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社团模式的重构
2015-12-05姚英春
姚英春
(吉林动画学院体育教研室 吉林长春 130000)
高校的体育教育作为我国基础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训练中有着及重要的地位,毕竟在高校学习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就会走向社会,面临社会的考验。所以高校的体育教育负担着超乎于其他任何阶段的任务,而高校中的体育社团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组织与活动实体性的组织自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即利用自己的自发性、服务性等特点的天然优势,组织人员,展开活动,提高校园内的各项运动的技术水平,提升学生体质最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的社会中互联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实际上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社会集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尤其是在高校中,大学生们对于互联网处于一种即对其利用而又被其影响的状态。那么,作为高校中的体育社团,传统的封闭式的训练已经不很适合其提升和发展,开放包容才是一个体育社团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又是一个自由而又开放的平台,因此,要打破封闭、实现包容,互联网是一个必须利用,而且必须利用好的工具。简而言之,就是要把互联网技术与体育社团活动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它们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成为一个共同体。
1 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社团工作面临的机遇
当代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还是很有兴趣的,但苦于不得其法,难入其门,又由于害怕不适当的锻炼方式会对自己有所损伤,所以会求助于网络。但是相应的网络内容的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得到一些借鉴意义的同时,也难免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而这就是高校的体育社团应该解决和处理的问题。因为高校体育社团毕竟是拥有较多的体育资源的一个高校组织,这些体育资源有一大部分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利用互联网既可以使这些闲置资源得到最大范围利用,同时也可以服务高校的广大学生,并在此过程中达到社团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使体育社团的结构更加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可见,这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契机。
2 互联网的应用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作用
2.1 促进体育社团与其他社团以及各个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联系
在广泛普及与使用互联网的条件下,高校的校园中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来建设并完善各大社团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共同的摸索在校园内建立一个囊括各大社团的信息联络平台,一方面在促进各大社团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各个社团在沟通、联系下共同开展工作,互相提高工作效率,同步完善工作模式。
2.2 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体育社团的互动和联络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校际之间的联络变得不再十分繁琐。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各大高校之间都可以轻松的进行沟通、研讨以及共同举办组织活动。就体育社团这一方面,例如:2015年的“解放日报”杯上海高校大学生网球赛暨锦标赛,就是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体育局、解放日报共同主办,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全市30所参赛的各高校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协商,举办的贯穿全年的网球大赛,也是上海市高校间首次以三阶段联赛形式呈现的大学生网球比赛。高校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增加了各大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也丰富了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从而更加促进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提高了社团的地位和影响力。
2.3 拉近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的距离
体育社团不仅需要提高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的专业体育技术,更要将学生更多的代入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在新时期,通过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高校体育社团置于开放、自由的社会体系和保守、严谨的校园文化体系之间,可以拉近社团与社会的距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从而在拉近高校体育社团与社会的距离的同时不断突显社团的价值。
3 针对高校体育社团模式重构的建议
3.1 传统体育社团与“网络体育社团”并重
网络体育社团提供了许多独特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以及丰富的活动宣传组织形式。但是同时也应该配合传统的体育社团模式共同发展。在传统的体育社团模式中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组织仍然应该应用于大学体育活动中。在发挥网络社团的交流、联络能力较强的一方面,同时发挥出传统社团的组织、实践的能力。因此,应当使二者并重,不断利用网络社团的优势,更好的辅助实体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宣传、组织和实践等活动。避免片面重视网络社团的发展,导致问题的出现,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社团的不断发展。
3.2 建立健全网络化体育社团不断规范的制度
在网络化飞速发展的现在,网络化社团一经创办,必将受到许多同学的欢迎和喜爱。同时,这种情况也就会使得更多的网络化社团新建。但是由于网络社团建立的成本低、速度快以及所需资源少等特点,必将会有许多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质量差、素质低的网络社团出现。因此,建立健全使网络化体育社团不断规范的制度就必须与网络社团的建设同步展开。在注册和考评时提高对网络社团的审核要求,务必做到每一个社团都可以做到有助于提高并丰富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从而建设一个完善的服务学生社团平台。
3.3 培养和选拔适合网络体育社团发展的新型社团干部
社团干部是社团的发起者、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不同于传统的体育社团,网络社团更加需要一些懂得并会使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干部来组织并管理社团的业务工作以及日常活动。在社团创立之初,创始者就应该寻找志同道合并拥有着互联网技术的同学一起开办,在之后的社团发展中也应该本着这一原则,选拔社团干部,以此提升社团业务水平,完善社团工作方法。
4 高校体育社团的网络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过度的文宣气质
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网络化。社团中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宣传活动;从而就会在社团中渐渐地出现一批从事编辑撰写活动宣传的文字工作者。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文字工作者的地位与发言权也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整个体育社团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会潜移默化的下降,最后体育社团出现了过度的文宣气质,这将极不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
4.2 社团构架分裂的冲突
在网络化的体育社团中就会有:一套班子从事着宣传等的文字活动;另一套班子从事着组织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的现象。两套班子一体并重,地位的平等化使得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社团整体理念上可能出现究竟是以体育宣传活动为主还是以体育实践为主的观念冲突,最后导致社团构架甚至可能产生分裂的征兆。在两套班子不断地争论中就对社团的领导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网络化的体育社团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共同产物,它在组织、交流、宣传、实践等各种形式上改变着传统的高校体育社团。将高校体育社团网络化不失为对传统社团进行改革的一种可行方法,但是如何进行社团模式的重构以及在这过程中还将面临着那些问题就需要体育社团工作者的深入研究与发现,不断寻找新方法、新技巧,并将之应用于高校体育社团的网络化改革中,从而不断促进传统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5 结语
该文就作者在高校体育社团改革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依据作者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具体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社团工作面临的机遇、互联网的应用对高校体育社团建设的作用、高校体育社团模式重构的建议以及高校体育社团的网络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并介绍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具体观点及看法。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体育社团的网络化进程仍然处于试行阶段,全国也只有少数学校实行了这一改革方案,所以文章中的观点可能还需要广大的社团工作者不断地商讨和改善。仅希望该文能为高校体育社团改革工作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1]殷为民,郑蕾.对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团工作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6(2):89.
[2]袁秀川.试论大学生网络社团及其管理[J].大众科技,2005(8):167-168.
[3]李忠晓,荆莹,赵新安.准确把握精确分析正确引导—促进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的三个层次[J].中国高等教育,2006(Z2):42-43.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5]卢元镇.论中国体育社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1-7.
[6]刘强德.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6(3):78-79.
[7]刘志明.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4):111-113.
[8]刘钦锋.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60-64.
[9]王庆,何佳.谈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建设[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0-34.
[10]唐雪莲.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