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推进包容性增长
2015-12-05辜胜阻
◎文/辜胜阻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来的。包容性增长既着眼于消除贫困,也强调人人分享增长的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最重要的是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减少贫困人口规模,降低返贫比例,关爱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人口的现状与问题
1.贫困人口规模大,扶贫减贫任务艰巨
尽管扶贫减贫工作已推进多年,我国尚存在大量贫困人口,按照国家标准,以年人均收入2300元人民币(2010年不变价)为依据,全国贫困人口达8000多万;按照国际标准,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为贫困线,我国未脱贫人口达两亿多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偏远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荒漠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扶贫减贫难度大、任务艰巨。
2.脱贫人口的抗风险能力不足,返贫比例高
当前,我国扶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脱贫人口的返贫比例高。统计显示,2009年总贫困人口中的返贫人口比重高达62.3%。扶贫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贫困人口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而且必须关注脱贫人口的后续发展问题。与中高收入群体相比,脱贫人口往往资金、技术和生产经营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低,疾病、残疾、自然灾害、移民和就学等各类因素都可能导致脱贫人口返贫,返贫风险高。
3.贫困代际传递突出,贫困阶层趋于固化
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和周围的社会环境阻碍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造成贫困“代际传递”和贫困阶层固化。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使得一些贫困人口子女生来就缺少健康的身体,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限制了其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极度匮乏的教育资源则妨碍了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环境差,教职员工紧缺,教师专业水平低,使得贫困人口难以通过教育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能,同时,薄弱的职业技术培训也使得贫困人口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低,产业发展水平低,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造血”能力不足,无法为贫困人口提供自主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途径,贫困人口上升通道狭窄。
贫困的“代际传递”比贫困本身的危害更大,贫困的长期化和跨代化使贫困人口失去向上流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从而加剧社会不公,不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
4.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城镇化社会代价高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异地转移规模的逐渐加大,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比例达21.88%。其中,大量留守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差,并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指导教育,普遍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和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易沾染不良习惯,违法犯罪比例高,同时还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受到意外伤害,他们的生活和成长令人担忧。
多措并举治贫困 实现包容性增长
当前,各级政府需要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减贫,提升脱贫人口的稳定性和后续发展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
1.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扶贫资金利用效率,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一方面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要建立和完善专项扶贫资金倍增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要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类主体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扶贫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建立社会扶贫服务平台,创新扶贫投资机制。另一方面要实现精准扶贫和有效扶贫,提升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精准识别、因户施策,把“大水漫灌”式的扶贫变成有针对性的“滴灌”式扶贫。整合扶贫资金,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大对扶贫资金划拨和使用的监管,杜绝侵占挪用扶贫资金等违法行为,使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作。
2.完善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降低脱贫人口返贫比例
解决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气、房和环境建设,加快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保障脱贫人口的住房、基本教育、卫生医疗和就业等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返贫、失业等风险。持续关注脱贫人口并给予适度帮扶,为脱贫人口的发展提出指导建议并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帮助其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保持脱贫减贫成效的稳定性。
3.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方面要推进“生育、教育、就业”三大扶贫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治贫先重教,扶贫要扶本。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教育和就业。要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环境,加强贫困地区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能力素质,通过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和荣誉奖励等措施推动优秀教师向贫困地区流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遏制就业领域中有损公平的现象,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另一方面要实施“造血式”扶贫,提高造血能力,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一是实施金融扶贫,在保持资金安全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激发贫困人群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脱贫和发展。二是鼓励贫困地区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和经济水平,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积极吸收当地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
4.推进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和就地城镇化,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转变人口迁移方式。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家庭式迁移;且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就地城镇化。其次,要构建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方位关爱服务体系。一是强化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并提高其监护能力,注重亲情关爱,改变监护人“重养轻教”的现象,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沟通交流。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三是促进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实现多元共治。如组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关爱帮扶,完善寄宿制中小学,创办托管中心,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引导离退休干部、教师和青年志愿者等有责任心、关心未成年人成长的人对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