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技术引发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治理
2015-12-05韩畅
◎文/韩畅
电视技术引发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治理
◎文/韩畅
然而,我们知道,正是由于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潜在的强大而绵长的影响力,使得人类已然习惯于甚至沉湎于从中获取信息,并据此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和认同,维持与世界的联系,而鲜少主动地去反思审视科技对于人类生活“正邪两赋”的作用力。事实上,任何一种科技手段的诞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如同一把“双刃剑”。值得庆幸的是,对电视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早已引起学者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并正在积极努力地消解这种不利影响。笔者试图从技术角度就电视因其传播特点引发的独特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治理进行探讨。
强调视觉效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变得更直接
1.电视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空间体验
不可否认,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而尽知天下事的近乎神化通灵的生活模式,在电视屏幕这方寸之间得以完美地实现,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人类的空间体验。约书亚・美洛维茨认为:“电子媒介的产生导致了社会地点和物质地点的分离”,即当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你没有进入任何其他地方,但是你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并且跟随电视画面“经历”了那些场景。相较于以往生活,电视似乎给了人更为广阔而自由的交往空间,极大程度地消解了独自一人在信息层面的孤立性。然而,这也无可避免地使得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年龄、性别、阶层、文化水平甚至种群的分界都被极大限度地模糊甚至重构:贫困户和中产及以上家庭所得到的社会信息更趋接近,男性与女性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带有强烈的排他性与封闭性的区分职业内部人与外人之间的信息,都在电视这个庞大而冗杂的共享平台上得到不加分辨与归纳的爆炸式展现。传统的群体差异,湮灭在越来越多的新兴社群喷薄昂扬的生长态势之中。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处于不同社会地位而绝大多数未曾谋面甚至没有任何更为密切交往的人,因在电视的普及下成为遵循着相同信念与生活方式的“新族群”。
2.在电视强大的传播力下,“感性的时代”成为现代社会最典型的标签
电视似乎使生活空间变得前所未有的广阔和开放,然而与这种表象化相悖的正是受制于电视信息的“价值偏向”。这根源于电视创造性地将图像叙事发挥到了极致。强调可视性和戏剧性的动感图像,以一种令人难以捕捉的迷惑姿态悄然改变着人类整体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倾向于引起感官和直觉愉悦的麻痹性削弱了信息的逻辑与焦点内容。尼尔・波兹曼曾以印刷文化为参照对象来解码电视时代人类认知方式存在的缺陷。他指出,印刷机是一种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有理性的媒介,它将语言塑造成想法、观点或事实,促使公众锻造出“阐释年代”独有的个性化、富有概念思维的能力。文字阅读需要读者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能够发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对于培养富有逻辑与理性思想的头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电视技术这个相对于印刷术来说更为高效的新技术,则通过摄像机捕捉的流动图像延伸进而无限放大了视觉的感官作用。所有的事件均以一种破碎化和连篇累牍的方式展映,催眠式地将人的理智与情感洗刷至十分迟钝的境地。
电视作为视觉文化对受众极低的读写要求、作为大众俗文化缺乏精英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作为纵向交流工具的被动式旁观者文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造成受众在思维上产生了一种“惰性”,即,电视里传给我什么,我就知道什么。从而造成了受众的思维方式简单化、感性化,阻止了人们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更加理性的主动思考。
信息的瞬时性造成社会心理的浮躁与情绪的封闭
1.电视技术的“拼贴画”形式严重影响着观众的情绪甚至心境
与纸质媒体、平面媒体不同,电视信息总是处于高速的运动状态之中,更替与变动是永恒的主题。这种设计自然是基于人眼短暂到大约只有0.1秒的视觉停留时间,但这也导致了这个技术本身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无法有效传播具有深度而需要认真、细心思考的内容,二是使得受众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极度亢奋而被动的状态,并且极易受到鼓动,从而产生尝试的冲动。这些冲动有时可能稍纵即逝,但是在无数次欲望唤起又消弭的过程中,这种受到刺激的情绪会潜伏下来,改造着人的心境。
由于电视采用的是使观众产生倦怠情绪之前及时转换的“拼贴画”形式,伴随而来的情绪自然也有着非常激烈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沉迷于电视的人极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左右,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怀抱着对电视上纷繁庞杂的信息流掌握的自信力,往往对外部观点和权威采取不认同的态度,最明显而又最具潜在危机的特征是方向感的迷失。
2.电视的瞬时性在个体层面引发的社会性问题——历史视角的丧失,是不容忽视的
进入电视时代,统治阶层并不需要其他残酷的手段来扼杀历史的传承与作用,只需要保持着表面的温和,向民众提供一种安乐的视觉愉悦和情感满足就足以令历史销声匿迹,还鲜于招致反对的、洞悉的声音。在波兹曼看来,电视像一面“镜子”,只会照出当下的境况,“我们已经被改造得不会记忆了”。或者说电视带领民众拒绝记忆,无暇顾及历史,丧失反思与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这种观点显然带有某种极端主义的悲观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电视技术所营造的社会现实。
电视是以现实为中心的,甚至是以当时为中心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受众直观地了解外面正在发生什么。虽然我们可以举出历史类电视节目和影像资料对于大众历史知识的普及效应,但是基于商业化运作,市场上充斥着人为剪辑过的纪录片、电视剧,历史的沧桑感与厚重感在荧屏上常常因不负责任的信口演绎和浮夸的视觉与戏剧效果而消解殆尽,喧闹的娱乐代替了平心静气的感受与反思。此外,电视其实也像它的前辈“电报”一样,是播放零星的割裂的信息而不是收集归纳它们,这些碎片早已把人们淹没在不断变化更新的缺乏实质内容与历史层次和历史语境的海洋里。
“零门槛”解码模式的利弊
1.“电视平等主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一种媒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或解码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该媒介的“门槛”。譬如,先不说计算机及网络这些新兴媒体制造的“门槛”有多高,仅就传统的印刷媒介而言,就已经自然而然地通过必须掌握的阅读和写作知识将学龄前儿童和文盲排除在外,纸质的信息就局限在掌握这类编码与解码模式的精英人群中。而电视却彻底填补了印刷文化以来的“知识鸿沟”,有意识地打破了精英媒介与大众媒介对立所造成的信息失调。与阅读和写作相比,电视影像与日常生活更为相仿,即使是婴幼儿或者目不识丁之人,只要经过健全的社会化生活环境的塑造,对于电视涉及的符号代码,例如图片和声响,几乎不存在难以逾越的理解障碍,也不必进行漫长的学习和训练。大量事实及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10岁以后的孩子才逐渐对报纸和书籍发生兴趣,而6个月大的儿童只要会坐,便开始了他的看电视生涯,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天线宝宝》,其理想受众就是小到刚出生的婴儿大到已经上学的幼童。而一个没有接受过一天学校教育的古稀老人,也完全可以在热热闹闹的电视节目中找到他(她)晚年生活的乐趣。
“通识化”、“零门槛”,令信息本身以及其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权力与权利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找到了平衡。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收入水平的人可以观看许多相同的电视节目,电视似乎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到更高更理想的平等状态中。然而这种浅显的符号环境、一览无余的“电视平等主义”并不是没有伤害的。
2.在人的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层面,电视技术导致了两种结果: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相关的研究表明,电视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介,对于这些伴随着电视机成长、生活在电视日常化时代的“电视的一代”,电视文化必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影响。我们知道,以儿童的视角来看,羞耻心给予成年人以力量和权威,而电视这种没有门槛与拣择的媒介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社会的羞耻感建设,也使得成人世界失去了因神秘而具有的震慑力。电视中的内容,远远超过了青少年平时在学校里接触的时空和经验。这些零碎的、不加选择地吸收来的信息,很可能是经过夸张、歪曲或浓缩的,并不符合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因此,电视在使我们的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温室效应”,使孩子们的心智早熟。在孩子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不能完全区别开现实与虚构的不同的情况下,难免会以成人世界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参照系,甚至导致青少年早恋、涉及黄赌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而相对应的,与儿童有着不同趣味、语言习惯和价值观,貌似具有更多社会经验的成人的状况也没有什么优势,沉溺于低幼化的“快感”而导致社会责任感和羞耻感萎缩的成人观众不在少数。
消除电视负面影响仍需从人类自身角度出发
1.电视的负面影响是人类自身引发和造成的
美国著名传媒大师施拉姆指出:“究竟人类能否享受电视文化的好处,主要取决于人类运用它的智慧能否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电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科技成果,电视无罪,电视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人类本身引发和造成的结果,因此,也必须从我们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加以解决。
2.如何看待电视、认识电视和利用电视是人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电视视觉读图及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具备引导人们即时深入思考的功能,但完全可以通过节目引发人们长久深入的思考及讨论。从这一点上说,加强对媒介的管理,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增强电视节目的社会性和思想性,传播正确的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媒介批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是由于其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成人和儿童可以同时看一个节目,有时根本无法回避“儿童不宜”画面。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对电视生产和传播内容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并借鉴西方模式,建立和完善公共频道,实行影视作品分级制,在节目源头上把好关。
对于长期浸淫在电视文化中的受众来说,怎样看待电视、认识电视和利用电视也是我们应该注意思考的问题。一个成熟的受众总是能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理性地思考,有效地处理,而从中获益。同时,加强媒介修养和提高自我对电视的认识是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应该掌握的生活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电视这个“伙伴”和谐相处,最大程度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 编辑:云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院)