户及家庭、重点户、专业户、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新型经济组织,创新了逾千个信贷品种,丰富了县域信贷产品的供给。开展新兴的票据、代理等业务,发行信用卡,实施现代金融支付技术进村入户到农舍。借鉴良好银行的治理理念,借助多元业务合作及技术支撑、网络平台、智力引进,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村镇银行作为县域金融的“鲶鱼”,对引导新兴业务渗透县域、打破县域的银行服务格局展现了良好的激活供给与需求的作用。8年时间,确立了支持服务“三农”与县域金融生力军的作用与地位。
村镇银行形成了资本粘合、要素裂变的乘数效用。四川48家村镇银行,积聚55.71亿元所有者权益,其中23亿元股本金,大多是30家银行的投资,近10亿元为企业、居民投资,形成的积累与附属资本约25亿元。作为资本基础,以好银行为基础的多个利益主体在村镇银行平台的集聚,这部分资本可媒介近10倍的信贷余额以服务“三农”的小微企业。四川村镇银行当前总体释放了资本支撑信贷总额一半的能力,潜力依旧巨大,网点需要发展、网络仍在深化。
村镇银行与其控股银行业务合作,增强了城市资金与金融技术流向农村,支持做实县域经济。四川部分县域经济的空心化现象,因为村镇银行出现而得到改善。个别县长期存在的劳务输出“打工仔”经济,正在变成返乡创业的“小老板”及园区经济。至今,村镇银行与其控股银行的业务合作是确保这支县域新兴金融力量富有生存力与竞争力的根本动能所在。通过业务合作与代理,控股村镇银行的30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省外甚至外资背景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与联运,将现代金融的业务品种引导到县域,渗透到种植、养殖及贮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确保种养加、农工贸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南充商业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仪陇惠民贷款公司对仪陇县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养殖业、种植业的联动服务,作了良好的示范与推进。国家开发银行、绵阳商业银行及其控股的北川富民、巴中国开、郫县国开村镇银行的业务合作与联动,在推进北川的灾后重建、巴中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郫县豆豉产业及发展方面,展现了协同效应。攀枝花银行与金都村镇银行业务合作与联动,支持都江堰灾后的市场重建、学校与医院的灾后建设搭桥贷款、支持促进建材及建筑业发展。乐山商业银行控股的3家村镇银行,通过协同与联动,实施信贷资产转让,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由控股银行买入贷款而支持信贷资金投向仁寿、蒲江及嘉州的涉农企业和小微客户。广元贵商村镇银行瞄准广元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策略得当、方法专业、工作有力,三年时间即发展成为本市富有影响力的银行,成为四川业务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而引人注目。
“两压两支”惠民富农
村镇银行的小额信贷服务,持续增强对“三农”与小微型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与业务普惠面。自2014年逐渐出现私营企业主的关联企业信用下降、债务链条断裂的情形,银行业监管部门明确压缩非农贷款支持涉农信贷、压缩大额贷款支持小额信贷的“两压两支”,村镇银行同业自律组织协同配合,充分展现了道路正确与惠民富农。
2014年四川村镇银行授信的客户增加17438户,当年增幅45.72%,提升了普惠服务面。全年新增加的授信客户中,小企业445户,微型企业308户,小微企业1484户,个体工商户4694户,居民家庭10175户。
全年贷款客户增加10881户,增幅22.35%,其中小企业445户,微型企业189户,小微型企业998户,个体工商户3234户,居民5674户。村镇银行对弱势群体的信贷可得性明显增强,小微客户的信贷获得率快速提升。涉农信贷达到91%,突出显现对县域“三农”的服务宗旨。
村镇银行在上门服务、清晰业务流程,推行阳光信贷、惠民富农与进村入户服务方面,显现创新活力。绵竹浦发村镇银行适应农村的集镇轮番赶集,购置专门的汽车银行设备,实施流动服务,便捷了客户的需求。作为良好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重视企业文化与银行品牌建设,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透明业务服务,清晰业务流程,试行限期办结业务,提高业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部分村镇银行围绕客户需求,实施全面业务营销与全员业务营销,切实规范员工的业务行为,显现新型银行的“亲农”“惠民”“富农”“爱商”,确保自身业务更多惠及小微型客户。
2014年四川村镇银行实施“两压两支”,贷款“垒大户”“傍大款”改了,服务民生、服务小微、服务弱势增强了。到年底,村镇银行对小企业信贷服务户均信贷435万元,对微型企业户均信贷余额29万元,对小微型企业户均贷款11.33万元,对个体工商户户均贷款4.99万元,对居民家庭户均贷款5.06万元,充分展现了普惠信贷服务更多的信贷主体。一改传统的中小银行贷大户、垒大户、傍大款信贷行为。
对稳步培育与发展村镇银行及其业务提供了政策保障。依法履行好职责,显现应有的责任心和改革敬业精神,这是四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回顾四川发展村镇银行的路径与提升覆盖面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有关方面在多个层面持续改善政策环境,方能更好显现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有效性,进而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四川监管局、四川省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