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5-12-05李曼
李曼
(郑州市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 河南郑州 450000)
我国体育运动事业迅猛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推进我国体育迈入强国之列,竞技体操曾多次取得傲人的成绩,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近年来,体操技术、规则的改变及体育强国的激烈竞争,给竞技体操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竞技体操的优劣势处于一种动态交互的过程,融合后内外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竞争实力的改变,体操人才质量的好坏则是获得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青少年体操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体育强国在未来竞技场上的利器。因此,要把青少年体操人才的培养作为竞技体操发展的主要任务,分析其现状,在动态中选择最优培养模式,为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概述
竞技体操发展的基础力量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经过青少年运动员经过长期科学系统的训练,以后会参加重大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良性发展的基石,对竞技体育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三个层级,包括省市优秀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育院校。这种训练模式形成了纵横向的网络培养体系,其呈现出金字塔状,主要由国家进行出资,并对各个阶层实行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是从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选拔、培养。这种三级训练模式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给我国竞技体操,确保了后备人才的稳定性。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培养模式发生了转变,我国竞技体操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三级模式”限制了培养后备人才,新的发展体制逐渐突破旧模式的封闭性,不同形式的培养方式逐步占据了模式总比例。
2 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现状分析
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属于体育后备人才的范畴,但又其具体的现状。一是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周期短、成材率不高。竞技体操追求“新、美、高难度”的动作,使得最佳竞技状态较短,训练周期长,优秀的女子运动员培养要10年左右,而男子则需要12年左右。但目前,我女子体操运动的运动周期为两到三年,男子则约为六年。同时,竞技体操的要求高、难度大导致了运动员成材率较低、淘汰率较高。比如,二线队伍向我国一线体操队伍人才输送率仅为1.96%。训练周期长、运动周期短导致了大部分运动还没取得成绩,就要退役,使得竞技体操的发展受限。二是竞技体操运动员年龄较小,文化学习不能保证。运动员的年龄较小,一般从4~6岁开始进行专项训练,因此竞技体操称为“少年”项目。文化课程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存在着矛盾,由于青少年自主学习能力有限,不能保证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了他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三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总量较低。竞技体操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支柱项目之一,后备人才资源是实现体操运动良性发展的基石,对体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总量较低,并还有逐步缩减的趋势。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及不正确的体操运动观念,不愿让孩子参与竞技体操训练,抑制了竞技体操人才的储备量。
3 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策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体操人才的缺乏,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要知道无根之水,终将会枯竭。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构建合理的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模式,向竞技体操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针对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的现状,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注重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合理使用各类资源,为培养运动员提供物质保障;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体操教练人员的素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对青少年竞技体操进行培养。
第一,要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让他们能够实全面发展。青少年运动员较早参与体操训练,其年龄较少,体操训练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是其个人和家庭的愿望。要合理解决“训”与“学”的矛盾,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课程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训练成绩,还要确保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水平达到国家基本规定要求,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第二,要合理利用培养资金,为培养人才提供物质保障。相对其他项目,各地市的竞技体操培养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竞技体操资金支持较弱,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针对培养资金情况,要合理使用资金,达到最佳绩效。同时,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还要扩大融资渠道,吸纳社会其他方面的资金。相关管理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产发展体操事业,这样不仅可减轻政府压力,可带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比如,可成承办体操比赛及场地租用等方法来积累资金,以为竞技体操提供物质支持。
第三,健全竞技体操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制。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运动员的权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体育事业的制度。我不断提高运动会的待遇水平,鼓励竞技体操相关保险制度的实施;要对继续深造的退役运动给予就业上的照顾,缓解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压力;要对运动员(包括伤残运动员及没有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知识、就业课程辅导,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要建立健全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交流制度,实现基层体育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职业化和社会化。
第四,要强化和提高竞技体操教练的素质水平。教练是竞技体操的直接管理者,其承担了培养青少年体操人才的重担,对提升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起着主导作用。要增加体操教练的培训机会,组织具有针对性的教练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水平;还要对教练培训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和素质水平。同时,要完善配套政策,为教练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建培养激励机制和选拔机制吸引人才,对教练的执教能力进行资格认证,通过良性竞争带动整个队伍的发展。还要促使教练之间的技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各省市的教练要进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第五,要构建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的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体系。体育竞技项目要实现持续良性的发展,就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扎实地做好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目前,我国竞技体操群众基础不强,对抗业余体操训练过于忽视。要扩大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基数,确保一、二、三线运动员队伍的良好衔接,注重二、三线体操人才的培养,使得竞技体操培养的“金字塔”结构体系层层稳定。同时,要积极培养幼儿体操运动员,鼓励幼儿参与基本体操训练,确保有充足数量基础的选“才”。还要逐步完善“体教结合”的培养方式,把竞技体操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建立青少年竞技体操基于学校的培养模式。
第六,要积极拓展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培养渠道。目前,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各地体育学校,局限于各个体育学校之间的体操比赛难以在中小学校开展。因此,不仅要注重专业训练,还要以业余体校为渠道强化业余训练,把中小学校作为竞技体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逐步加强培养基层体操人才多元化地进行。要积极学习各省市的经验,把学校作为培养基地,要在教育系统的传统项目学校融入业余体校的训练内容。推动学校竞技体操的发展,为奠定体操培养的群众基础,发挥专业运动队和学校的双效优势,不断探索青少年竞技体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国际情况,使培养更有效,更科学。
综上所述,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省市,竞技体操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队的体操运动员是由各省市队所选送,基层竞技体操人才是国家体操的保证。因此,各地要抓好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培养,造就优秀的后备人才,以满足国家体操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各区域的高水平运动员人数稳定,但二、三线人数出现缩减趋势,青少年竞技体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比赛次数少、经费紧张等因素,使得竞技体操缺乏群众基础。但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竞技体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而青少年人才的支持则是其源动力。
[1]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探索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体育科学,2011,31(6):5-9.
[2]刘晓云,蒋玉跃,杨子良,等.美国青少年体育赞助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J].山东学院学报,2005,21(1):40-42.
[3]秦立忠,邵凯,苏继革.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